印军增兵!500门火炮数量占优势,我军火炮性能和信息化能力更强
最近,印度在中印边境开始频繁挑衅中国,除了越界阻拦我军边防部队引发冲突之外,还积极向中印边境地区增兵,这其中就包括了印军最先进的K-9自行榴弹炮。
在"保东、稳中、夺西"的战略指导下,印度陆军将一半的兵力用于防备中国,其中20%直接部署在中印边境,另外30%则作为预备队部署在纵深地带。在保持边境地区的兵力优势的同时,印军还将大量的火炮部署在中印边境,试图在支援火力上也保持对中国军队的碾压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印军在中印边界长期部署了14个炮兵团,拥有各型火炮500门。其中在锡亚琴冰川方向部署了10个炮兵团的炮兵,在拉达克方向上部署了4个炮兵团,其中有3个团装备了M-777超轻榴弹炮(每个炮兵团由18门火炮组成),还有1个团的K-9自行榴弹炮。
反观中方一侧,不仅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而且地理环境也非常恶劣,雪山密布,无法部署过多的兵力。而解放军在新疆和西藏方向一共部署有12个炮兵营,以及7个远火营,一共19个炮兵营。14个炮兵团对19个炮兵营,印军在火炮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不过,正所谓"天不遂人愿"!印军在中印边境的火炮数量的绝对优势却没能转化为战力上对中国军队的优势,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印军炮兵存在的三个缺陷。首先是印军的火炮整体性能落后,火炮最关键的指标"射程"被我军同类型火炮压制。印军目前最先进、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是K-9自行榴弹炮,其发射底排弹的最大射程为40公里,发射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为50公里。作为对比,我军同口径的PCL181卡车炮发射底排弹时的最大射程同样为40公里,但是发射火箭增程弹最大射程达到了70公里,能够轻松压制K-9。
而印军炮兵主力的155毫米FH-77B火炮,以及花巨资引进155毫米M777榴弹炮的最大射程只有30公里(底排弹)和40公里(火箭增程弹),远逊色于PCL-181卡车炮,仅与我军装备的122毫米PCL-171和PCL-161卡车炮相当。
在火箭炮方面,目前印军在中印边境部署了两款火箭炮。一款是印度自行研制的"皮纳卡"远程火箭炮。该火箭炮使用两种不同射程的弹药,使用Mark-I弹药时最大射程为40公里,使用Mark-II弹药时最大射程为75公里。另一款就是俄制龙卷风远程火箭炮,虽然与我军的300远火系出同门,但是最大射程只有90公里 ,并且不具备发射制导火箭弹的能力。
而我军则装备了1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300远火和370远火三款自行火箭炮。三款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分别为40公里,150公里和300公里,其中两款远火的射程碾压印军部署在中印边境的火箭炮。同时我军在中印边境部署的远火营达到了7个,装备的两款远火数量高达84门,数量比整个印度陆军装备的远程火箭炮数量还要多。
其次是印军缺少足够的自行榴弹炮。 虽然印军在中印边境部署了500门火炮,但是其中只有18辆K9自行榴弹炮,其余都是不具备快速机动和部署能力的牵引式火炮,需要依托永久和半永久工事进行部署。虽然印军还部署了3个团共54门M777超轻榴弹炮,但是缺少足够的支奴干直升机(整个印度军队只有15架),因此这些M777也只能当做普通牵引式火炮来用。
这意味着印军在中印边境部署的火炮,除了能够随时跑路的18辆K-9自行榴弹炮,其余482门火炮的详细坐标信息早已经标记在了我军的军事作战地图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火控计算机里。简单来说就是固定靶,按照我军300远火点名一般的打击精度,只需要482枚制导火箭弹就能基本全部摧毁印军部署在中印边境的火炮。
当然,如果只是单一的射程和机动性优势,那还算不上碾压,作为地面部队最主要的支援武器,火炮关键还是要打得准,生存能力强才行。而我军部署在中印边境的炮兵之所以能够碾压数量占据优势的印度炮兵,真正原因还是印军炮兵的第三个缺陷:"信息化的缺失"。这里的信息化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另一方面是"信息高速共享能力的缺失"。
"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指的是印军缺乏足够的手段和装备来获取其所需的各类信息。而所谓的"足够的手段",指的就是情报获取的方式,比如太空中的侦察卫星,空中的有人侦察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和炮侦无人机机,以及地面的炮兵侦察车。
其中侦察卫星和有人侦察机虽然无法做到随叫随到和对某个特定地区的持续长时间侦察,但是拥有其它侦察手段都无法比拟的超大范围的侦察能力,因此可以用来寻找对方军队的踪迹,让己方的兵力部署能够有的放矢,不至于抓瞎。
我军歼-8FR侦察机
而炮侦无人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和炮兵侦察车,虽然侦察范围比不上侦察卫星和大型有人侦察机,但是具备比侦察卫星更高的侦察精度,在使用上能够做到随叫随到和对某个区域的长时间持续侦察,因此主要用来获取火炮打击所需的目标精准信息。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军队拥有上述"三位一体"的侦察体系(比如我国就有),那么整个战场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个国家军队就是透明的。这也是俄乌战争中乌克兰海马斯火箭炮能够创造神话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俄罗斯太菜)。
我军的炮侦无人机
而印度陆军的情报获取能力是存在重大缺陷的。 首先,印度缺乏足够数量的先进的侦察卫星和大型空中侦察机。印度空军唯一能进行空中侦察和情报收集的只有4架波音-707型电子侦察机。但是这款侦察机并不具备美军的E-8联合星地面战场监视飞机的对地合成孔径雷达侦察能力。印军具备对地合成孔径雷达侦察能力的P-8A巡逻机是印度海军的。由于印度海军的P-8A数量有限(订购12架,到货10架),而且要负责印度洋的反潜作战任务。考虑到一旦中印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巴基斯坦肯定会联动,面对中巴海军潜艇的威胁,印度陆军届时有可能一架P-8A都借不到。
在侦察无人机这一块,印度在中印实际控制线沿线部署了以色列的秃鹫侦察无人机。但是这款无人机硬件性能一般,滞空时间短,也不是喷气式高速无人机,因此侦察能力有限。炮侦无人机印军则直接没有。所以,印军炮兵更多依靠炮兵侦察车和人员进行前出侦察。
情报获取能力的跛脚造成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印度炮兵存在严重的"耳不聪"和"目不明"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无法在第一时间知道我军在哪里,有多少兵力,装备有哪些武器等。虽然火炮数量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却很难对我军造成威胁。然后就是印军获取情报的速度会很慢。这会导致印度炮兵无法做到"快打快撤"(就算是K-9自行榴弹炮和M777超轻榴弹炮也一样),很容易被我军的炮兵雷达和无人机捕获并摧毁,这与乌克兰军队的M777被俄炮兵和巡飞弹大量摧毁是一个道理。
我军的反炮兵雷达
"信息高速共享能力的缺失"则是指印军信息化建设落后,绝大部分武器并不具备信息化能力。以印度炮兵为例,除了K-9自行榴弹炮和美制M777超轻榴弹炮之外的其它火炮都不具备信息化能力。这意味着印军的炮兵侦察车和侦察人员获得的情报无法在第一时间共享给炮兵,需要通过无线电人工传递到炮兵指挥所,再由人工传递到每一门炮,还要手动输入射击诸元。这一套流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无疑进一步限制了印度炮兵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进一步降低了印度炮兵的生存能力。
俄乌战争的经验表明,现代化战争条件下,包括自行火炮在内,如果不能在3分钟内完成打击撤收转移,百分百会引来对方的反炮兵火力。所以,信息化能力的缺失让印度炮兵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堪忧,一旦与我军发生冲突,印军部署在中印实控线附近的炮兵将会在最开始的打击中被全部摧毁。
印军还在使用落后的105毫米榴弹炮
反观部署在中印边境的我军炮兵,不但已经高度信息化,所有火炮还实现了自行化,机动性更强,还能一键展开、自动装订射击诸元和半自动装填,在打得更准的同时还具备了出色的快打快撤的能力,生存能力也更强。因此,虽然我军部署在中印边境的火炮数量比印军要少很多,但是凭借性能和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在战时依然能够轻松摧毁对方全部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