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已不只是一个设想 本文作者:大表哥、皇甫妮可 大表哥的一句话:有的行业外表很美,但投资者请慎重,实业和虚业,一字之差,已是天堂和地狱。 2022年4月13日,证监会同意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 云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为周曦,荣获胡润百富"2020年度产业领袖",本硕毕业于中科大,2010 年 8 月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创始团队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云从注册地址为广州南沙,南沙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建立完善的数字生态,南沙这个选址,备受政府关注和大力的政策支持,占尽先机。 云从更是作为成员单位参与了广州元宇宙创新联盟。联盟中成员名单包括广汽、科大讯飞、南沙金控、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等18家单位。 云从科技与广州市政府有多项数字基建合作项目,造福于广州本土: 1、医疗方面: 助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建设AI智慧数字化医院; 2、文化建设: 为广州南沙新图书馆打造"首个城市AI图书馆" 3、抗疫防疫: 研发"人脸识别+红外测温"一体相关的抗疫防疫产品,落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海关等 此外,云从科技成为首批入选《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优胜单位》,入选优胜单位包括华为、腾讯、南方电网等企业。由此可见,云从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1
人工智能热潮下,今年步履维艰 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营收营收14.15亿元,同比下降14.3%;云从科技营收3.91亿元,同比下降13.97%。 云从本次半年报主营业务分析如下所示: 总体数据从半年报中显示,无论是从营收还是销售费用方面都由于上半年全国疫情反复而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好像这已经是许多企业营收下滑的通用说辞) ,营收部分同比下滑13.97%,随之营业成本相应降低。 可是,这不是一家赋能当下的科技企业吗? 再说资产及负债方面,货币资金比上年增长64.81%,主要系本期募集资金到位所致;公司报告期内,期末资产总计为41.95亿元,营业利润为-3.33亿元,应收账款为3.9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3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3.33亿元。 回过头来看,云从科技能够成功上市,更是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和广州国资的支持。 刚成立时的云从科技,就备受国资背景机构青睐,在各轮融资中都能看到国资的背影,如广州基金、越秀产业基金、粤科金融、国新控股等。有国资一路傍身,帮助云从在上市路上冲出重围。尽管如此,上市之路也是历经艰辛,回看招股书中主要财务指标:公司研发费年年递增,净利润为负数,尚未实现盈利。 截至 2021年末,公司合并口径累计未分配利润为 -221,583.95 万元,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 招股书中提到:"若公司未来一定期间面临市场激烈竞争出现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且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出现不利影响、下游行业需求显著放缓等不利情况,公司短期将无法盈利,未弥补亏损将持续扩大。预计本次发行后,公司一定时期内无法进行现金分红,对股东的投资收益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公司存在未弥补亏损较大导致短期无法分红的风险。" 关于主营收入部分,云从科技按照产品类别可划分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其中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23.48%、31.50%和 12.72%,毛利率分别为 89.30% 、75.86%和 73.99%;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 比例分别为 76.52%、68.50%和 87.28%,毛利率分别为 23.43%、28.19%和 31.34%。" 看完财务数据,做为外行人,有一些疑问与浅层思考,对于其主营业务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可持续盈利存疑,可能需要专业人士解答: 第一,考虑到操作系统或者人工智能方案,是否仅是为客户量身定造的方案和量身定做的系统呢? 如是,那么这些研发就类似一次性产品,只适用于单个客户,这就能解释到为何制作成本之高,但是这些研发是否有模版可以复刻用于后续其他客户? 第二,对于这些技术运用的售后和维修是否由云从科技继续跟进,云从科技是从中收取单次服务费还是类似Adobe或Microsoft一样收取每年的版权使用费?这两个问题是我一个外行人对于其盈利模式的思考。 第三,信息安全问题,如今也是被歪网诟病的命题之一,上述提到的一些合作项目,如医院和图书馆,以及其他客户,如银行,机场,商场等,后续又是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个人信息? 产品本身涉及到人脸识别,个人信息安全是否得到完善保护?使用过程中是否事先已取到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对于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监管部门还不断在完善法律法规,这些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招股书披露,云从科技拟募资37.5亿元,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提供资金支持继续投身于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 拓展业务中大篇幅提及到新基建,不得不说新基建是科技时代的必要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的一部分,云从科技紧贴政府规划,营收也会随着国家新基建政策和新基建业务的拓展逐渐增加,招股书中云从科技也表示预计2025年能转亏为盈,但从半年报中来看,增长潜力受限,或是有点言之过早,有待观察。 2
同业比较 从上市进度来看,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商汤科技并称为"AI四小龙"。 先看看地理位置离我们较近并成功上市的商汤科技(00020.HK),于2021年12月30日登录港交所,商汤当日股价高开1.56%,开盘价3.91元/股,总市值为1301亿港元,一季度市值曾高达2000亿港元,纵使目前跌至636亿港元,单从估值依然和云从保持一定距离。 商汤成立于2014年,比云从早一年。(依图科技成立于2012年,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同样也是起源于名校,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成立,也是在园区孕育的企业(香港科学园),其中创始团队研发的DeepID系列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超过当时Facebook(现名:Meta)同期发表的DeepFace算法,全球首次超过人眼识别准确率。 这事发生在2014年,可见核心算法技术实力的比拼和产品的竞争十分激烈;再来看看成立于2011年的旷视科技,就AI独角兽而言,商汤和旷视领跑国内机器视觉市场,市场份额中远抛云从;成立于2012年的依图科技,已在去年7月终止IPO。 凭心而言,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与否也不能单纯用是否成功IPO作为衡量标准;上市成功后股价的表现也要经历二级市场的考验;结合近期紧张的国际局势,也要提醒股民谨慎投资,2020年5月至今,美国商务部宣布包括云从在内的中国公司及机构列入"实体清单",虽说云从科技并不依靠海外订单和客户维持运营,但对于其研发过程中需要代购的境外厂商芯片、服务器等零件会有一定限制。 毕竟,科技公司,研发才是重头戏,对于前景广阔的人工智能赛道玩家,拼的终归还是技术与应用。 最后,不要忘了还没上市的依图,和旷视,现在的他们看到其他二龙的今天,或许正在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