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家眼中的"菜小",没有厉害的背景,学生们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这里的孩子或许达不到传统意义上优秀,但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努力奔跑。他们或大或小的梦想,犹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宝石,任何标签都无法掩盖其中的光彩。 我是小学英语教师,目前在上海的一所"菜小"教书。 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前不久看的一本书——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如果按照当地高中百分之五十的升学率,我的这些"菜小"学生中大概也会有一半进入二本院校就读。我仿佛从黄灯的笔下看到了十多年后我学生的模样,让我有幸去解锁他们的青春密码。 黄灯作品《我的二本学生》| 图源网络 我的学生大部分家境普通。父母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有些是996的新上海人,有些是附近商铺的店主。这批孩子中的大部分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时代的红利,家里分配到了至少一套拆迁房,衣食无忧。还有一些新上海人,尽管全家东拼西凑买了一套面积不大的房子得以落户,但是父母的高学历给了他们不错的起点,成为他们开拓世界的加速器。 尽管是菜小,但依然内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在"双减"出台之前,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额外补课。菜小家长的鸡血程度并不比名牌小学家长低。他们更希望通过孩子的教育来实现社会阶层的越级。 1
黄灯在书中写道: 在具体课堂中,我感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果子。孩子们的面目越来越相似,就像是工厂里的标准化构件。 我没有办法想象我的学生在十多年后步入大学的样子,但是现在的他们在教室里,一眼望去就像棋盘格上的棋子,被排列得整整齐齐。不置可否,中国的教育就像金钟罩一样把原本天性活泼的孩子捆绑成"听话"的学生。 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被金钟罩罩住。在我已经毕业的孩子中,有那么一些"出格"的孩子让我印象深刻。也许是受到了老师们的"特殊"照顾,我们之间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厚。他们会在毕业后的教师节里,给我送来温暖的祝福。 李泽成是一名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你根本想不到这样一名长相清秀,口齿伶俐的孩子竟然患有阅读障碍。 李泽成是当时班上动手能力最强的学生,他在劳技课上做的成品都惟妙惟肖。他情商也特别高,每次都会主动帮老师做事情。 但是李泽成成绩差,又调皮捣蛋,几乎成了班上的公敌。 其实李泽成出生在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外企的高管。后来,李泽成因母亲工作调动原因,在四年级的时候转学去了新加坡。 快离开的那段时间正值期末考试,孩子们每天被无止境的试卷包围着。只有他率先脱离苦海,成了他小学生涯中为数不多会让人羡慕的高光时刻。 因为李泽成不参加期末考试,我们也给予了他最大的宽容。李泽成可以不用写作业,不用交订正,可以随意参加学校里任何活动,这些都是他的特权。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那天他背着书包向我告别。尽管他的离开意味着我的绩效可以高一个档次,但是我的眼眶还是红了。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总是会花更多的精力在他们身上。也正是在这样一对一vip服务下,彼此的情感多了一份粘连性。 本以为我和李泽成从此就会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往不同的方向延伸下去,没想到两年之后我又见到了他。 那一年我刚送走李泽成所在的班级,而他又来到我们学校重新读四年级。巧合的是,我刚好又教李泽成。 见到他的那一刻,震惊不已。曾经那个只有1.3米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是长胡子的青春男孩了。在班级中,他就像一颗高耸的树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 李泽成还是像以前那样健谈。他告诉我,由于中学不承认新加坡小学的文凭,他只能再到这里读小学。李泽成的到来勾起了我对以前学生的回忆,他成了我和之前班级的情感纽带。 李泽成告诉我,他在国外的学习非常轻松。他上的是一所国际学校,班级里有很多中国人,没有语言压力。那里的课程很丰富,不用考试,每天两点就放学了。但是每天都需要做ppt,第二天上课需要演讲。 也许是再次相遇的感动吧,我对李泽成总是有些偏爱。他告诉我他的英语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他目前也只是处于班级的中下水平,但是比起之前的四五十分,确实不错了。他很快就和班级的同学打成一片,热情的性格成了孩子们眼中知心大哥哥。 经过快乐教育的涤荡,我在李泽成身上看到了归来仍是少年的自信和乐观。 有一次我问他:"你的同学都已经在上初中,你还在上小学,会不会有心理落差?"他高兴地回答我:"不会啊,我现在已经是小队长了呢!" 2
但李泽成的传奇经历终究只是个例,他的快乐和阳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父母雄厚的财力。在一个拥有上千人的学校里,总会有一些"隐秘的角落"。 毛思慧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孩子。她成绩很差,据说三年级开始,数学就考个位数。最出名的一点是——她的母亲是全校唯一一个越南人。结合她不太好的家境,大家不由得联想到越南新娘的故事。 在毛思慧四年级的时候,我接手了他们班。教过她的老师曾经开玩笑地形容她是"鱼的记忆"。我在她身上确实印证了这一点:背四五个单词往往需要半个多小时。 毛思慧的父母年纪相差很大,父亲是普通的卡车司机,但是母亲却长得特别漂亮。这更加印证了我们对毛思慧家世的猜想。毛思慧的母亲在学校附近的洗头店工作。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工作忙,根本无暇顾及她的学习。 有一次,毛思慧连续两天没有来上学。他的父亲说是孩子生病了。但是当我要求他把病历本拍给我时,他却变得吞吞吐吐。 当他向我请第三天假的时候,我决定亲自去毛思慧家里看看。 我刚敲响毛思慧家的门,她就跑出来开门了。七十多平的房子杂乱无章,衣服肆意摆放,桌上还有吃剩的残渣没有擦干净。 毛思慧一脸震惊地望着我,黑暗的光线吞噬了她眼中所有的光彩。她似乎并不知道自己"被"生病了。当我想责问她不上学的原因时,她低头轻声说道:"我爸爸最近不在家,没有人送我上学。" 这时房间里传来虚弱的叫声:"慧慧,啥宁啊?"毛思慧立马像兔子一样慌忙跳到奶奶身旁解释道:"是老师来了。" 奶奶躺在床上,脸色极差。她知道我的身份后,便哭哭啼啼地和我讲起家里的事情。 "老师,我们毛思慧也是可怜。最近她的妈妈已经好几天不回家了,她爸这几天特地请假去找她。这个越南女人走的时候还把家里卡上仅存的八万带走了。我这把身子骨又只能躺在床上,难为孩子这些天都上不了学了......" 奶奶因为中风卧病在床。我和奶奶深入交谈后,也理解了这个家庭的不易。毛思慧父母与其说是婚姻,不如说是交易。毛思慧奶奶坦言,当时因为家里穷,毛思慧父亲一直没有娶到媳妇。后来经过一位在越南打工的亲戚介绍,毛思慧奶奶凑足了几万元"彩礼"给了她母亲,她便来到了中国,和她父亲结婚了。 被利益捆绑的婚姻终有一天会被生活的洪流冲散。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依旧拮据的生活,毛思慧父母时常爆发争吵,婆媳矛盾也愈演愈烈。 在这样一个扭曲的家庭背景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绷紧的皮筋,随时都可能断裂。也许是被紧张的家庭氛围所影响,毛思慧总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 毛思慧的奶奶泣不成声,我也非常难受。毛思慧是个挺招人喜欢的姑娘。她礼貌懂事,单纯善良,尽管学习不好,但是这些美好品格也足以让她在未来立足。 看到毛思慧的家庭情况如此困难,我带着她去附近的超市买了点零食,同时也给她奶奶买了箱牛奶。 过了几天,毛思慧来上学了。我问她妈妈回家了没有,她告诉我,妈妈没有回来,也一直联系不上。我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悲哀。 和毛思慧的这次坦诚相见,一下子瓦解了我内心的偏见,点亮了内心里被我忽略的角落。 孩子往往是家庭矛盾最大的受害者。 如何突破家庭的桎梏,追求自我发展始终是菜小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对于重点学校孩子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除了学习,他们可以通过艺术、体育甚至其他方式充实自己。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考试可能就是他们实现价值的唯一道路。 在毛思慧这件事上我也有深刻的反思。由于老师的绩效和学生的成绩捆绑在一起,以至于我们过度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们个性化发展的诉求。这也就是为什么黄灯说中小学服下的猛药,在大学里就成了标准化的产品。 在若干年后,我不想看到我的学生们真的成为一个个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情怀的人。 3
在做老师的前几年,除了累,没有别的感受。除了每天上课,还有许多其他琐事。学生之间的纠纷,家长的质疑,以及学校里布置的各种任务。 许多和我同批进学校的老师上班没几年,身体的各项指标都亮起了红灯。 逐渐地,我也适应了每天的快节奏。我突然发现,当你把姿态一点点下蹲,视野一点点放大,就能看到分数背后的鲜活生命。 黄子澄是我们班非常调皮,成绩垫底的孩子。因为他的奇怪性格,班上同学都不喜欢和他玩。但经过观察,我发现他是一个自尊心很高的孩子。在本学期的某次数学测验中,他只考了56分,回到家后,他竟然把分数改成了60。这拙劣的手法很快被父母发现,他在家被父亲暴揍了一顿。第二天他的父母带着他来到了学校。 数学老师对黄子澄的手法早有领略。当父母带着他来负荆请罪时,数学老师也只能表示无助,象征性地批评了几句,然后就让他写保证书。 其实那天我注意到了黄子澄的异常。往常,英语课他从来不听,只是玩闹。但那天,他赤裸裸地将试卷放在桌子上,怎么都不肯收下去。我还纳闷,黄子澄怎么一下子对学习感兴趣了。后来得知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及格。 有一次无意间的聊天中,黄子澄告诉我:"老师,你知道吗?我长大以后想当科学家。" "科学家可都是数学很好的。"我略带嘲笑地说。 没想到黄子澄突然认真起来:"这个得慢慢来。每天进步一点,肯定会好的。而且我爸妈都没有读过书。爸爸小学五年级就出去打工了。妈妈初中上了没几年也去工作了。所以我一定要当科学家。" 我耐心地听着黄子澄的故事,没想到他竟然还有这种远大理想。据我所知,他的父亲是学校附近一家五金店店主,母亲是一名流水线的工人。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经常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的家庭情况不算好,但是每个教师节都会让孩子带巧克力给我们。 黄子澄的话让我大为震撼。原来不起眼的"草根"人物,也有崇高的理想。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黄子澄"们是菜小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不受老师待见,却特别有个性;他们家境不好,却被背负了一个家庭的使命。当我卸下有色眼镜,窥探出潜藏在这些鲜活个体生命背后的秘密时,就像阳光照进角落,他们也需要同等的尊重与重视。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学生。他是我校龚老师的儿子。据说从小就特别聪明,在上幼儿园时就能背出世界地图。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家人逐渐发现他不喜欢和人交流,脾气也古怪得很。后来去医院一查,竟然是自闭症。 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龚老师一开始无法接受,她跑了好几个医院,但都是同样的诊断结果。不死心的龚老师在每个寒暑假就带着儿子四处求医。上海,北京,杭州......最远的一次还去了藏区,可是都收效甚微。 最终,龚老师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不再到处折腾。 上课的时候,尽管小吕从不听课,也不回答问题,但是回家后在龚老师给我发的视频里,我惊喜地发现他竟然能够流利地背出课文。 然而这位神童,一半是天才,一半是魔鬼。小吕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在课上,他会突然大声哭泣。后来,他时常摔东西,最严重的时候把教室电脑都砸坏了。 每一次小吕在课堂上有突发状况,龚老师都会主动来找我赔不是。要知道龚老师可是我们学校的领导,而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教龄仅有三年的新教师。为了守护孩子龚老师可以放下所有自尊,只为争取到孩子在普通学校里学习的机会。 但小吕的不合群遭到了家委会的排挤。因为他的某些肆无忌惮的做法,家长们希望他能转去特殊学校或者休学。当他们知道小吕的母亲是我校老师时,更是义愤填膺。 面对质疑,龚老师不得不亲自出面调解。最后,他们约定的妥协方案是,每天孩子只上半天学,下午由奶奶带去做训练。 龚老师在老师和母亲两种身份间不断变化。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她只能在这两个身份中夹缝求生,很少会有自己的生活。我发现,在她褪去教师的光芒,被过滤出的母亲本性,激发着生命中蕴藏的余光。 在我的学生中不乏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当然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孩子。 我很荣幸能够成为他们生命开场的见证者,陪伴他们度过宝贵的童年时光,彼此呵护,彼此照亮。 我从不后悔进入一所别人眼中的"菜小",因为这里是真正摈弃金钱、权力、欲望的天堂,拥有最纯粹的喜乐祥和。 在几十年以后,我的学生们将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也许会有科学家,会有企业高管,也会有私营店主,餐厅服务员...... 童年时的菜小就像一个个原点,他们从相同的原点向不同的地方辐射,生命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华丽的转场。 不论将来他们会走得多高多远,现在我都会尽力守护他们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幸福快乐地成长。 *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题图 | 图片来自《青春派》 配图 | 文中配图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