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卫儿子回国祭拜,看到父母的跪像后,含泪说了9个字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5年,南京梅花山迎来了一位奇怪的老人,他虽然已经头发花白,但是衣着体面,看起来教养很好。
这位老人径直来到汪精卫和陈璧君的跪像前,双膝跪地,忍不住涕泪横流。
而在随行人员将老人扶起后,老人含着泪说出了九个字。
那么这位老人又为何会对两个汉奸的石像下跪落泪呢?他所说的九个字又是什么?"缩头乌龟"汪精卫
这两个石像所雕的人,一个叫汪精卫,一个陈璧君。
说起汪精卫,我们想起来的第一个词就是"汉奸头子"。
这个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的大汉奸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简直让所有人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将其杀之而后快。
汪精卫虽然长了张英俊端正的脸,看起来像一个端正儒雅的温润君子,但实际上他却极其贪慕名利,还非常胆小懦弱贪生怕死。
这也是他会选择当汉奸的原因。
在汪精卫看来,中国和日本相比实在是"着着落后",与其奋起反抗,还不如直接叛变,这样还能过得舒服一点。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情绪高昂,无数军民众志成城,誓要联起手来把凶恶的侵略者赶出中国,然而汪精卫却快被吓破了胆。
现在他虽然在国民党只是二把手,可是放到平民百姓面前也是一手遮天的人物,还有大美人陈璧君时时陪伴,过得好不快活。
要是真打起来,枪弹无眼,人没了的话,还谈什么享受。
恰好,此时蒋介石也并不想和日军开战。
于是汪精卫靠动嘴皮子给蒋介石递梯子找借口,蒋介石负责下命令。
两个人一唱一和之下,偌大的东三省在两人手中成了安抚日本人的一块肉,几百万人民的生命存亡竟比不上他们的安逸生活重要。
虽然在汪精卫口中,他和蒋介石是在忍辱负重为人民的休养生息争取机会,但是民众也不是任人愚弄的傻子,从各方而来的尖刻指责简直把他骂的狗血淋头。
不过这个时候的汪精卫还谈不上是汉奸,顶多只能算是一个"缩头乌龟",那么他又是如何和日本人勾搭上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蒋介石和陈璧君。
之前我们也说了,汪精卫是国民党的一把手,头把交椅上坐的就是蒋介石。
像汪精卫这样的人,最喜欢名声和权势,可是自从遇见蒋介石之后,汪精卫的仕途之路就走得很是坎坷。
因为蒋介石实在是比汪精卫强太多了!
首先就是拉拢人的手段。
蒋介石这个人能屈能伸,还特别善于剖析人的心理弱点,对症下药,相比之下汪精卫的手段就不太够看。
而且蒋介石有魄力有目标。
他明白在乱世中,笔杆子再好用也比不过枪杆子,于是刚进入国民党的蒋介石目的明确地开始在军官团体中刷好感度,同时迅速培养了属于自己的军队。
两相对比之下,汪精卫逐渐开始被边缘化,天生的软弱性格也让汪精卫不敢和蒋介石正面冲突,只能暗地里见缝插针做点小动作。
但是这些对蒋介石来说不过是隔靴搔痒,根本没有影响。
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汪精卫觉得自己就是墙根下的野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必须要逃离蒋介石这堵"大墙"。
日本人,就是汪精卫找到的"新墙头"。
讲完了蒋介石,那陈璧君又是何许人也,她和汪精卫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革命伉俪变汉奸夫妻
少年时的汪精卫其实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汉奸大相径庭。
他的自私和卑怯虽然已经初现端倪,可是那时孙中山先生也还在世,他的高尚人格时时在潜移默化中压制着汪精卫的这些缺点,让他不至于太过跑偏。
于是那个时候的街头茶馆,经常能看到他慷慨激昂宣讲革命思想的身影。
风华正茂的少年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他的表情是那样生动而坚定,他的声音是那样清晰而洪亮。
无论是谁,看到这个时候的汪精卫,都要称赞一声少年英才。
英才自然最吸引美人。
最痴情的那个美人叫陈璧君。
什么锅配什么盖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有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很适用的。
陈璧君作为汪精卫的妻子,在行事风格和性格上就有许多共通之处。
陈璧君是商贾家的千金小姐,从小没经历过什么风浪,于是不可避免地有着独属于小女孩的天真幼稚,也不能真正和水深火热中的穷苦大众共情。
这点和心肠柔软,奉行"忍""恕"的汪精卫极为相似。
而且陈璧君的爱情观没有受过先进思想的熏陶,非常的不成熟。
这也造成了在陈璧君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汪郎"汪精卫是绝对正确的,她的所有决定都唯汪精卫马首是瞻。
汪精卫最开始还真切践行着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他也痛恨旧王朝,渴望着新时代的到来。
孙中山身上的人格魅力实在太过强烈,以至于汪精卫这样能保命就绝不出头的人都能忘却自身生死,为了革命身陷囹圄。
受到汪精卫感召的陈璧君,又是给汪精卫无偿提供资金,又是跟汪精卫暗中埋伏刺杀皇亲国戚载沣。
直到汪精卫被捕入狱,她也未曾退缩,冒着同样被砍头的风险给汪精卫传送消息,联系各方运作。
"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从这热血挥洒的诗句中,我们似乎还能触摸到那个27岁的汪精卫心中尚未消失的那点英雄气概。
此时的汪陈二人也真的像一对热爱祖国的伉俪侠士。
可时间会证明一切。
汪精卫在失去了孙中山的钳制后变成我们所熟知的样子,陈璧君功不可没。
陈璧君能靠着热恋时的冲动忍受短暂的困苦磨难,却不愿意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中,也不愿意自己的丈夫时常为了革命奔波劳碌,让她一个人独守空房。
更重要的是,汪精卫的权势有些满足不了她的要求了。
所以她要求汪精卫不断地往上爬,努力夺取更多的权势,最好能够爬到所有人上面。
这样才能保证她的优渥生活,她才能在各位太太之间成为最耀眼的那个"第一夫人"
可蒋介石打破了她的梦。
蒋介石刚出现时,陈璧君就有预感,这个人必定有所作为,于是她非常直白地对汪精卫表达了自己的不喜,甚至差点指着鼻子骂到蒋介石脸上:"我才不乐意当他嫂子。"
几年后的局势逆转也确实证明了陈璧君的看法,可是为时已晚。
陈璧君看着蒋介石的夫人在社交场上饱受赞扬,自己却恍如首饰盒子角落里那颗过了气的珍珠,无人问津,牙齿都快要咬碎了。
所以在汪精卫犹豫是否要当人人喊打的汉奸时,陈璧君直接给他的欲望之火上泼了一锅热油:"你如果动作再慢一点,当汉奸也只能当老二。"
这话简直戳到了汪精卫的肺管子上,眼看温顺的妻子都对自己如此嫌弃,汪精卫心一横,接受了日军递过来的邀请函。
那么这对汉奸夫妇都为日本人干过什么事?他们的下场又如何呢?卖国求荣令人唾弃
汪精卫夫妇投靠日军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伪政权,让日军的一些暴行正当化。
表面上看来,伪南京政府的决定都是由中国人做出来的,其实后面少不了日军的把持和控制。
本应用来保护人民驱除鞑虏的军队转头就把枪口对准了无辜的人民。
汪精卫在位期间,被他陷害残杀的共产党人数不胜数,他还协助日军推行一系列不平等的严苛政策,剥削百姓们的钱财,剥夺他们的尊严,使他们变成供日军残害压迫的奴隶。
当然,汪精卫最有用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那能舌灿莲花的口才。
那些看起来就很荒谬的歪理邪说,经过汪精卫的断章取义颠倒黑白,就能变得合情合理起来。
而且汪精卫还经常亲自登台演讲,他的语气抑扬顿挫,再加上刻意的情绪渲染,让消极放弃抵抗的情绪在很多区域都蔓延开来。
陈璧君终于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也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在她的想法里,自己和汪精卫早早投靠了日本人,等到之后所谓的"共荣圈"发展起来,他们的地位就没人可以撼动了。
为此她不断为日军提供帮助,与汪精卫携手塑造了虚假的美好未来并各种宣讲。
不仅很多底层民众被欺骗了,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所谓作家文人与军官都忍不住相信了他许诺的好处,背叛了祖国和信仰。
这样的行为,看起来没有真刀真枪来的血腥,但软刀子杀人才是最狠的。
暴力镇压只会让被压迫的人更加努力反抗,利益诱惑却能让人逐渐失去斗志,一步步成为案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
当然,汪精卫与陈璧君臆想中的辉煌未来根本没有机会到来。
也不知道幸还是不幸,日本投降的前一年,汪精卫就死于旧伤复发,没有亲身感受梦想破灭的绝望。
陈璧君倒是比汪精卫长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去世。
那么开头我们所提到的老人又是谁,为什么他要苦寻汪精卫的坟墓呢?大陆寻亲悲痛交加
这位老人叫汪文悌,是汪精卫五个孩子中最年幼的那个,也是受他的思想影响最小的。
因为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汪文悌一直没有在大陆定居,中国那个时候刚从被侵略的苦痛中走出来,再看见这个汉奸的儿子,很可能会有激动的民众对他进行伤害。
在台湾的生活并没有淡化汪文悌对大陆的牵挂和对父母的怀念。
养育了他的土地和生育了他的人都留在了海的那边,汪文悌日思夜想,却不敢回,也不能回。
陈璧君被抓捕审判时,他已经十八岁了,对父母的所作所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自然知道当汉奸是多么遭人痛恨的一件事。
虽然汪文悌未曾参与,在心中却也有着深深的自责感。
而且当时台湾也严格限制航行路线,不允许居民擅自返回大陆,于是这思念也只能搁浅于数万米的海峡中。
陈璧君临去世之前曾远渡重洋寄过来的一封信,信上没有对囚禁了她的共产党的痛恨,也褪去了曾经的虚荣浮躁。
只有短短一句话:盼诸儿早日回归祖国怀抱,以加倍努力工作,以报答人民挽救我之深厚恩情。
这句话深深激励了汪文悌,就算回不去大陆,他也能力所能及地为大陆做一点贡献。
两岸关系放开后,中国大力推行开放政策,汪文悌终于能踏上大陆的土地,他也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地位,促进了许多外资企业进驻大陆,推进了大陆的经济发展。
但是汪文悌的足迹从没有到过南京,尽管那里沉睡着他的父亲。
后来,年事已高的汪文悌担心自己在去世前都没有拜谒过父亲的坟墓,会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终于在2005年踏上了梅花山。
可是记忆中的地点却没有熟悉的坟茔。
经过询问,汪文悌才知道,当年汪精卫虽然确实被葬在了梅花山。
但是民众怎么能容忍这样肮脏的人被风光大葬,不少人趁着夜色偷偷掘墓,想让汪精卫暴尸荒野,但是都因为墓地太坚固无功而返。
但没想到解放战争期间,汪精卫的坟墓却被蒋介石直接炸开了,还美其名曰为了保护孙中山总理的名声,甚至连骨灰都没能留下,直接抛洒丢弃了。
虽然是出于私人恩怨,这也算蒋介石做得为数不多的好事了。
如今汪文悌想要祭拜,只能去梅花山上的跪像前。
虽然这两个跪像是为了让汪精卫与陈璧君赎罪而铸,但是汪文悌并没有表现出愤怒:"做错事,就该受到惩罚。"
他的痛哭,不是因为父母亲的去世,也不是因为汪精卫最后尸骨无存的下场,而是今天过后,他就终于能够释怀,和自己的身份达到和解。
这样,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也能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是一个清白的,正直的人。小结
当年主张向日本求和时,汪精卫曾搬出秦桧给自己撑腰,强词夺理给自己"洗白"。
只是那个时候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死后竟然真的会和秦桧有了相同的下场——被人铸成跪像日日承受着人民的唾骂,这或许也算另一种方式的"死得其所"了。
青山有幸,埋葬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血骨;青石无辜,镇压着汉奸佞臣的罪恶灵魂。
汪精卫所犯下的罪孽,并不会随着他的去世而消散,而是与这些亘古不变的石头跪像一般,警示着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