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渐有升级趋势,我在教学过程中总能感觉到学生家长们的戾气随时生成。 教师应该备受尊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一当然是来自于学生家长群体的颟顸不自知,来自于他们在解决了基本温饱之后的自以为是,但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真的毋庸讳言。 但这些改进不能从那些像老黄牛一样默默无闻的底层老师群体入手,不能在他们身上用重拳。 如果一直在他们身上找原因,那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杀鸡儆猴。但是,有些猴子天生喜欢吃鸡,就是把鸡杀干净了,猴子也一点不觉得害怕,反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点都震慑不了她们。 不要高看人性,不要用牺牲弱小的利益来唤醒强者心中的善良,那是痴人说梦。即便是曹植曹丕那样的亲兄弟,在利益面前,也等同于虚无。即便有七步成诗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作规劝,不是也没有拦住曹丕心中果决的杀气吗? 在教师群体面前,一定要从上而下去地去解决问题:从最关键的地方入手。而不是反过来操作:头疼了,去医脚。 目前教师群体的问题更多出在那些掌控了话语权的老师身上,出在学校之内顶流的教师身上。她们的能力很大,但却没有扛起足够的责任。 下面,让我们看一则实例: 7月26日,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教师招考的面试资格揭晓,一些前去看榜的考生发现:在前一轮笔试环节中缺考的考生名字,赫然出现在面试名单中。 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这些没有写过一个字的考生,竟然也可以进入教师队伍,拿到一份铁杆庄稼。 我们还可以合理推演:在她们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如法炮制,很快就可以成为名师、骨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咄咄怪事?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公布名单的人员以为前后两张名单分开单列,并且拉开了相当长的时间,考生又如过江之鲫,他们赌定——不会有人那么仔细去核实其他人的信息。可惜,他们赌错了。 除此之外就没有可以用"工作失误"来解释的地方:只要缺考,这些考生一定会首先被排除在面试名单之外,这是所有考试操作的第一步,后续的错误绝对不可能出现! 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只能说明是当事人故意为之! 教育行业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精魂,在这种为国选拔教师人才的第一个阶段、最重要的入口就有人如此操作,放进来的教师素质如何几乎不用去想——裙带关系的痕迹也太明显了吧? 这样操作放进来的老师,她们进入工作流程之后,怎么可能安分守己,拿自己应得的一份报酬?她们一定是虎狼之辈,强取豪夺:自己的是自己的;别人的也是自己的。她们会把这些叫做:合理的工作竞争,符合自然进化规律。事实上,这是沉淀在她们身上的原罪在爆发。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群体逐渐被污名化就有她们的一份"功劳"! 如果大家深入教师工作一线,去问一问现在的教师们对什么东西最感到厌烦,答案一定就是目前盛行的教师"人际关系"。 教师已经由单纯的红烛和春蚕变成了烙铁和虎狼,其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啻于普通的交际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从这次开封祥符区的教师招聘,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事前没有任何"交际",这样的老师怎么可能入围? 有人坚称其中没有猫腻。至于其中有没有猫腻,最容易明确问题的做法是:看一看这些人当天有没有到场参加教师面试。 如果是工作失误,那些放弃了笔试的考生就不会知道她们竟然通过了笔试,走到了面试环节。人家在一开始就放弃了机会——关乎自己人生前途的有意"缺考",她们本人能印象不深刻吗? 如果这些放弃了笔试的考生到了面试现场,那就一定不是什么"工作失误"! 在工作这种终身大事上,自己没有去现场考试,但却按时按点赶到面试现场,只要智商稍微在线,还不明白其中的弯弯绕吗?求神拜佛也没有这么神奇的啊! 我记得有一句谚语这么说的:如果你在房间里发现了一只蟑螂,那么,屋子里肯定不止一只蟑螂,你应该会找到更多。 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为之,其中牵涉到的人员应该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一定是成串出现。 如果大家能认可上面的结论,足以让我们感到宽慰:借助一件事,就剔除掉了许许多多害群之马,还我朗朗乾坤,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不要让严嵩和严世蕃的故事重演!补白 在我码完这一篇文字的时候,我看到了官方给出的结论:之所以出现纰漏,是因为外包给了第三方,第三方在统计分数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对于这个解释,我们只能一声长叹:人才啊! 下次,外包公司注意一点吧! 此外,还有考生反映:一些笔试成绩极低的考生也出现在了面试名单中,相关方面给出的结论是:人家报考的学校比较偏僻,没什么人喜欢去。 怎么说呢?我是一名教师,我见过太多这种操作:在一个说起来偏僻的地方待一年半载,就华丽转身进了重点学校,这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