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55年的授衔大典上,在众多被授予元帅、大将等等头衔的军官中,其中大校的名单中有一个人的身份非常特殊,他就是彭德怀的小舅子浦通修。 说起这青年才俊浦通修,其身世与家世并非一般人可比。浦通修于1920年出生,祖籍为当时的江苏嘉定。 浦氏家族在当地乃是一户相当有名的望族,其家中不但产业发达、富贵滔天,而且家中族人的思想亦是非常的开明进步,大部分都非常热衷、坚持于革命事业奋斗。 特别是家中的"浦氏三姐妹",盛名天下更是无人不知晓。她们接连参加了革命事业,而且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功绩。 而浦通修乃是家中的幼子,自小对着三位姐姐十分崇拜、敬佩。或是正是受到了姐姐们的教导与影响,长大后的浦通修日渐对革命事业有了浓厚兴趣,亦是因此奠基了他人生中的发展之路。 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之时,当时正值少年的浦通修还在校园读书。不久后战火很快打到了上海,随即就爆发了历史上的"淞沪会战"大事件。当时深具爱国之心的浦通修立即决定暂停学习,发誓要参加抗日大业打走日本贼寇。 于1939年时期,赤胆忠心的浦通修和全国不计其数的青年们奔赴延安革命地,随后被安排进入抗大学习等等,于次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与此同时,浦通修的姐姐浦安修已经嫁给了身为八路军副总指挥的彭德怀为妻。不过一些报国的浦通修并没有说出自己与姐夫彭德怀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是以普通学生身份生活、学习。 学习期间,浦通修因学习刻苦、成绩上进优异,很快就被留在学校任教,同时还担任了政治文化主任等等多职头衔。 彼时的浦通修也算是学有所成、功成名就,但是他心中的愿望却是希望能去前线打仗、保家卫国。一开始他数十次向学校领导申请出战,但是当年学校考虑他是学生,且又年轻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于是也就没有同意他的申请。 四年后,经过再次的申请出战,浦通修终于得偿所愿奔赴到前线打仗,被任职为太岳军区四分区的政治部科长,同时还担任了第四十二军一百二十六师的政委等多种职位,成为了孔庆德、陈赓等多位名将的得力干将。 浦通修从一个文人转为作战勇士,初涉战场的他虽然缺乏经验,但是他一直虚心向战友与领导们请教学习。当时浦通修不怕累、不惧危险,哪里的工作最危险复杂,他就主动请缨前去。 于1955年的授衔大典上,浦通修因过往的卓越战绩被授予了大校军衔。然而当时浦通修却不肯接受。浦通修称自己参加革命时间太晚,所付出的贡献也不算大,因此他三番五次向领导申请降衔。 不过其上级领导们再三考察商议后,觉得授予他的大校军衔不算过高,于是也就没有同意去将衔请求。 浦通修虽然是彭德怀的小舅子,但是一生为人处世从未沾过姐夫的半点光,因为他不想依靠姐夫的关系去工作。 相反,数年后的庐山会议事件,浦通修还被他牵连而撤销了职务,随后被降职到八一杂志社工作。 在受牵连的期间,浦通修不怨不怒,一直坚信自己没有犯错,也相信姐夫的品格与为人。他坦然接受、面对自己受到的不公,依旧风淡云轻地工作生活。 直到1977年,浦通修终于沉冤得雪被平反。不过事后的他并没有回到自己昔日引以为家的部队,考虑再三选择了教育界,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等等多职,亦是为改革开放后的国家教育事业贡献了很多付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