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309-巴尔干半岛 作者:无梦 校稿:朝乾 / 编辑:金枪鱼 对于"波黑"这个国家,相信很多人都没什么印象。 但若是提起"萨拉热窝",上了年纪的人会立刻回想起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年轻一代则会熟练想起历史教科书上的考点——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 萨拉热窝 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风靡一时的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图:豆瓣)▼ 而萨拉热窝,正是 波黑 的首都。 尽管平日里并不引人注目,但波黑却是个实实在在地坐在"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而其内部复杂的民族构成,以及特殊的国家历史,更决定了波黑是一个极度不稳定的国家 ,甚至随时都有爆发内战的风险。 昔日战友,日后或要同室操戈 (图:wiki)▼ 那么,波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其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又来自于何处呢? 同文兄弟,祸起萧墙 波黑 ,全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西邻克罗地亚,南边是黑山,只有短短 24.5千米 的地中海海岸线 涅姆——波黑国内唯一的滨海城镇 (图:壹图网)▼ 虽然在中国人看来,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都很难称得上是巴尔干半岛内的区域性大国,但对波黑这个地贫人寡的国家而言,塞克两国之间的纷争就足以搅得它鸡犬不宁了。 要了解这些巴尔干国家之间的纠葛,就需要回溯到一个叫"南斯拉夫"的国家。 这个耳熟能详的国家名原意其实是"南支系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 斯拉夫人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起 被罗马人称为三大蛮族 ▼ 公元6世纪左右,一支名为阿瓦尔人 的游牧民族从中亚地区迁徙到了多瑙河流域,与生活在当地的西斯拉夫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一个多世纪后,原本生活在乌拉尔山附近的另一支游牧民族马扎尔人 (即如今匈牙利人的祖先),由于环境变化也南下迁徙到了喀尔巴阡山附近。 在两支"蛮族"的夹击下, 一些原本生活在此地的 西斯拉夫人 再难维持生计,无奈只得选择 南下巴尔干 ,并在此地定居下来。 波黑位于南斯拉夫Croats和Serb两支部族 (即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的祖先)之间 两者在这片土地上混居 ▼ 后来,这支南下的斯拉夫人与西斯拉夫一脉的连续逐渐断绝,并逐渐演变成了当今斯拉夫民族中的一支——南斯拉夫人。换言之,生活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本就是 兄弟民族 , 一开始在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隔阂。 但是,巴尔干半岛遍布山地,其中更是不乏高度超过2000米的险峰。在交通条件极差的古代,这样的天然障碍无疑会极大地阻隔彼此之间的交流。 而巴尔干半岛民族复杂、山头众多的情况,自然和这样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关系。 依山傍海的海港小镇是巴尔干半岛上城邦的常见形态 《权力的游戏》就在亚得里亚海沿岸有诸多取景地 (图:壹图网)▼ 更要命的是,除去地理上的阻隔,宗教上的分歧 也加速了斯拉夫兄弟之间阋墙的步伐。 公元8世纪中叶,强盛的法兰克王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相当于今天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一带。在西欧国家的强势影响下,生活在这里的斯拉夫人选择皈依 天主教 , 并在文化方面逐渐拉丁化。 随着传教士到来,南斯拉夫人初步基督化 在11世纪,教会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两派 ▼ 而生活在巴尔干东部、南部的斯拉夫人虽然曾被拜占庭帝国视为蛮族,但在长期的对峙过程中还是接受了 东正教 熏陶, 并以拜占庭带来的希腊文字为基础,发明了西里尔字母。这些斯拉夫人则成了后来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黑山人的祖先。 时隔千年,两教教首终于大和解 迎来了万千信徒期盼的世纪会面 (图:壹图网)▼ 随着南斯拉夫人的两支开始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地处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之间的波黑地区就成了两种不同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的熔炉, 克塞两国均不断向波黑移民。 过去,波黑曾是是克塞两国民族矛盾的缓冲地带 如今却自身难保 (图:shutterstock)▼ 后来,塞尔维亚在13世纪左右成立了独立的塞尔维亚王国,而克罗地亚则处在马扎尔人的匈牙利的控制下,国力日渐衰微。 此消彼长之下,塞尔维亚人认为自己不仅势力强大,而且还是巴尔干半岛的主体民族,有资格建立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大塞尔维亚国家",这种民族主义思潮的种子在此时就已经埋下了。 人数和国土都称不上绝对强势,却有一个大国梦 (进击的塞尔维亚!图:壹图网)▼ 好像是上帝嫌巴尔干半岛的局势还不够复杂似的。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亡了拜占庭帝国, 并以君士坦丁堡为基地,吞并大半个巴尔干半岛。 如今,东斯拉夫、南斯拉夫、西斯拉夫民族组成的国家,"西斯拉夫"以及"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为天主教区域 ▼ 虽然纵观奥斯曼帝国的历代苏丹,基本都执行了较为宽容的宗教政策,但信奉伊斯兰教的他们还是宣布,对于那些不信伊斯兰教的人,要收取更高的赋税并承担更多的徭役, 而转信者则可以得到一系列优待。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在物质不丰沛的年代 一顿免费的圣餐就足以换取人们的虔诚 (图:壹图网)▼ 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原本信奉天主教或东正教的斯拉夫人转而皈依伊斯兰教 ——就这样,伊斯兰的火种也被带过了海峡,三种宗教 搀和上原本就复杂的民族关系, 让巴尔干的紧张局势更进一分。 在萨拉热窝,你可以同时找到 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建筑 (图:壹图网)▼ 城头变换,遗民泪尽 进入19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势力衰弱。崛起的奥匈帝国 夺取了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大片土地,包括克罗地亚和波黑地区。 奥匈老国王能把你们各位捏在一起 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无奈 ▼ 而在遥远的东方,已经强大起来的沙俄在想要拓展自身在巴尔干地区影响力时,第一个就选中了和自己同为斯拉夫民族的塞尔维亚。在俄国人的帮助下,塞尔维亚成功地从土耳其手里独立。 相同的血脉是联合的一个理由,但从来不是主要的理由 (拱火的沙皇,受害的塞民,图:壹图网)▼ 而很多克罗地亚的有识之士则从塞尔维亚身上看到了南斯拉夫民族解放 的曙光,于是双方积极联络。一时间,在"共建南斯拉夫人国家,实现民族独立"这一伟大目标的感召下,巴尔干半岛上的各族都化干戈为玉帛 ,不计前嫌地通力合作, 这才有了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 萨拉热窝的枪声 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图:wiki)▼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等国家(地区)如愿合并。看起来,冰释前嫌的巴尔干各国将走向长期的和平和繁荣,但现实却走向了另一个令人失望的方向。 自政治阴谋中诞生的战争,很多事情都有注定的结局 (图:wiki)▼ 由于克、斯两国此前被奥匈帝国统治,缺乏完整的行政体系, 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基本沿用了塞尔维亚王国的官员和行政体系。 其结果就是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塞族领导者"大塞尔维亚主义"上脑 ,在肆意推行沙文主义的同时,打压新加盟地区的传统宗教、文化、历史乃至生活习惯。一时间国内怨声载道,塞、克两族之间的关系也急速跌入冰点。 为了对抗塞族的打压政策,克族内的一些激进主义分子成立了一个名叫"乌斯塔沙"的法西斯组织,通过 制造恐怖袭击 的方式来报复塞族错误的民族政策, 并谋求从新国家里独立出去。 隔壁克罗地亚受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后来成为轴心国的仆从国 (图:壹图网)▼ 二战爆发后,德国于1940年占领了南斯拉夫,得到德军支持的乌斯塔沙开始疯狂地屠杀塞尔维亚人和犹太人 。 据统计,二战期间乌斯塔沙杀害的塞族人超过10万,而塞族武装在看到同胞的遭遇后也杀红了眼,拼命在克族村庄进行同态复仇,这种同室操戈的悲剧直到二战结束,大名鼎鼎的 铁托 上台后才停止。 铁托以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手腕 把本来东拼西凑的南斯拉夫捏合在了一起 (Josip Broz Tito,图:壹图网)▼ 作为在南共打游击出身的领导者 ,铁托 凭借着无可辩驳的赫赫功绩、万众倾倒的个人魅力和力压群雄的政治手腕,重新整合了人间炼狱一般的南斯拉夫。 他在领导国家期间,采取了适当打压塞族民族主义、赋予所有加盟国同样权利的政策 。为了表示公平,他将波黑视为一个独立的加盟国,并将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斯拉夫人单独划出来,称为"穆族"。 此时此刻的南斯拉夫,实在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熔炉 (波黑街头的穆斯林,图:shutterstock)▼ 在铁托的统治下,南斯拉夫境内的各民族保持了惊人的和谐, 携起手来的斯拉夫人同样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令人扼腕的是,铁托于1980年去世后,新的南斯拉夫领导者既不具备他这样的威望,又没有他的政治智慧,国家逐渐陷入动荡中。 而1991年苏联解体前夜带来的 社会主义阵营大崩塌 ,更是直接导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 铁托死后,继任者无法挽狂澜于既倒 (图:shutterstock)▼ 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而塞尔维亚作为南斯拉夫的主心骨自然不愿坐视国家崩溃, 在秉持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前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的主张下,塞克两国之间爆发了热战。 1992年联邦共和国解体,之后是长达十余年的内战 (二战之后最惨烈的战争,图:wiki)▼ 随着波黑于次年4月由穆族总统宣布独立,战火很快烧进了波黑,势力相对较弱的穆族和克族联手与塞族交战, 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仇恨,在这次战争里得到了彻底的宣泄。 出于对"乌斯塔沙"残暴行径的报复 塞尔维亚人也趁机屠杀了大量克罗地亚人 (图:wiki)▼ 从1992年4月打到1995年12月,在三年半的战争里,双方死亡人数超过10万, 220万波黑人背井离乡,欧洲方面将其形容为"自二战以来欧洲最具破坏性的冲突"。 南斯拉夫的诸多继承者,波黑是位居中间的一个 同时也是塞族和克族战争的重要战场 ▼ 捏合国家,恐难长久 1995年,在欧美的调停下,三族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的莱特-特派森空军基地签订了《代顿协议》 ,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波黑领土不变,政治制度为邦联制,穆克联邦占有51%的领土,塞族共和国占有49%的领土; 二、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拥有各自独立的一套总统、总理、立法机构和国会; 三、军队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共同组成; 四、波黑北部的布尔奇科地区由国际仲裁团决定其归属。 很显然,签订《代顿协议》之后的波黑就是一个欧美强行捏合起来的国家 ——一个国家里居然有两套完全不相干的行政机构在运行,只有军队重叠,最高权力则由三大民族各出一人,组成波黑主席团行使。 最搞笑的是,欧盟为了方便自己在波黑当太上皇,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凌驾于主席团之上的高级代表办公室 ,可绕过波黑政府直接行使权力。 1995年,波黑、南联盟、克罗地亚(代表波黑克族) 三国领导人于巴黎会议正式签订波黑和平框架协议 协议直接决定了波黑现在政体的复杂性 (图:Quora)▼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不出幺蛾子才算不正常。 克族时刻想着加入克罗地亚,有欧盟撑腰;塞族一直准备回归塞尔维亚,背后是俄罗斯;哪怕是最孤立无援的穆族,都有着土耳其对"教胞"的支持。 波黑国内各族的势力分布都被很尴尬地分开了 ▼ 从地图上看得出,布尔奇科 是一处三方都不愿,也不能放弃的要土 —— 塞族失去布尔奇科,则塞族共和国会被拦腰截断,穆克联邦失去布尔奇科,则位于塞族共和国和克罗地亚之间的一小块领土就会变成飞地。 在多方忍耐的和平表象下,处处都蕴含着潜在的冲突诱因。 其实,早在去年的去年12月19日,波黑塞族共和国领导人米洛拉德·多迪克就曾经宣布,塞族将从波黑国家部队、司法和税收系统中撤出,重建自己的军事力量 。 原因是北约谋求吸纳波黑为成员国,并要求塞族塞族共和国将境内23处军事设施全部交给联邦控制,而塞族既不愿意加入北约,也不愿意交出军事设施。 塞族领导人米洛拉德·多迪克已退出群聊▼ 尽管在事态发酵后,北约暂停了相关程序,表示波黑需要完成相关改革才能加入北约,算是暂时缓和了矛盾,但塞族共和国和穆克联邦之间的根本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化解。 在目前整个欧洲都面临能源危机的现在,俄罗斯仍然和波黑的塞族共和国之间维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如俄气就表示仍然会以低价向塞族共和国提供天然气,而塞族共和国领导人多迪克也投桃报李,宣布将继续推动与俄罗斯之间的所有联合项目。 与此同时,由于担忧波黑地区的前景,欧盟还在去年12月后多次增加派驻波黑的维和士兵人数。但要命的是,欧盟多国部队在波黑执行维和任务的期限将于今年11月结束,届时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是否将维和任务再延期一年。 若情况继续恶化,恐怕俄罗斯会行使自己的一票否决权,让欧盟的维和部队从波黑完全撤出,届时局面将走向更加不可控的方向。 谁也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是否会有人不小心重新点燃 欧洲火药桶 的引线 ,再次把全世界拖入那个燃烧着战火的无底深渊。 那些鼓吹战争的人,总以为自己能置身事外 ▼ 参考资料: 1.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Pannonian_Avars 2.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Hungary 3.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Gavrilo_Princip 4.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Usta%C5%A1e 5.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Josip_Broz_Tito 6.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Slobodan_Milo%C5%A1evi%C4%87 7.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Bosnia_and_Herzegovina 8.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Bosnian_War 9. https://en.wiki.hancel.org/wiki/Dayton_Agreement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壹图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