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市里来公社招工,公社分给大队一个名额。全大队千把号人,就这一个名额,到底让谁去呢? 那时,农村生活还很困难,人们都巴望着跳出农门,到城里当工人。那样的话,一个人的一生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时,一个人当了工人,全家的经济状况就会有所改善,还会被人高看一眼。 就在人们为一个招工名额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队支书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让老宝的独生女小巧当工人去。支书说,老宝早年丧妻,他一个人拉扯着一个孩子,生活太不容易了。再说人家小巧是个初中生,当了工人保准不给咱农民丢脸。 听了支书的话,人们果真无话可说了,都从心眼里赞成支书的决定。于是,初中毕业的农家女小巧进城当了工人。 小巧往城里走的前几天,东家来瞧西家来看,有的家境好一些的还送来了鸡蛋点心等礼品以示欢送。看到这些,老宝竟激动地流下了两行老泪。 小巧走了,小巧当工人去了。老宝家里少了一个人,可平时他家里的人却更多了。大家从地里干活回来,一吃完饭就爱往老宝家里跑。要是遇到小巧回家,人们更是蜂拥而至,他们这个问东那个问西,都非常关注小巧在城里的情况,大家都希望通过小巧多了解一些外面的世界。自然,老实巴交的老宝也非常热情地接待每一位乡亲,他家里从没有这样热闹过,看到大家都这样高看自己,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人们发现小巧变了。一开始是衣服变了,后来是发型变了,这些变化都悄悄影响着还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姑娘们。 一天,有几个人在村口遇到了刚从城里回来的小巧。小巧一张口说话,人们都愣住了,原来小巧说了一口普通话。立刻,这消息就传遍了全村,人们都说小巧进城没三天就说起洋话了。 像有人组织似的,人们都不去老宝家了,人们都尽可能躲着老宝,躲着小巧。 不久,一些闲话就传到了老宝的耳朵。什么小巧装洋蒜了,什么小巧忘本了,甚至还有人说小巧"变修"了。老宝听到这些,简直气蒙了。他心想,绝不能让小巧这样变下去,自己也绝不能对不起乡亲们,他打定主意要好好教训一下小巧。 一次,小巧刚回家,老宝就愤然关上了街门。他把小巧拉到屋里,狠狠地骂道:"你这个忘本的东西,刚当了几天工人就不知道自己吃几个窝头喝几碗饭了。告诉你,从今往后你要再说洋话,我就打断你的腿!" 小巧没想到自己说了几句普通话,竟惹了这么大的麻烦,她委屈地哭了。 从此,小巧很少回家了,人们也不往老宝家里跑了,老宝的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他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在心里深深地自责:真是丢死人了,自己怎么养了这么个闺女? 好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巧已人到中年。有一天,小巧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来了。 人们看见小巧的孩子在和村里的几个孩子一块玩耍,他们一边玩儿一边喊叫着什么。同时,人们也都听得清清楚楚,小巧的孩子说的是悦耳的普通话,村里的孩子们像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小巧的孩子,他们说的也是悦耳的普通话。 一位老人听了孩子们的话,感慨地说:"这些孩子们说话跟电视上一样,就是好听!" 可是,当村里一些年纪大的人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小巧说话时,却惊异地发现,小巧说的却是一口地道的家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