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笔工程就是丢面子工程,丢城市面子的工程,丢政府面子的工程,丢领导面子的工程。 全国各地城市的败笔工程有不少,哈尔滨也不例外,也有喜欢拍脑门的领导。 哈尔滨的败笔工程一共有几个没有算过,但在博物馆转盘道周边、哈尔滨中轴线的交点,也就是哈尔滨"门脸"的地方,先后有过三个败笔工程。 第一个败笔工程是四个念念不忘的红塔(俗称冰棍塔),红塔建的时间比较早,是60年代中旬激进的红卫兵扒掉喇嘛台后,意犹未尽又提议建的,(塔是中空的,里面墙壁镶有钢筋扶手可以上到塔顶),败笔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问题,存在的时间也短,一共不到4年,72年春天就扒了。 但后期在原地建的"雪花塔"(戏称玻璃大棚)到现在为止已经20多年了,雪花塔是1997年盖的,在97年前原址一直是大花坛。 照片转自宋文勇老师 从"雪花塔"建成后,媒体上对"雪花塔"也是褒贬不一,但褒大大小于贬。 原因是哈尔滨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博物馆转盘道具有城市坐标的意义,她是城市横纵两条中轴线交会点,也是哈尔滨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的地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前的喇嘛台能胜任,但现在"雪花塔"的魅力不行,还是逊色的多。 以前转盘道的周边是博物馆、国际饭店、哈尔滨少年宫、原意大利领事馆等四栋历史建筑,喇嘛台坐镇中间,和周围的历史建筑互相呼应,奠定了博物馆转盘道周边建筑的历史地位。 第二个败笔工程就是飞驰大坑了,6000万挖一个大坑,是这大坑太值钱了呢,还是当时的刘金彪太聪明了。现在看应该都不是,是当时的有关部门太傻了,傻到能让"傻子"骗的程度。 现在看当年的6000万也顶现在的好几亿了,亏了好几亿愣没有有问题的,甚至连"背锅"的都没有,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刘金彪是聪明的,聪明过人。 但后来工大集团来填坑了,坑倒是填平了,原地又起了两个双子座楼,"华融大厦",这个大厦盖的很漂亮,特别的高,但高到一定的程度就有问题了。 摘自网络侵权必删 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如果在往后些盖就好了,还是位置的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个好像还有问题。 多说一句,黑龙江旅社也已经扒了好多年了,但一直没有招标成功,现在来看没有起楼也不是坏事,真要再盖出个幺蛾子也是个愁事。 第三个败笔工程是电力大厦,好像是1987年盖的,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哈尔滨的城市规划还没有开始进入常态化。 摘自网络侵权必删 而电力大厦是哈尔滨当年最高、最高的建筑了,尤其当时的电力还是国家娇子,所以为了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个楼,就给电力大厦选个最好的地方,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风水上都是最优的地方。 据说当年也有反对的,但反对的声音太小了,在大厦十周年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大,据说后来不是因为反对的声音大,而是因为规划地铁才一锤定音的,必须扒! 也就是说败笔的原因是提前占了地铁出站口的位置,属于规划滞后。 不过电力大厦的建立也间接的保护了后边的原意大利领事馆,如果没有电力大厦,说不定谁一拍脑门意大利领事馆也失踪了。 摘自网络侵权必删 看资料当年盖电力大厦的时候,博物馆的产权单位也要接楼,接二层楼,幸亏当时的规划局坚决不同意,否则又一个四不像出现了。 现在的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了,合理规划、保护历史建筑也常态化了。劳民伤财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终身追责制也实行好多年了。 哈尔滨的历史保护建筑虽然毁掉不少,但总量还是很多的,希望规划部门能把好关,站好岗,希望以后有关领导不在拍脑门了,也别拍胸口了,更别拍屁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