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22日,在梅河口营地的东北民主联军 正在和国民党184师 正面对抗,我军几次三番的攻势都非常猛烈,但是对面的184师仿佛是铁桶一般,我军每一次冲锋都被他们强力镇压了下来。 于是我军只能催促后方的武器弹药赶紧大批量地运送到前线,只有用火力压制才能够暂时抵挡他们疯了一般的冲锋。前线的形势非常焦灼,我军面对如此骁勇善战的184师渐渐落了下风,远在百里之外的联军司令部,林彪正在那里反复推演着这场战役的打法。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前线的将士们正在枪林弹雨里奋力杀敌,而对面的184师士兵也丝毫不惧我军的进攻,他们仿佛铁了心要死守阵地。经过了反复的勘察和考量,林彪终于下定决心:"对奉吉线敌军,凡经过战斗打响者,即坚决歼灭之,勿中途接受不解除武装之起义!" 也就是说,这场战役不允许敌人的投诚和起义,只需坚决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其实,在解放战争中,我军一向是接受敌军的投诚和起义,只要是情节不太严重者都可用包容开明的政策吸收他们,但是林彪此番的决定却和之前大不相同。 那么,184师到底是支怎样的部队,林彪又为何如此做呢? 为国战斗的虎狼之师 曾经帮助我国抵抗日军的苏联红军这样评价184师,他们说:"中国有如此的虎狼之师,何惧日本侵略者?若是这样的师团再多上几个,那么也能够阻挡日军侵华的步伐"。 事实的确如此,在日军的铁蹄向南踏的时候,国民党蒋介石把184师从云南叫过来,让他们北上去抵抗日军的攻击。 1937年,184师所属的60军在鲁南大捷,他们把日军打得节节败退,184师更是一马当先,曾经创下了击溃敌人3000人,而自己只伤亡1000人的战绩。这样辉煌的成果让整个60军都非常的兴奋,但唯一因此苦恼的便是蒋介石。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是经过权力倾轧之后坐上了最高的位置,因此他的心思大多是用于如何排除异己、党同伐异 。看到如此骁勇善战的滇军,他的心里自然是有些忌惮,毕竟滇军所属地方军,和他的嫡系中央军隔了八百里路程,滇军的将领们自然也和他的的手下隔了好几层的肚皮。 所以,蒋介石在看到如此会打仗的部队之时并没有过多的高兴,反而是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约束这支地方军 。 他用自己的手中权力限制发给他们的军饷的总数,后勤补给也经常的断供,军需物资还经常停发,军中领导的日常抚恤也被克扣。 这些行为都引起滇军将士们的不满,但是军中但凡有人有抱怨几句,蒋介石就会用"民族大义"四个字来堵住他们的嘴。 他明面上说,自己身处南京,但是全国各个地方都燃起了战火,军饷不足是常事。但这些解释也只能堵住将士们一时的嘴,总是连年在外征战,却一毛钱也看不到的事没人愿意去做。 于是滇军的领头人云南王龙云 就主动地和蒋介石谈起此事,面对这样一个"权臣",蒋介石和他虚与委蛇不说,还继续把滇军派往了华北的其他战场,要他们去前线拼命,而自己和中央军坐镇南京看他们的好戏。 可是60军的能打是出了名的,不论是在哪一个地方和日军对阵,以184师为首的60军总是能愈挫愈勇,屡败屡战,甚至还拿下了不少令蒋介石嫡系部队都瞠目结舌的胜利果实。 可是滇军越能打仗,越能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和猜疑。他觉得滇军不是不能反,而是现在没有反,若是将来反了,那将是自己都控制不住的场面。 1940年,日军大举进攻云南,蒋介石连忙回调184师来拱卫云南,他借着改编184师之余,还把几个主要的滇军军官给撤了职,来了个军中高官大换血 ,此举引发了官兵们的不满,但蒋介石充耳不闻。 后来,解放战争爆发,林彪率领大部分军队入驻东北,蒋介石也看中了这块老工业基地,于是他故伎重施,再次把滇军拉到了遥远的东北去打头阵。和我军作对的184师 尽管官兵们的心中有百般的不愿意,但蒋介石的命令他们自然难以违抗,于是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领军队来进驻中国东北,以便抵抗林彪攻打东北各大重要城镇。 在解放战争的前期,我党的兵力远不如蒋介石的兵力那样充裕,毛主席便下令林彪在东北要率先占领几个重要的城市来挫一挫蒋介石的锐气。林彪派遣韩先楚去攻打鞍山和海城,这两个地方是当时东北的重要工业城镇,若是真的打了下来,那么对我军的士气则是大大有利。 后来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韩先楚 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即刻拿下了鞍山。1946年5月,韩先楚带领第四纵队直指184师师部所在——海城,但是他并没有盲目发起攻击,反而是先给了184师师长潘朔端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就是劝其投降,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之所以韩先楚会写这封信,是因为他知道龙云、潘朔端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并且184师内部也矛盾重重,蒋介石经常欠缺他们的饷银和供给,海城早就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 不仅如此,我党的情报人员还侦查到,为了督促潘朔端出战,蒋介石竟然还派遣了一大批特务从南京赶来看着他指挥行动。 所以韩先楚考虑到,潘朔端的为人还是比较靠谱的,只是他的思想观念出现了错误。他并不是一个愿意挑起内战的人,若是能将其收编便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所以他才给潘朔端写了一信。 潘朔端收到这封信之后气地扔在了桌子上,因为韩先楚笔风之强劲,话中之自信令他烦躁。 他快步地走上了城墙,远远望去,这座名为海城的城池已经是一个飘在海上的孤岛,周围并无援军来援,现下城中空虚,所用军用物资根本不足以支持他抵抗韩先楚的大部队,而那边的蒋介石还在虎视眈眈,心怀不轨。 潘朔端 想到这里,潘朔端的内心无比的悲愤,因为在不久之前,蒋委员长还致电对他说要拼光184师的最后一个人来守住这座城市。这些话言犹在耳,只能令他更加的愤怒。他看着面前众多的残兵败将,便回屋子重新拿起了那封韩先楚写给他的信。 5月30日清晨,第184师师长潘朔端率师部投诚,海城解放。第二天早晨,师长潘朔端通告全国:184师正式起义,朱老总大加赞赏潘朔瑞的做法,认为他们:揭和平之义旗,张滇军之荣誉。 并且党中央作出重要批示,184师是在抗日时期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军队,我军应该给予其优厚的待遇。于是解放军的部队便向其分发一些响银、衣物以及饭食,感受到了温暖的滇军官兵们都非常的感激我军的款待,他们热泪盈眶接受了我党的教育。 师长潘朔端还说,自己在西南多年,却没想到在东北看到了真正的民主。 184师起义和师长潘朔端投诚的消息马上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蒋介石便派遣当时驻守东北的杜聿明解决此事。 要知道,60军的184师是一只虎狼之师,如果连他们都投诚我党,那么这对其他的国民党部队将有重大的消极影响。所以,杜聿明便遵照蒋介石的指示开始了他自己的动作。因此,5月31日晚,184师的军官杨朝伦竟带着1000多人叛逃。 杨朝伦之所以会跑,是因为他接到了杜聿明的秘密电话,杜聿明告诉他,如果他能够带领军队逃出我军的驻地,那么杜聿明便能重编一个184师给他,还要他当师长。有此诱惑在前,杨朝伦当然抵抗不了,于是他才在被收编之时带千人出逃。 杜聿明 只不过他这次出逃并未成功,刚离开我军的视线范围不久,他就被附近的解放军战士抓住了。面对这样恶劣的行径,按照军法来说是应当处极刑,但是184师师长潘朔端念其多年跟在他的身边心有不忍,便为他求情,希望能通过思想上的改造让他回归。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杨朝伦在我军的驻地接受改造,但他并没有感念他的上司救了他,也没有感念我党对他的宽容大度,还时常的对马列主义思想放出狂言。 在1946年10月30日深夜,杨朝伦终于抓住了机会,趁着我军正在和杜聿明展开激战时,杨朝伦又带领了1000多人出逃我军的驻地,并且他这一次的叛逃还成功的见到了杜聿明,杜聿明还给了他一只重编之后的184师,令他担任副师长。 多次叛逃的杨朝伦 就这样,重编之后的184师再次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杨朝伦带着他们再次和我军对抗。 1947年5月,梅河口战役全面打响,林彪听说和我军对打的就是曾经叛逃过的184师。经过反复的思索考虑,他认为现在的184师并不是往日的滇军,所以面对这群让蒋介石重新组建起来的官兵,我军实在没有必要对其手下留情,前几次正是因为我党的宽容大度,才造成了杨朝伦一而再,再而三的叛逃,才给我军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于是林彪才发电,要求歼灭184师的有生力量。对于杨超伦来说,他也知道在我党这里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就算是他来投诚,我党也未必会接纳他们,因此他也使出了吃奶的劲组织将士们对我军发起了猛攻。 这样一来,双方都陷入了激烈的战斗焦灼状态,我军用了多番的炮火压制才能够阻挡他们的进攻,可见杨朝伦此战也是下了死命令。 一个小小的梅河口战役,我军和杨朝伦的军队几乎是死磕到底,最终我军以1500人的惨重代价,击毙俘获敌军6000人。 可是在清扫战场时,大家均没有见到杨朝伦的尸体和踪迹,经过严加盘查和审问,有人说他们的师长杨朝伦在战况不妙时早就跑掉了。 1948年10月,锦州战役打响,我军在硝烟之中发现跟我军对打的还是杨朝伦的184师。原来,当年他逃回大本营之后,蒋介石又给了他一支军队,让他再次编为184师的番号。所以这个杨朝伦卷土重来,可他的算盘再次落空。 锦州一战,184师再次被我军全歼。尽管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果,我军仍然让杨朝伦这个祸害跑掉了。第二年1月,杨朝伦又纠结了一大帮的军队开展了天津战役 。当他在阵前和我军喊话时,我军的高级将领都傻了眼,这个人怎么总是打不死呢?面对这样的冥顽不灵的老对手,我军再也没有了仁慈之心,对着他所谓的184师就是一顿炮轰。 这次的战役终于让杨朝伦和我军的对峙落下了帷幕,他被生擒到了我军的战俘营中。可是这个杨超伦实在是生命力顽强,即使被关到了战俘营,他仍然能够在驻军的眼皮子底下溜走,还跑到了云南老家,充当起了云南王。 说是云南王,实际上就是他纠结了一帮土匪在当地吆五喝六,他以为那里天高皇帝远,可以不受解放军的管制。在听说了杨超伦的事情之后,林彪同志在会上多次表态,若是不将其就地正法,简直是辱没了解放军的一世英明。 在1950年,杨朝伦的土匪窝被我军一锅端了。这时的他再也没有了叛逃的能力,我军将其进行万人公审,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的老上级潘朔端对他下达了死刑的命令。 但是悲哀的是,这个杨朝伦到死也没有说一句软话,更没有感恩我军屡次对他的宽容大度,反而是一直对我党耿耿于怀。就这样,叛逃一生的将军杨朝伦终于在万人公审的见证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