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曾发现新文字,比甲骨文还早5000年,专家却至今未能破译
说起"上下五千年",对于华夏儿女来说,这几个字再熟悉不过;但要强调一下,"五千年"是咱们自己在说,真要放在"学术界",华夏历史究竟多漫长,至今仍没有定论。
但也不必失望,1987年又有了新发现,这一发现或许能证明"泱泱华夏未必5000年历史,或许还能更久远,至少在8000年以上。"
这可不是瞎说,以现代科学划分,人类的"出现"和"文明"可不是一个概念;简单来讲,现代人要证明某一文明,需要多角度的证据,其中的关键证据就有"文字"。
自发现河南殷墟出土"甲骨文"之后,人们对"华夏文明"有了共识,认为这种象形符号是华夏祖先最早使用的文字;因此,"华夏历史"应为3600年左右,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说白了,"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象形文字,很多专家认为,这种"符号"是古人类对要表达内容的抽象简化,现代汉字也是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据专家考证,甲骨文的最早用途其实并非单纯地"记录生活",而是用于神圣的祭祀;古人将所谓的"祭文"刻在龟甲上,然后以火烧之,龟甲就会出现烧裂的纹理。
古人就根据这些"烧裂的纹路"来预测未来、占卜吉凶,今天再看,"甲骨文"的作用似乎挺玄妙,但前面也说了,好歹是成系统的"祭文";也就是说,"甲骨文"已经是系统、完善、通用的文字了。
"文字"可不是拍脑门就能创造出来的,"仓颉造字"更是传说,这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演化过程;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甲骨文"之前,其实已经有文字出现了。
1987年,仍旧在河南,这次是舞阳北22公里的"贾湖遗址",考古专家又有了新发现,不同于甲骨文,这次发现的"符号"从未出现过。
据鉴定,这些"符号"所处的年代距今约8000年,比仰韶文化还要早上1000多年,比"甲骨文"更是早5000年之久。
请注意,前面一直在用"符号"来冠名,是不是文字,真就不好说。
啥?有古文字专家在,还能确定不了是不是"文字"?
前面说了,这种"符号"从未出现过,专家也是第一次见到;一般来讲,古文字都"象形",也就是外形呈某种实物的抽象。
一般来讲,"甲骨文"早已成体系,专家在确认某一"字"时,尚有迹可循;但对比这种"新发现"的符号,甲骨文就显得简单多了。
虽然古文字专家能看出"符号"与"甲骨文"同属象形文字体系,但对比之下,"符号"的结构更加简单,外形更加抽象。
没错,这种"符号"比甲骨文的结构更加简单,"简单"到连文字专家都看不出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大概就是"字越少,事越大"的最早解释吧。
因为这种"符号"是在贾湖遗址发现的,专家就称其为"贾湖契刻符号"。
当然,专家暂时难以确定"符号"的真正意思,但也并非毫无痕迹可循,至少可以确定,这是"甲骨文"之前的形态,是不是"最初形态",那还得看以后有没有更新的考古发现。
1987年发现的这批"符号",大概有17个,从其形状来看,和甲骨文以及现代汉字类似,具有多笔画组成的结构,显然承载了古人类"作者"的一定意图。
古文字专家分析称,这些"符号"明显具备了文字的部分功能,虽不及甲骨文好认,但也是"汉字"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
"8000年前"是什么概念?
放在传说中,甚至到了"三皇五帝"的时代,有朝一日真破解了这些符号,华夏历史无疑将得到极大的延伸,到那时就不能说"上下五千年"了,或许就是"上下八千年"。
也正因如此,"甲骨文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字"这一论调,或许就在此刻被推翻了;哪有那么简单,学术界可不能这么简单地认为,因为甲骨文已被破译,这种符号却至今仍蒙着神秘面纱。
显然,如果专家破解了这种符号,现代人就能通过"文字"一窥古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状态,并以此了解"8000年前"的人类文明。
然而,到今天为止,这还只是"愿望",因为破解这种符号实在太困难了。
"8000年"可不是相隔几代人那么简单,这种"代沟"不仅时间久远,甚至思维方式都有天差地别的不同;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人类"的发明创造,其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
站在学术的角度去看,这种"符号"比甲骨文更加的晦涩难懂,专家想用殷商古文字体系去分析、破译这种符号,结果却无法形成"通顺"的释读方案。
简单来说,即便专家对"符号"破译成字,现在人却无法将这些字连成通顺的句子,这可咋读懂里面的含义?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从侧面证明:相关领域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上下五千年"真就要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