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人民记录了许多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事迹,但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记录较少、没那么深刻、流传较狭窄。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笔者个人认为,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各方面恢复了,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人手,所以才能把英烈感人的事迹,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 关于援朝战争的电影《上甘岭》,其中有一幕是,一位年轻的女卫生员王兰,给黄继光烈士换血衣;这一幕震撼和感动了无数人的内心。而换血衣的故事,是在朝鲜战争中有原型的,那名女卫生员的真实名字叫作王清珍。多年以后,王清珍对自己整理黄继光烈士遗体的事情,感到万分悔恨,不止一次说"我不该那样做"。 王清珍是贵州威宁人,在1950年的时候,当地恶霸纠缠年仅14岁的她,非要纳她为妾不可。正当她走投无路,在想要不要自杀了结此生的时候,解放军第15军第45师,在秦基伟的指挥下,挺进了威宁,将盘踞此地的国民党残部和土匪恶霸,一扫而空。 这件事,让王清珍对人民解放军和新政府,产生了极大的好感;更将解放军,视作自己的救命恩人。后来,第45师宣传队的同志,住到王清珍家里;宣传队中有几个跟王清珍年纪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双方很快就交上了朋友。渐渐地,原本内向的王清珍,主动给宣传队帮忙,还到后勤部医院照看伤病员。 慢慢的,王清珍便生出了加入解放军的心思;对此,王父表示非常同意。在王父软磨硬泡地硬塞下,部队领导收下了年仅14岁的王清珍,将她编入医院做卫生员。不久后,王清珍随部队来到河北邢台,准备开赴朝鲜战场,加入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异常残酷、艰苦恶劣,部队领导有意把还是个小姑娘的王清珍留在后方,但王清珍哭着不干,争辩道:"干嘛把我留后面?父母把我交给你们,你们去哪我就去哪。"最后,王清珍随部队踏上了前往朝鲜半岛的旅程;为了方便做事,王清珍把头发剪短。 行军过程中,王清珍基本不说话,大家都以为她是男兵,直到她偶尔开口说话,大家才发现她是女兵;原本认识她的战友认出她后,时常惊呼:"你怎么来前线了?"在飞机的轰炸中,王清珍到达了朝鲜战场。这一路上,王清珍成长了许多,变得愈发坚强。 王清珍作为一名卫生员,参与上甘岭战役;面对受伤在隐私部位,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战士,王清珍脸红地克服心理障碍,大大方方地处理他们的伤口。上甘岭战役的异常残酷,造成伤员血肉模糊看不清面容,全身上下烧成血红炭黑色;王清珍强忍着快要流出的泪水,给哀嚎着、痛不欲生的伤员们,一个个处理伤口;有的伤员,口唇无法自主张开,王清珍顾不得其他,把食物嚼碎喂到他嘴里。这一幕感动了周围的所有人。 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为其他战士争取反攻的时候,壮烈牺牲。王清珍看到黄继光的遗体后,顿时泣不成声:身体被打得破碎,鲜血浸透了他的军装。王清珍的双手颤抖,强忍住悲痛欲绝的感觉,拿起剪刀剪下与黄继光"血肉相连"的衣服,又给他换上较为干净的军装,让他干干净净地离开。 正是因为有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不畏牺牲的烈士,新中国才能建立、发展和富强啊。王清珍后来回忆起此事,对没有保存下黄继光的血衣,感到万分的悔恨,自己怎么能那样做,怎么可以把血衣放在一旁,再也没管?为什么没想到收起来,放进军事博物馆展览,激励后人呢? 可惜,说什么都晚了,当时包括王清珍在内的战士们,只顾着悲痛,谁也没想到这些问题。等到想起,可能战争都已经结束了。血衣没有保存下来,但是黄继光的精神,被亿万中国人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