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南海的一间办公室里,周恩来总理 对着眼前的人大声斥责:"谁给你的权力?你这是无组织无纪律" 。周恩来气愤地砰砰砰地敲了几下桌子,熟悉周恩来的人都知道。 儒雅两个字简直就是他的代名词,哪怕是在革命年代也几乎从未见到过周总理发这么大的火。而受到批评的人也低着头沉默不语,而这位被周总理斥责的人,竟然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 两人都是党和国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都曾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元帅他究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让一向好脾气的周总理大发雷霆呢?外交初体验 说起来陈毅和周恩来的关系,两人亦师亦友,早年周恩来等人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就与陈毅相识。那时的他们都还很年轻,又同时抱着一个革命目的,这样条件下建立起来了友谊是非常深厚的。 南昌起义的时候,陈毅就带人火速加入了我党。毫不夸张地说,上了井冈山后,陈毅的地位几乎排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后面,这也足以证明对陈毅的看重。 后来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陈毅带领的新四军成为了中央手中最重要的一股武装力量。建国前的三大解放战役中,陈毅参与指挥的淮海战役以六十万打八十万,最终还取得了胜利,其中陈毅元帅的功劳同样功不可没。 1955年全军授衔仪式中,大将的人选已经板上钉钉,唯独十大元帅的人选迟迟未能尘埃落定。主要讨论的就是邓小平和陈毅谁来授这个元帅,最后也是周恩来总理定下基调,提议给陈毅授元帅衔。 几十年的经历让二人的关系早已经过了考验,不只是同为党内的同事,更是知心好友。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一个人身兼数职,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有时候连睡觉的时间都要在车上。 毛主席不忍心看他如此劳累,提议找人分担一些他的工作。当时的周总理兼任我国外交部部长,这块的工作非常重要,在和毛主席讨论人选的时候,周总理毫不犹豫地提议由陈毅来帮助他。 同年四月,万隆会议的召开,周总理出色的表现刷新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印象,当年周总理亲自点将要陈毅一起去,虽然没有上台发言,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陈毅就开始初步接触了外交工作。 在毛主席的住处玉泉山上,周总理向陈毅表达了希望让他来接替外交工作的意愿,刚开始陈毅连连推阻:"主席,我性子直来直去,脑子也没总理转得快,何况我之前都在军中工作,没有经验"。 尽管陈毅缺乏外交经验,可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看重的是陈毅办事的认真和他的气势。就是因为陈毅有时候直来直往,反而更容易体现我们国家的外交威严,让他来代表国家的气势非常合适。 就这样,陈毅在1958年正式接替了周总理成为了第二任外交部长。起初陈毅还有些不适应,因为外交工作中需要把握尺度,处理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里面的一些弯弯绕绕经常让陈毅苦不堪言。 后来经过了周总理的点拨,他才逐渐得心应手,知道什么时候该说重点,什么时候该打太极,什么时候表态,什么时候沉默。 1961年陈毅代表中国出席了第二次日内瓦会议,这也是他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他出色的气度和铿锵有力的措辞,一下子就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个不逊色于周恩来的中国外交官。 不得不说,当初周总理点将陈毅担任外交工作的确是一步好棋。可谁都未曾想到,一向老成持重的陈毅也会差点酿成大错。 瞬息万变的局势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亚非会议 ,上世纪60年代,第二次亚非会议是国际政治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热点,也是我们国家重中之重的外交工作之一。万隆会议的成功让很多亚非国家都希望第二次亚非会议早日召开。 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上,我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加上同苏联关系的恶化。非战争下世界情形中,外交工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的苏联一直希望加入第二次亚非会议。 可是我们国家一直反对苏联加入,同样一直反对的还有担任会议东道国的阿尔及利亚。这场会议的召开我国的推动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那个年代的亚非国家中地位显赫,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会议最后不得不延期举行。 1964年5月,东道国阿尔及利亚向我国透露了希望举办第二次亚非会议后,得到了我国的大力支持。当时的陈毅作为外交部部长代表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了四百万美元的现汇,用来建造会议的场馆。 之所以这样大力支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走的是国内武装斗争路线,这点和我们国家非常相似。陈毅不止一次在非洲国家提出"要想独立,就要走阿尔及利亚的道路"。 第二点是因为那个年代正值越南战争,而阿尔及利亚非常支持另外一处战场,那就是刚果政权武装斗争,考虑了美国对我国的战略压力。如果能够让阿尔及利亚替我们分散一些压力,那么我们国家承受的损失也就小一些。 正如周总理在1964年接见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所说:"如果非洲多几个刚果,亚洲多几个南越,美国就得十个手指头分开按压,那样我们就可以一根一根切断它"。 在当时的国际上,很多国家包括我们在内,都希望早日举行第二次亚非会议。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不结盟政策上在反帝反殖民方面再推进一些,而延期的主要原因就是苏联一直试图加入会议。 可是苏联那会正在跟美国试图实行霸权主义,一旦让苏联加入,这会议还怎么开? 1964年10月到12月,陈毅先后出访了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埃及、柬埔、印尼和缅甸。每到一处陈毅就会向其他国家阐明中国的立场和希望推动会议的召开。 在和当时的阿尔及利亚总统贝拉 会谈时,陈毅就苏联问题提出:"我们不主张苏联参加,亚非会议就应该亚非国家参加,不能根据实力和喜好,想让谁参加就参加,更不能因为一些利益作为交易让苏联参加,原则问题是不能交易的"。 我们出招,对方也会出招。正当我们以为会议会圆满召开的时候,阿尔及利亚外长宣布此次会议会邀请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大主席出席。 这一消息让我们怒火中烧,陈毅部长更是气得摔杯子。我们大力推动亚非会议也是希望借由此次会议同联合国抗衡。结果居然要邀请联合国出席会议,因为此事遭到了我国强烈抗议,都认为阿尔及利亚是完全不可靠的盟友。 当时的阿尔及利亚外长希望驻阿外交官曾涛把关于越南问题看法的信件转交给陈毅时,被曾涛严词拒绝。 后来在陈毅同其他国家外交官会谈上,他义正词严地说道:"谁要是拿联合国同我们谈,那就是在侮辱我们"。 这样坚决有力的发言再次让各国的立场和心思有所转变,陈毅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决心和力度。 这次会议因此再次陷入了僵局,而国际大部分国家都在观望接下来局势会如何发展,面对采访也都非常谨言慎行。毕竟外交官在外代表的是背后国家的意志,一旦加入个人倾向,会误导其他国家的判断。 就在这瞬息万变的局势下,陈毅部长的处理虽然非常正确也有力。可他还是没能像周总理那样沉得住气,也是因此他才犯下了一个大错。 陈毅难得糊涂 事情的起因:东道国阿尔及利亚在1965年发生的一起国内政变,当时的国防部长布迈丁逮捕了总统贝拉,并且成立了以他为首的革命委员会。 严格来说,这属于是他国内政,对于他国内政,我们一向是不干涉的态度。 可问题是当时正在商议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而且刚好东道国是阿尔及利亚,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在这场政变发生时都在阿尔及利亚。 由于事发突然,周总理原本要飞去埃及访问,因为无法第一时间汇报给国内,没有得到中央意见的周总理和埃及总理萨布里会谈时表现得十分谨慎,在问及我国的态度时周恩来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陈毅的身上,因为这场政变,导致会议不能照常召开。很多同我们国家建交的领导人都跑来问陈毅,想看看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个什么态度和看法。 面对这些人的打探,陈毅直接回答:"放心,会议一定会如期召开"。 本来陈毅可能只是想给众人吃一颗定心丸,可是这句话代表的是中国的态度,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可能会插手这场政变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国际上因为陈毅这句话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会不会出兵。很多国家也在思考是否要改变同中国的关系,当时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得知后发言:"在如期去阿尔及利亚开会这一点上,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积极活动,已经比阿尔及利亚更加主动了"。 这句话也是表明了他对陈毅的发言表达不满,毕竟谁都不希望中国也成为一个插手别国内政的国家。 周总理得知后第一时间回国,同时让陈毅回国汇报工作。然后紧急致电中央,向国际声明中国一定坚持不插手别国内政,同时支持会议二次延期,而后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在办公室里周总理大声斥责陈毅:"你是中国的外交部长,谁给你的权利不报告不请示就擅自放炮表态?这是国际影响问题"。 看着陈毅一脸羞愧的周恩来也稍微消消气,"外交部不同于其他部门,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我在埃及下了飞机就向中央汇报,你在阿尔及利亚就敢直接大放厥词,你这是老革命工作者吗"? 旁边人都劝周总理不要发那么大的火,担心他批评得太重了,周恩来严肃地说:"他们都是各路的诸侯,在外面开会那些国家哪个敢批他,我不批评将来还会犯错的"。 虽然最后挽回了国家形象,但是这件事也成为了陈毅心中的警钟,提醒他在外交工作中时刻牢记自己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代表的是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意志。无论未来碰到什么场合,再殚精竭虑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