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反应停事件"是医学界的大灾难。 这个事件导致全球有2万多畸形儿童降生,他们的手脚短小,与海豹十分相似,被形象地称为"海豹儿。" 但,这只是"反应停"的一种药效,它还是其他很多重大疾病的特效药。 这个药物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它的故事究竟有多传奇? 1.安全的"反应停" 1953年,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合成了沙利度胺,即"反应停"。 这种药物没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也没有抵抗肿瘤的功效,但它具有轻度的镇定作用。在大剂量的老鼠实验中,老鼠没有死亡。因此,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药物十分的安全。 于是,研发该药物的格兰泰公司向市场推广了该药物,作为an眠药的替代品。 由于吃多少都不会死,所以这个药物被列为非处方药。 在推出市场的过程中,格兰泰公司还发现,这个药物能缓解孕妇的妊娠反应。孕妇在吃了该药物后,不再出现孕吐的现象,于是,这个药物被很贴切地称为"反应停"。 于是,"反应停"的销售节节攀高。它是德国最畅销的安眠药,仅仅1960年,该药物就销售量了15吨之多。 格兰泰公司因为这个药物赚得钵满盘满,意气风发,决定向全世界推广该药物。欧洲、南美洲、澳洲这些发达地区都有该药物的销售。 在格兰泰的大力推销下,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孕妇也喜不自禁地吃上了"反应停"。这为格兰泰公司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没有销售这个药物。一个是中国,另一个则是美国。 当时的中国因为经济落后,而且我们有对应的中药可以治疗孕吐,因此,格兰泰放弃了中国市场。 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格兰泰公司不可能会放弃它。 只不过,"反应停"在美国碰到了弗兰西斯·凯尔西。她在研究了该药物的研发过程和市场反馈后,认为该药物的药性并没有很清晰地测试完成,固执己见地阻止了该药物的上市。 2."反应停"的意外 事实证明,弗兰西斯·凯尔西是对的。 就在沙利度胺在全球大幅盛行的时候,一些不好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一开始,是一些个体的"海豹儿"出生,其中就包括从内部渠道获得药物样品的格兰泰公司的员工。 谁也没有把这些畸形儿的产生跟沙利度胺联系起来。 但畸形儿的数量越来越多,发出别样声音的医生也越来越多。 格兰泰公司请来了公关公司,对于个别有怀疑的医生进行了名誉打击。他们假扮病人去闹事,还挖出医生的过往史,要知道,只要是医生,多少都会存在误诊的时候。 于是,在金钱和威胁的双重诱惑下,这些事情都被格兰泰公司摆平。 但药物是否有副作用,绝不是金钱能够决定的。 1961年,澳大利亚产科医生McBride向权威杂志《JAMA》写信报告了沙利度胺的副作用。 他提到他们医院有4例海豹儿的产生,并且这四例的孕妇都有服用沙利度胺的历史。海豹儿的产生和沙利度胺的服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与此同时,德国汉堡大学儿科医生Lenz也对沙利度胺的副作用产生了怀疑,并对此开展了科学研究。 1962年,Lenz通过《JAMA》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沙利度胺具有严重的致畸作用。 即便如此,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格兰泰公司仍然对这个警告予以漠视,丝毫不考虑还有成千上万的孕妇正在服用沙利度胺。 直到媒体将这些警告发布出来,普通百姓才知道沙利度胺的严重副作用。 迫于压力,沙利度胺在全球各个国家陆陆续续退市。 弗兰西斯·凯尔西成为了美国人的英雄,McBride和Lenz也成为了抗击沙利度胺的英雄。 沙利度胺也从香饽饽变成人人唾弃的臭老鼠。 它似乎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3."反应停"的转机 1964年,以色列医生Jacob收治了一名麻风病人,并伴有严重的结节性红斑。 这名病人无法行走,无法入睡,痛苦不堪。考虑到沙利度胺的镇定作用,Jacob决定尝试给病人服用沙利度胺。 没想到,病人在服用了沙利度胺之后,多年的失眠症居然有了好转,一觉睡到了天亮。不仅如此,病人醒来后,腿脚也利索了,可以起床自由行动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让医学界为之一振。 在WHO的支持下,沙利度胺用于麻风病的临床试验展开。各地的好消息也频频传来,曾经被人唾弃的沙利度胺也于1965年重新上市。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头。 后面医学研究发现,除了麻风病外,沙利度胺还用于各种病症,抗感染、肠道紊乱、抗排斥、关节炎、HIV等病症都有它的参与。 甚至于,还有些医生利用沙利度胺进行了肿瘤的治疗试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哈佛大学的医学院教授Folkman在研究时,用沙利度胺给一个多发性骨髓瘤的病患治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沙利度胺还可以用来治疗牛皮癣,并被FDA批准上市。试想,如果曾国藩能活在当今,他该是如何的幸福和感慨啊。 沙利度胺就像是一个金矿,医生们在碰到疑难杂症的时候,都会想着用沙利度胺一试。 浙江新闻曾在2020年2月19日报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药新用,"反应停"治疗新冠肺炎,初步结果显示有效。 这简直给沙利度胺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魔鬼还是天使 沙利度胺在很多疾病上都有着不错的疗效,但它的副作用决不可忽视。 "反应停"重新上市之后,由于风险管理不当,世界各地仍然出现了不少的海豹儿事故。 在巴西,由于管理不当,2005年到2010年期间,该国仍然出现了超过100例由于沙利度胺使用不当造成的婴儿致残事件。 相反,这个情况在美国就没有发生。 1998年,沙利度胺在美国上市时,FDA就提出了很严格的条件,那就是不允许出现1例胎儿畸形的案例。 因此,Celgene公司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风险管理计划:所有的病人必须登记,提供使用培训,女性要求周期性怀孕检查。 这个看似麻烦的风险管理体系成就了Celgene公司,让它成为医药风险管理的先驱,并被Celgene公司申请了专利保护。也因为这套系统,Celgene公司没有遭到仿制药的冲击。 美国和巴西的做法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同样是沙利度胺这个药物,在美国成了治病救人的神药,而在巴西可能就成了导致胎儿畸形的坏药。 它既是救病患于水火的天使,也是残害未出生婴儿的魔鬼,关键就在于如何管控。 正如中国的古话所说:是药三分毒。 药品本身并无错对,它是救人还是害人完全在于使用者,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如果只是一味拿着放大镜去看某种药物的坏处,或者一味地鼓吹它的好处,都是对它的不公。 毕竟世道终在人心,救人还是害人,是神还是魔,终究看的还是人心。 参考资料: 1. 谢雨礼.新药火热的今天,回顾史上最大医学灾难.药时代.[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