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烧烤店打人案迎来完美结局,这事背后果然不简单
所有图源:沸点新闻、央视新闻、新浪微博等
2个月前,唐山一家烧烤店内,一群壮汉因性骚扰不成而公然围殴4个女孩的事件仍历历在目。
凶徒很快落网,被打女孩也及时送到医院救治,很多人以为这件事至此便告一段落。
但其实,案件仍有许多疑点没有得到解答。
比如,为何报警后当地警方用了28分钟才赶到现场,致使一众凶徒轻松逃走?
又比如,为何主犯陈某志早就被列为"失信执行人",本该被限制高消费,却依然能乘坐飞机?
而对于一群成年人而言,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违法犯罪,已经不是一句法盲能解释得通了,他们如此嚣张的资本又来自哪里?
主犯陈某志的妻子在采访时说:
"我们比你们还着急,也想知道咋回事。网上传的那些(涉黑、案件)都不属实。就等着看通报吧。"
如今通报来了。
拔起萝卜带起泥
随着上级公安部门及国家纪检监察部门介入,案件的全貌终于得以水落石出。
8月29日,央视公布了一段长达11分钟的视频,详细还原了案件侦办过程,也解开了困扰公众的谜团。
审讯室内,陈某志对自己打人的事实供认不讳,而且在严审之下还把自己早些年干过的坏事全都一股脑抖了出来。
从2012年开始,他造成的刑事犯罪案件竟高达11起,行政违法也有4起,其中包括:
非法拘禁、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开设赌场、抢劫、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寻衅滋事……
最典型的当属2015年12月的一起非法拘禁案件。
陈某志和商某凯因抵押车辆发生纠纷,在得知商某凯住在唐山后,陈某志指示手下人找上门来。
眼见商某凯仍不肯服软,他们便用U型锁狠狠击打了他的头部。
随后陈某志又将他带到大院里,继续暴力殴打,并全然不顾商某凯已经伤痕累累、奄奄一息,将其塞到汽车后备箱非法拘禁起来。
商某凯的头部至今仍留有当时遭到殴打带来的疤痕,触目惊心。
之后商某凯趁机逃脱并报警,可当地警方发出拘捕令后便不了了之,陈某志竟还是个刑拘在逃人员。
而类似这样的非法拘禁案件多达三起,这已经是在有恃无恐的违法犯罪了。
都说凡是在黑恶势力猖獗的地方,当地的公安系统必定已经沦陷。
而这也是唐山案件耗时2个多月的原因,上级部门认定这里面一定有人在罩着陈某志他们。
为了确保公平公正,排除干扰因素,此次采取了异地管辖,由河北省廊坊公安机关侦察办理。
6月12日,唐山全市开展了"雷霆风暴"专项行动,一时间公安局门口排起了长长的举报队伍。
专案组在收集了3000多份罪证后,揪出了一个多达28人的犯罪团伙,其中8名公职人员赫然在列:
唐山市路北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市公安局路北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马爱军;
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机场路派出所所长胡斌;
长虹道警务站副站长韩志勇;
机场路派出所民警陈志伟;
光明里派出所原所长范立峰;
光明里派出所副所长王洪伟;
乔屯派出所副所长王志鹏;
唐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四级警长安迪。
正是这些人为陈某志他们的犯罪行为充当了"保护伞"一样的角色,昔日的人民公仆成为了这10年间种种罪恶的根源。
至此所有涉案人员均被连根拔起,他们必将受到最公正的审判!
而那4名被打女孩中有2人属于轻伤,事发当天经医生检查无碍后便自行离开;
2人被判定轻伤二级,已于7月1日平安出院,目前状态良好,并无网传重伤死亡、被车碾轧、被性侵等不实情况。
虽然案件已经圆满结束,但网上仍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我想这些人并没有什么恶意,他们只是更愿意相信他们认为的"真相"。
这个世界没那么好
罗翔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民众很多时候,他是希望撇开程序,去追求他心目中的一种正义。
而这种正义,反而会导致一种非正义。
所以我们的法律在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追求秩序,我们就会认为在程序中,我们才能达到一种可见的正义。
一种人们可能接受的,有瑕疵的正义。"
有些时候,我们会对那些不顾民心民意的判决深感失望与愤怒。
不可否认,这个社会的确充斥着许多灰暗与肮脏,但真正该被谴责的永远是那一小部分的恶,而不是整个体系。
不必因为一起案件便对一个地域心生抵触,恶语相向;更不必因为几个凶徒便不敢在深夜去吃烤串。
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
如果任由自己被高度概括的极端思维左右,便会产生种种人生困扰。
这种思考方式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之为" 核心信念 " 。
核心信念就是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高度概括的基本看法,它源自我们童年的成长经历。
如果童年经常被贬低、被打压、被嘲讽,不但会变得自卑,这种艰苦的成长经历也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失去信任感。
相对的,如果童年是被尊重、被肯定、被支持,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也会变得更加愿意相信他人。
一般而言,正性的核心信念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比如信任、开放、适应、协调、变化;
而负性的核心信念,会让我们多疑、封闭、不适、顽固、僵化。
不要觉得这么浅显的道理是个人都应该心知肚明,因为负性的核心信念更多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层面。
那是我们内心没有觉察、也不想承认的一面。
为了掩饰这些不完美的存在,我们便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
比如用直爽、单纯来掩盖低情商,用道德绑架来掩盖人性的自私。
可往往这些"遮羞布"不仅没能遮盖住缺点,反而让我们活得更累了。
我见过一个朋友,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步入社会后好几次被骗了中介费、押金、保证金。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亏买教训的想法,每次他都忍下了。
他说,这个世界太危险了,坏人太多了,这个社会也没救了,不如索性躺平摆烂吧。
原本在学生时代就有些胆小怕事的他,从此再也不愿走出家门。
每一次陷入极端的思维方式,我们的人生走向便会随之改变。
路,走窄了。
不管是对于自己,对于他人,还是对于世界,我们更该保持一种客观中性的评价:
我们没那么优秀,也不是完全无能;
我们没法让每个人喜欢,也不会被每个人讨厌;
我们对孩子的付出不见得会有回报,但也不会一无所得。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 曾推荐过一部泰国公益短片:
有这样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老好人。
他给街边的枯叶浇水;帮小摊贩推车;用肉喂流浪狗自己却吃白米饭;为独居的老太太送上水果;对路边行乞的母女慷慨解囊……
如果一个人日复一日地与人为善,你觉得,他能收获些什么?
很快现实告诉我们,他什么也没得到。
那些善举没有让他更加富有,也没能让他成名上电视,甚至就连那些被他帮助的人也都习以为常,旁观者无不为他摇头叹息。
但直到短片的最后,他告诉了我们他得到的东西。
我觉得这也像极了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我们不必要求孩子必须做到怎样的地步来回报我们,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收获了与孩子的感情。
那是用金钱无法买到的亲子时光,纵使结果依然平凡如初,却始终会有一种名为"爱"的东西时刻环绕在我们与孩子身边。
育儿 如此,世事 亦然。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