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揭秘为何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却没笑容?
1959年4月,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的提议得到一致通过。
在4月15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专门对此事发表了讲话:"我们党内主持工作的,我算一个,但是我是不管日常事务的,有时候管一点。经常管的是谁呢?是少奇同志。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
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到现在已经10年了。在延安,比如我到重庆去,代理我的工作的就是少奇同志。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合适。不是讲朱德同志不适合,是比较起来少奇同志更适合一点。"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刘少奇同志接任国家主席的职位也是支持的。
肩挑重任 心系天下
1959年4月18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通过选举正式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选举当天,刘少奇结束会议后回到家,工作人员和家人列队欢迎,争相上前表示庆贺。
但是据夫人王光美回忆,刘少奇回家后只是向大家点了点头,挥挥手,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就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了,一支接一支地抽着香烟,眉头紧皱,陷入了长长的沉思之中。
成为新一任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深感责任重大,他曾说:"人民信任你,你就绝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尤其是在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下,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刘少奇的座右铭,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这句箴言。
1959年的国庆节,《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同时刊登了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人的照片。
刘少奇最初不同意在人民日报上刊登自己的照片,他觉得我们国家是由共产党领导一切的国家,毛主席作为党的主席,只要登毛主席一个人的照片就足够了。
但是毛主席表示一定要把刘少奇的照片也登上去。
《人民日报》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说可以将报纸上毛主席的照片放大一些,刘少奇同志的照片相对缩小一些。
毛主席坚决反对,说:"为什么要小一些,一样大。"
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从此,每年国庆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标准像就成了惯例,并一直持续到了1966年。
刘少奇刚上任的时候,国民经济比较困难,集中表现在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城镇和农村粮食严重短缺,棉、纱、布、糖等日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国家财政收入下降等方面。到1960年底,我国财政赤字已经高达81.8亿元。
早在就任主席前,刘少奇就曾提出过"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我们的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工业化国家"。
上任后,面对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困境,他深感恢复经济发展才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为此,刘少奇决定深下基层,考察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状况。
深入群众 低调朴素
1961年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同年三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提出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让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
广州会议后,刘少奇带着夫人王光美和工作人员来到湖南,开始了长达44天的乡村调查之旅。
对刘少奇的这次回乡调查,湖南政府原本布置了严密的安全保卫工作,并安排了小轿车陪行。但习惯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刘少奇知道后严肃地拒绝了,他要求轻车简从,"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
在湖南调查期间的44个日夜,刘少奇有三十多天亲自奔走在农村,实地走访了宁乡、长沙、湘潭等多个生产大队,累计行程达4000多公里。
他时不时走下车,来到田间地头,观察农民的生活,还亲口品尝农民充饥食用的野菜、糠粑粑。
除此之外,刘少奇还走家串户,找当地干部和群众谈心,询问群众的生活情况。
为了让广大群众畅所欲言,他说:"讲话随便讲,有什么讲什么,讲错了也不要紧。解放思想,不要有什么顾虑,讲错了,也不戴帽子,也不批评,也不辩论。"
他的真诚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大家都争相在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连母猪不下崽、母鸡不生蛋这种事情都讨论得沸沸扬扬。
在湖南农村视察结束前,刘少奇抽空回到离别几十年的家乡看望乡亲们。
宁乡县花明楼区委听闻主席回乡,急忙准备了12间房屋来做接待室。然而,刘少奇不想大张旗鼓,他在一个晚上静悄悄地走进了老家炭子冲。在家乡的7天里,他几乎天天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调查研究。
期间,曾有人提议开放刘少奇故居,开办纪念馆。刘少奇再三否决了这类提议。他说:"要办就把毛主席旧居和陈列馆办好,我的房子都让出来给群众住。"
回到北京后,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刘少奇在会上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得。
毛泽东肯定了刘少奇下乡期间的调查研究成果,并且说:"我也要向少奇同志学习,亲自去做调查。"
1961年7月,刘少奇又带领调查组,来到东北、内蒙古大小兴安岭等地,调查林业生产的情况。
在东北的林场里,他仰头望着一棵棵参天大树,一脸担忧地对身边人说道:"百年之后,这里还能不能有这样参天的红松啊?我们这一代把它采光了,下一代怎么办?不但要后继有人,而且要后继有林啊!"
刘少奇很早就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他曾提出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并不算特别丰富,一旦采伐过度,不仅后代人会没有木材可用,还会改变生态平衡。
这些超前的观点显示了这位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经济恢复 劳苦功高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
刘少奇在会上作了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我国在经济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如人民吃穿用度都存在严重短缺。
他的发言如醍醐灌顶,让与会者感同身受。刘少奇提议"非常时期采用非常办法,把调整经济的措施贯彻下去"。
1962年5月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扩大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三大措施,分别为"下马"、"减人"、农业"增产"。
正确的经济措施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到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工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极大恢复。
截止1965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57年增长59.9%;粮食总产量达到3891亿斤;钢产量为1223万吨,是1957年的两倍。
工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上升到37.3%;轻工业上升到32.3%,重工业则由52%下降为30.4%。
国民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市场兴旺,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中国人民成功渡过了困难时期。
这种局面的形成,刘少奇功不可没。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为了彰显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决心,刘少奇首先带头不吃肉和蛋类食品。每次外出视察,他都不厌其烦地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无论到哪里,先要同地方的同志讲清楚,不能搞特殊,要注意节约。"
每次开会和出差,他总是自带茶叶和香烟。有些地方负责人送来一些副食品,刘少奇总会指使工作人员退回去,退不了的就按价付款。
1964年7月,刘少奇到济南考察。招待人员特地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刘少奇看见以后,严肃地对招待人员说:"你们这一桌够农民吃好几天了,快退回去吧。"
在担任国家主席的几年时间里,他真正做到了呕心沥血,宵衣旰食,付出了全部精力。
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后,刘少奇对国家的发展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了经济区不能完全和行政区一致,经济要实现"全国统一,通行无阻"的理念,主张减少行政管理办法,增加经济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公司。
这些构想虽然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未能完全实现,然而20年后由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证明了刘少奇经济思想的先进性和正确性。结语
刘少奇曾在人生低谷时对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人民从来没有忘记他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他一直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参考资料
[1]武文笑.刘少奇的勤政座右铭:"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湘潮(上半月).2013(10)
[2]凤凰书品.中国那些年(1949-1978)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团结出版社.2014.6
[3]张家康.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岁月.文史精华.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