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电影这两年,终于出息了。 管虎导演的《八佰》累计票房31.3亿元,稳坐2020年国内票房的头把交椅。 还获得了2021年,秋季在日本上映的排片。 抛开文化输出不讲,如果真的能够在日本上映,属实很振奋人心,太爽了吧。 再看看吴京这两年的"高产",数据也振奋人心。 《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金刚川》。 以一己之力,将战争电影的热度拉了回来,票房逆袭,呈现井喷之势。 由此见得。 一场酣畅淋漓的抗日剧本,能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 和大荧幕的"遍地开花"相比,国产抗日剧的水准,属实有点一言难尽。 还停留在把观众当傻子的阶段。 伏击战,所有人的身子直挺挺地漏在外面。 "神奇女侠"在战场身着孔雀开屏般的鲜艳衣服。 抗战时期,给敌军安排上了4星级酒店。 您有事吗? 是为了赶进度在隔离酒店就开拍了? 拍完直接各回各屋实现时间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各种离谱情节,让菀儿又气又好笑。 好家伙,这年头抗日剧已经玩得这么花了吗? 如果大家伙没看过以下几部,那么恭喜你们成功避雷。 PS:排名不分先后,仅代表菀儿个人观点。 《向着炮火前进》 看到这张剧照,菀儿内心就咯噔一响。 可能就连吴奇隆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在抗日剧中面目全非吧。 这部江苏卫视2012年的10月大戏,开创了偶像抗日剧的先河。 吴奇隆化身雷爷,个人立场也非常之饱满:爱耍酷。 整部作品中,吴奇隆的永远都是梳着大背头,带着墨镜,穿着皮夹克和黑色长靴。 打斗,奔跑,上窜下跳,甚至在地上打滚。 发型纹丝不乱,没一整瓶发胶的量,可能都不能有这种十级狂风都刮不乱的效果。 不管战争打得多么昏天黑地,发胶是千万不能忘记带的。 头可断,头型不能乱。血可流,皮鞋不能不擦油。 打完之后,还要将随身携带的欧式大沙发拿出来,弯腰伸腿,强行甩一波帅。 而且大家可能做梦都想不到,编剧给吴奇隆安排的座驾。 是一台摩托车!!! 就是说,抗日期间,有匹马都费劲吧。 导演,你是真不怕尴尬啊。 还有就是拍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符合现实啊!导演! 但很明显,《向着炮火前进》已经失去理智了。 打仗期间,雷子枫缴获一门意大利炮,结果拉来母亲面前,用大炮给母亲的寿宴听个响。 在物资紧缺的抗日年代,武器资源就这么供你们消耗? 玩呢? 不重要,咱们继续说。 雷爷一脚踹下去,阴差阳错将地方经过狼牙山的运输机给击落了。 ??? 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吧。 第二天,雷子枫准备坐享渔翁之利之际,发现一名落单的女八路。 为了英雄救美,骑着加特林摩托车跑出了法拉利般的速度。 showtime时间到。 只见男主角先是跨着摩托车从天而降,随后一把握着摩托车操控方向,一把端着加特林。 突突突突。 30秒之内,将对方杀了个片甲不留。 自己毫发无伤,还用了个相当酷的姿势完成了收尾。 这算主角光环离谱到家吗? 恩... 怎么不算呢?《亮剑3之雷霆战将》 既然说到剧情离谱,服化道"偶像包袱"拉满的抗日剧。 《亮剑3之雷霆战将》,必须拥有姓名。 这部2017年出品的抗战神剧,完美结果了吴奇隆留下的"发胶梗"。 第一部《亮剑》,主演李幼斌从头到尾别说发型了,脸上都从来没干净过一集。 到这《亮剑3》,来了个两级反转。 战火纷飞的年代,男军人们时刻坚持抹着发胶,抽着雪茄。 甚至画着眉毛和眼影眼线。 知道的,以为你们是来打仗的。 不知道的,以为你们来走秀的,妥妥模特队嘛这不是。 其实菀儿也挺好奇的,就是说你们用的发胶是哪个牌子的,效果忒好啊。 哪怕摘了帽子,也能时刻保持坚挺。 要不你们也3 2 1 上个链接算了,销量一定不错。 男兵们都这样了,女兵们自然不甘示弱。 救死扶伤的医疗兵们化着全妆,穿着小裙子和5公分高跟鞋独自美丽。 历史上真实的护士们,为了保护自己和行动利落,和正常的男军人穿着打扮一模一样。 扮相夸张,布景更夸张。 悄悄,抗日期间导演搭建的指挥所,拥有真皮的欧式沙发,豪华镀金的大灯。 带花纹的地毯,桌子上摆满了瓜果点心。 跟以前先烈们留下的资料相比,让人哭笑不得。 吴京拍《长津湖》的时候,在战场上,他们吃最好的十五,是冻土豆和炒面粉。 就这么简陋的食物,他们也不能保证每一天,每一个人都能吃上。 到了《亮剑3》,人家打仗吃的是刀叉切开的午餐肉,喝的是糖放多了的咖啡。 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这部天雷滚滚的电视剧,最终下架了所有视频和剧集。 也算间接给社会大众认了错。《狐影》 2014年,所有人的朋友圈都被新版昂展雷剧《狐影》给刷爆了。 引发了菀儿的好奇心,浅浅去观摩了一下。 发现了n加1个槽点。 剧集的大纲,是这么介绍的: 1945年湘西某处,内外交困的日军垂死挣扎,企图破坏空军基地,从而避免日本本土遭到轰炸的命运。 这个介绍,确实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符合史实。 可能是为了创造出一种,导演组和编剧组非常认真地"假象"。 电视剧中,运用了大量看起来很专业的剧情。 就比如,炮兵上校一本正经地说道,他们的炮是17.8mm。 然而稍微懂点历史和军事的人都知道,口径大于20mm的,才能叫做炮。 ok,这不重要。 可能当时我们工业基础差,忽略了这2cm左右的差距。 拿17.8mm拉来充火炮,要面子,我能理解。 但随后这句,让菀儿三观彻底没了。 一队之长,在面对炮弹尺寸时,大大咧咧地表示: "人家把炮弹皮磨薄了,放到大炮里不也照样用,不就是零点2毫米吗?" 炮弹之所以能够命中目标,是靠着自身旋转增加个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你把边磨没了,还能稳定吗? 况且,雷组长您知道0.2mm是什么概念么? 把炮弹外层的防锈漆去掉就已经有0.1mm好么? 一个正常人如何能精准磨掉0.2mm的表面?除非使用仪器吧。 说对了,人家确实用仪器了。 一把锉刀。 锉刀加工炮弹,打磨期间居然都没用夹具装夹一下,就 直接在炮弹箱里开锉 。 话说就算是最高级的钳工恐怕也没他们这么能耐吧。 这种无视细节加没有军事常识的错误,贯穿了整部剧。 拿锉刀锉炮弹这种事真是亏导演组想得出。 也不怕把当场的军官们统统炸死,变相"资敌"。 《抗日奇侠》 另外一个在台词上让人欲哭无泪的神剧,叫《抗日奇侠》。 这部剧中,女主角宋无娇的身世设定是父母和姐姐被残忍杀害。 男主角廖天生和女主青梅竹马。 结果演着演着,创造了抗日神剧历史上最离谱的台词。 "我爷爷9岁的时候被日本人残忍杀害了,我恨日本鬼子。" 讲真,全中国十几万个生物老师,可能都要因为这句话笑得昏古七了好伐! 如果你爷爷在9岁的时候,被残忍杀害,那么你爸爸是如何出生的? 这放在《走近科学》里,300集也说不明白吧。 当然,咱们不排除主角通过过继、抱养、收养等途径和爷爷有了亲属关系。 这样一想,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但是在那个倭寇横行的年代,大部分人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搞领养这一出,是不是不太现实? 《青春烈火》 2014年,由叶璇、刘恩佑领衔主演的《青春烈火》在各大卫视热播。 该剧是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年男女,在民族大义和个人情仇之间艰难抉择的故事。 预告一出,观众们确实是抱有很多期待的。 毕竟在日薪208万的爽子之前, 叶璇才是娱乐圈里疯批美人 。 然后,整部剧给了所有期待的观众会心一击,雷得那叫一个外焦里嫩。 首先,我能理解大多数抗日神剧剧情脱离实际。 毕竟要真的做到符合史实,又不架空,需要翻阅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 但我真的理解不了,像《青春烈火》这样严重脱离实际的操作。 在这部抗战剧中,男主带领的抗战小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招。 叶璇绝招是"无双",擅长武术是"合气道"。 一个练合气道的,每次行动皮衣皮裤,10厘米的高跟鞋。 加上猫女一样的打扮,谁能看出来这是一部背景是1932年的抗日剧。 尴尬的是,叶璇通篇都在饰演一个"狙击手"的角色。 ??? 你有事吗?一个擅长合气道的人,展现出的是狙击天赋。 更尴尬的时候,每次叶璇在狙杀对手之前。 都要带着手套,相当优雅地拿出一根当下正当红的名牌口红。 精心又细致地涂上。 然后瞬间叠加上死亡芭比粉口红的buff。 枪枪爆头,飞檐走壁,以一当十。 女主妆容独领风骚,女配莫小棋也不甘示弱。 蕾丝的面罩和口红,离谱到令人无法呼吸。 如此槽点满满的服化道,剧本自然也不能好到哪里去。 如果非要菀儿用一句话形容,可能是:"人物关系之混乱也堪称抗日剧之最"。 他们之间的关系,毫无逻辑可言。 男主与女一女二纠缠不清,女主与男一男二纠结不清,女二和男二又莫名其妙暗送秋波。 槽点多到随便打开一集,随手拖到某个时刻,都尴尬到脚趾扣地。 最可怕的是,还拿了当年"上海电视剧频道收视第一名"。《代号十三钗》 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大家想必都有所耳闻。 总重历史,布景真实,剧情拿捏得恰到好处。 抗日电影中的佼佼者。 那大家看过《代号十三钗》吗? 故事真好看,但拍的也是真离谱。 先看大背景,20世纪4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古老的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在日寇的铁蹄肆虐之下,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 不折不扣的抗日剧。 但当你打开,却发现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啊。 40年代,躲在战壕中大的战士,花枝招展就不说了。 还穿了一双,带着高跟的雪地靴。 除此之外,在拍摄期间的"敷衍",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敌方的驻地。 这墙面,这瓷砖,这射灯,这装修风格,这不是四星级酒店吗? 极其敷衍的布景,让一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秒变穿越剧。 你们,是来度假的吧? 除了"四星酒店"的布景,道具更是让人圆都圆不回来。 在这部剧中,咱们的军人前辈们练习射击,不用靶子,用鸡蛋。 抗战年代用鸡蛋来练枪,你敢想吗? 菀儿不敢。 但导演敢。 谁不知道历史中就算是好一点的部队里,依旧有很多士兵营养不良。 战士们挖草根,吃树皮的故事听得还少吗? 小学生都学过《金色的鱼钩》,讲得是一个老班长为了省粮食给3个病号。 最后昏迷不醒,命丧草地的故事。 结果到导演这,鸡蛋这样的"奢侈品",是用来当靶子练手的。 开拍前查查资料很难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查了,但是没查明白? 因为剧中偏偏还安排了战友们分两个糙米饼这样的情节,来体现主角们的条件艰苦。 戏剧可以接地气,但不能接离谱吧。 鸡蛋用来练枪,然后每个人连个完整的糙米饼子都吃不上。 你没事吧? 你醒醒吧! 结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抗日剧的风评越来越差。 "雷人"的台词,离谱的设定,不符合现实的剧情被高度吐槽。 观众需要从成百上千集神剧中,一一辨别其真假。 也间接反映出当下的抗战剧,在观众心目中的恶劣形象。 这种恶劣形象,来自抗战剧本身的粗制滥造,"没头没尾"的剧情泛滥成灾。 "满头发胶,光鲜亮丽"的剧中主角,个个形同超人。 抹口红,涂发胶,穿皮衣马靴,坐真皮沙发,住豪华别墅的人。 即使放到现代,也是凤毛麟角。 可在抗日神剧里,却比比皆是。 甚至还出现了大军压境之际,为了剧情发展,女兵和男兵暗送秋波。 还开小灶煮了两个鸡蛋用以定情。 抗战女兵第一顿伙食,出现精细白面做的烧饼,上面还撒了芝麻。 面对这样在现在都能称得上可口的食物,为了符合剧情。 女兵们一个个面露难色,咽都咽不下去。 这种局面不只是荒唐,更是对捐躯赴国难的将士的侮辱。 能拍好战争电影,怎么就拍不好抗战电视剧了呢? 导演们,你们还是长点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