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 3208 天 01
千年等一回,一见误终生,《新白娘子传奇》是无数人心中的爱情范本,赵雅芝演绎的白娘子和叶童演绎的许仙,更是成为了许多80、90后的回忆。 尤其是叶童在剧中的反串表演,亦庄亦谐,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誉。 "叶童之后,再无许仙",是观众对她的最高评价。 二十多年过去,当别的女星都在疯狂追求"冻龄",三天两头拉皮、打针,与时间顽强对抗时,叶童却在社交平台上大方展示自己的衰老。 近日,在一个日常玩吉他的视频中,叶童素颜出镜,满头白发,皱纹横生,整个人也瘦了不少,和昔日判若两人,不少网友表示很担忧她的身体状况。 事实上,这并不是近期叶童的第一次出镜,早前就有人晒出一组富豪聚会的照片,叶童夫妇也现身其中。 照片中的叶童,依旧不施粉黛,大方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笑容,普通如任何一个自然衰老的女人。 这样的形象,就算是走在大街上,大概也没人能认出,这个平平无奇的"奶奶",曾经也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女明星。 虽然满头白发的样子被部分网友认为是"毁容",但于她而言,这就是最舒服、最自然的状态。 有人在她的账号后留言,感叹美人迟暮,光环不再,岁月过得太快。 她只是平静地回复一句:"嗯,一眨眼。" 如此潇洒,也如此难得。 其实对于年龄,叶童相当看得开。早前,她就在访谈节目中透露,自己觉得年纪对演员来说并不是大问题。 在叶童看来,满头白发,皱纹顿生都没什么,美人终究迟暮。只要接受了当下的自己,就大方把自己的状态展示出来,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看到叶童,我突然明白: 最痛快的活法,莫过于忠于自己的感受。 02
59岁的叶童,让我想起前两天爆火的"上海小公主"。 上海安福路上,有一位50岁往上的阿姨,留着一头毫无美感的板寸头,身材走样,却永远打扮精致地出现在人群中。 耀眼的皇冠,是她的固定头饰,加上精心挑选的包包和鞋子,搭配自己喜爱的洛丽塔裙子,活脱脱一个中年"小公主"。 也许是因为身材的缘故,买不到合适的裙子,所以她的衣服,都是自己亲手改造。 时而蕾丝花边、时而蝴蝶结、各种花式,每天不重样。 她的独特,成了上海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刺激到了某些网友的神经: "这么老了还出来装嫩吓人?实在太辣眼睛了。" "长得跟个男人似的,还穿成这个样,丑人多作怪。" 这些人并不明白,阿姨曾经得过重病,因为需要化疗,头发已经掉光,且因为长期服用激素的缘故,身材膨胀得像气球。 但网友的冷嘲热讽似乎并未把她劝退,她依然保持自己的风格,自信出街,遇到前来拍照的人,还好心提醒对方"注意车辆"。 这位"上海小公主",活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轻易尝试的样子。 "掉光头发又怎样?身材走样又如何?受到非议又有什么关系?只要穿上漂亮的蓬蓬裙,我就是大上海的一枝花。" 她和老牌港星叶童有一个共性,就是永远尊重自己的感受。 在她们看来,世界有一套主流的标准,她们也有自己的标准。在哪一套标准里更快乐,她们就活在哪一套标准里,全然不顾别人的眼光和 周遭的非议。 所以她们活得轻盈自在,不被束缚。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她们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叫做"无": 无刻板标签,无他人投射出去的焦虑,无"我应该,我必须"的被控制感,有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和标准。 03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一生。 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吴岭澜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他的文科成绩很好,语文和英语都可以考满分,非常有天赋。但他的理科成绩很差,常常考试不及格。 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学理科。 梅校长找到他问:"为什么不学文科?" 吴岭澜说:"我觉得只要可以学习,可以看书就好,而且大家不是都觉得实验(理科)才好吗?" "大家都觉得理科好,我就学理科",这是吴岭澜当时的思维。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吴岭澜,用别人的思考,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代替自己的感受。 接着慢慢失去感受的能力,直到放弃了解自己的真实意愿,一辈子都遵循别人的定义。 他们多在为"他者"而生存,上如社会认可,下如家人期待,中如自我预设。 这样的人生不会出什么大错,但没什么意思,也绝对不会快乐。 想想看,一个人总是依赖着"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套行为准则过活。 家人介绍对象,明知不合适,但觉得不应该忤逆家人,还是硬着头皮去相亲; 朋友请求帮忙,明明自己累得够呛,但觉得不应该这么冷漠,便牺牲了休息时间去帮忙; 朋友来借钱,自己好不容易攒了些钱,但觉得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咬咬牙还是借了出去; …… 这样活着,该有多苦多焦虑啊! 所以说,想要活得自在,还是得遵从自己的感受。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在一篇文章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在广州日报工作时,有些领导觉得他的写作风格过于深奥,应该修改得通俗易懂一些。 被劝说得多了,他就跟领导盘逻辑:自己写心理专栏一个月就出名了,且阅读量很高,而其他同事按照领导的建议去写,效果都不如自己,自然没有改的必要。 最后,武志红因为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成为广州日报普通员工里,第一个出名的人。 也正是因为他坚持按照自己的感觉去思考、写作,所以常常还能在写作中体验到心流。 高效又快乐地工作,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状态。 04
知乎上有个提问: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一个叫@知行合一的答主这样回答: 余记童稚时,尝览《坐井观天》一文。 何为青蛙?拘于方寸之地者,余于心常不齿之。 后方知世事不易,诸事皆难。 乃知浩浩天地下茫茫苍生多为欲做蛙而不得者。 此生愿为井中一蛙,不知天之浩渺,不识地之深厚。不问碌碌世事,不叹日月年华。 井壁绿意盎然,春也。喜听凉风阵阵,夏也。身着落叶纷纷,秋也。飘落白雪点点,冬也。 何谓光辉伟大?何谓声震寰宇?余不知矣。 唯知于心中方寸之地, 自得其乐,此生亦足矣。 你觉得此生做个井底之蛙太狭隘,但蛙的快乐,你也永远体会不到。 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心智模式下看世界,没有一个人绝对正确,所以不需要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否认自己的模式。 所谓幸福,其实就是求仁得仁。 《无问西东》里,当梅校长得知吴岭澜选择文科的原因时,他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就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诚如斯言。 梅校长所说的真实,就是尊重内心的感受。 一旦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如此美好。 愿你我都能正视内心真正的渴望, 找到自己的精神生命,把内心的自我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