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起义志士武功县教育界先驱
文/杨世芳
罗月峰(1879~1953)字一桂,号称月峰先生,是筆者外祖父。清光绪五年(1879年)诞生于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西塬罗家堡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其父罗翰(字芝兰,清道光22年生人)天赋异禀、颖悟嗜读。虽家贫而读书刻苦,终成诸多秀才中之佼佼者,以优等贡生而驰名乡里。
罗月峰先生年幼时,随父在家半耕半读。他自小秉才聪慧、敏而好学。少年时即向父明志:毕生要发奋读书,改变命途;效仿父亲执教乡里,育才桑梓,启蒙开悟、教化民心。时逢清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虽家境维艰却不畏困难,毅然辞别父母,为追求真理赴省城求学。1905年毕业于西安府中学,1906年入关中书院,即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成绩优良、思想进步。在校期间时值辛亥革命号角正酣,遂追随革命,偕挚友——武功县革命党人焦易堂(字希孟,本县河道人)、郭景唐(字仰汾,本县郭家庄人,曾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等人积极参与陕西起义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罗月峰先生全家福(摄于1934年左右)
中间老者即为筆者外祖父罗月峰先生,左側为外祖母(1880-1936)前排右一为大舅父罗守仁(晓峰),左一为二舅父罗守谦后排右三站立者为筆者母亲罗云慧(1915-1982)拍摄时尚待闺中。
明、清时期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辛亥年九月,他受张凤翙、焦易堂指示,积极参与到学生运动中。他在学校竭力鼓动师生罢课、发动群众搞宣传、剪辫子、反缠足、移陋俗、树新风,为废除帝制、驱逐鞑虏、建立民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辛亥革命前后学生运动风起云
△ 1950年左右,武功县南街与后街之间的马道巷财神楼南侧墙壁上仍残留着民国时期宣传反对妇女缠足的标语。
△ 民国初期的剪辫子运动
辛亥革命成功不久,1913年初,宋教仁遭遇暗杀,先生又积极投身于陕西二次革命斗争中,在反袁护法运动开始后,积极拥护支持孙中山发表的护法宣言,支持孙中山出师北伐,支持二次革命,将其家庭作为革命据点,经常会同焦易堂等革命党人秘密商讨行动对策。在废帝制、建民国的历史关头态度明确、立场坚定,忠于民国、忠于共和,维护中华民国临时宪法,积极鼓动支持焦易堂代表陕西志士仁人赴粤参加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工作。
A△焦易堂(1879-1950),陕西武功河道人,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与张仲良等革命人士领导武功县光复。1935年任国民党中央最高法院院长。1986年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正式发文,确认焦易堂对民主革命是有贡献的,为辛亥革命老人
尔后於 1918年前后,在非常时期,又积极支持焦易堂赴广州协助孙中山进行革命工作,并接替焦而担任武功县劝学所所长之职,后又任武功县学务局局长,竭力克服旧科举遗留下弊端和阻力,注重实践,树立新风,在极其艰辛条件下开拓进取,创办了武功县第一所新式学堂——武功县高等小学校,并任校长和监课,身体力行,担当负责。为提高武功县民众的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呕心沥血、殚心竭虑、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筆者大舅父罗守仁(晓峰)亦承其衣钵,陕西省省立单级师范学校毕业,抗战初期在武功县教育科任督学、代理科长(县教育科科长为郭希汾),后又任武功县南街小学校长。 父子均为武功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
△武功县南关小学~一区一完小)历任领导
武功县教育志(1992年)载云: "罗先生为人温厚有理,豁达有度,处事果决,不偏不倚、人皆悦服,为我县教育事业日夜操劳,成绩显著、誉满乡里。"
罗月峰先生除了在武功县教育领域有其卓越的成绩之外,他又是一名心有大爱,豁达善良的长者。族人乡里如有困难有求必应,家乡周围群众都知六先生(罗月峰排行为六,所以一般人称六先生)为人仗义、乐善好施。他自费买地盖房、建校舍、请老师,在家乡罗家堡开办村塾,本村及附近适龄子弟均可来校学习,分文不取。
△ 清末民初时期农村的私塾
1914年4月7日河南绿林好汉白朗起义军队欲经武功、乾县往北进发时,武功民众倾城惶惶,可笑的是此时县知事赵德荣竟弃城逃跑不知去向,商绅大户纷纷出钱出物,央求县署三班总管马逵(1876-1918,字汉功,武功县南关绿野村人)只身进入义军军营,说服白朗,勿扰武功。罗月峰先生深明大义,积极出钱,方保得武功一方平安。
△ 民国初年的白狼过秦川年画
△《武功县志》"大事记"1929年记述
另据《武功县大事记》记载:1928年起陕西大旱,三年不雨、六料无收、死尸横陈、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灾情惨重,前所未有,这就是有名的陕西民国十八年年馑。1929年腊月,县城粥场提前开办,罗月峰先生亲为饥民施舍粥饭,并带头捐钱捐粮,仅2月1日到2月20日就捐出粮食5石,钱100大洋,占全县所捐粮食70%,钱占10%。想当年,大旱持续、灾情加重,入"人市"求售妻女者随处可见。身价最低者仅4~5元。在殘绝人寰的災情面前他心中有大爱、胸内装苍生。先生悲天悯人、情糸乡邻的义举在全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深深教育了后辈子孙。
△ 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0年的"民国十八年大年馑,武功县满目凄凉、饿殍遍野,百姓苦不堪言。
△ 死屍横陈街头,求售妻女者随处可見
罗月峰先生一生继祖训克勤克俭、教儿孙惟耕惟读。对后辈子孙要求极严,常讲:"善教子孙者《严》字之外无他术,而善用《严》字者《慎》字之外无他道"。"业贵於勤","业精于勤"。《严》《慎》《勤》三字,道出了家教家训的至理名言。回顾先生为实现教育救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教书育人、孜孜不倦,重身教而笃行;以身作则,人皆悦服。终因积劳成疾,1953年在原籍病逝,享年七十又四。
先生去世后乡邻百姓悲痛万分,灵柩入茔前七天吊唁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大佬乡贤、事业有,成者,如武功县民主人士、民国时期曾任邠县(現为彬县)县长的韩命初、还有武功县名人、县政协付主席、付县长、罗老先生孙女的公爹蒋友尊先生亲赐吊唁并恭送挽联,上书:"授书老人跨鹤去,进履孺子向谁来。"借助汉代张良圯下進履的典故对先生一生在教书育人事业上的贡献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奖,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百度中对罗月峰先生孙女的公爹—-民国时期武功名人、民主人士蒋友尊先生的介绍
△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当年虚怀若谷、尊师重道,为恩师黄石公圯下三進履、成就经天緯地才。
如今追溯先生事略,感慨万千,深感先人一生格物穷理、志匡国家,启迪民智、德泽乡里,为后世子孙做出了榜样。至今,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 武动县武功镇远眺
参考资料——
1.《陕西辛亥革命民国人物传》(三卷),中华书局(1981年) P65~P66;
2、焦易堂资料(1879~1950)源自《民国军政人物寻迹》,陈贤庆著,南京出版社(1991) P284;
3、《武功县志》(2010年版)"武功大事记"部分;
4、《武功县教育志》,1991年出版, P24 、P27;
5、罗一桂先生轶事纪实,家传口授。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及热心读者提供
部分照片取自网络,均表示衷心感谢。若有侵权,通知即删。
作者简介
杨世芳:1941年生,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宣化街人,大学文化,民盟盟员。
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业学会高级会员,京都大学、日本机械振兴会访问学者。
从事机械行业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工作。爱历史,好习作。曾有数十篇散文、古体诗等拙作发表。
更新于 16小时前来自作品集史海拾贝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送花
打赏
投诉
阅读 152
10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
暂无评论
杨世芳
邀请你来美篇看他更多美文
互相关注 更多作品 查看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