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播出的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 首次公开了彭德怀汇报给中央军委的一封绝密电报。 这封70年后才出现在大众视野的电报,传达的主要内容是:毛岸英在一次敌机轰炸中,牺牲了。 短短几行字,彭德怀却写得异常艰难,因为电报发给军委,同时也发给毛岸英的父亲——毛泽东。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义无反顾的跟着志愿军去到战场。 出发前夜,毛泽东把儿子托付给彭德怀,而时间才过去一个多月,彭德怀的电报就带回了这个噩耗。 这封电报具体写了什么细节?毛泽东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又是什么反应?这一切要从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说起。 奔赴战场,他是第一个志愿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 这场战争原本是朝鲜半岛南北两个民族的内战,但在美方断然介入干预后,朝鲜局势就变得一团乱麻。 同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 此战美军大获全胜,不仅直接扭转了战局,更在这之后一路高歌猛进,饮马鸭绿江,对中国虎视眈眈。 朝鲜在节节败退之下已经扛不住压力, 10月,领袖金日成向中国请求援助。 此时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中国自然不可能袖手旁观。 毛泽东在一封电文中明确说道: "总之,我们必须参战。" 抗美援朝,保卫家国,箭已在弦上。 这年10月7日,在中南海毛泽东家中,毛泽东为即将率领军队入朝作战的彭德怀设家宴饯行。 在这次家宴中, 毛岸英提出来,他想跟随彭德怀去往朝鲜, 参与作战。 彭德怀告诉毛岸英: "现在战争是立体战争,风险非常大,还是不要去吧。" 但经不住毛岸英的再三请求,彭德怀只得向一旁的毛泽东求助,希望他能出面劝阻自己的儿子。 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劝毛岸英任何一句,反而对彭德怀说道: "让他去吧,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于是, 毛岸英在父亲的支持下,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名战士。 电影《长津湖》中,毛岸英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 " 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 " 短短一句话,说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让人感慨万千。 普通士兵如此,国家主席的儿子自然也是如此。 毛岸英曾经在苏联留学,在那里,他生活学习过十年,对俄语非常精通,英语也掌握得很好。 所以,一心想上战场的毛岸英,并没有搞特殊, 他以"刘秘书"这一身份,跟在彭德怀身边,成了彭德怀的翻译。 家宴后, 毛岸英便随同彭德怀,乘飞机飞往沈阳。 进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动员,以及其他各种战前准备。 彭德怀总司令在志愿军干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决定出兵的决策,并且强调这次的敌人是机械化部队,有空军海军的援助,战士们要做好准备。 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跟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的战场情况,就如同彭德怀总司令动员大会上所说,美军在海、空两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特别是战争初期,志愿军初入朝鲜,装备落后,制空权也被美军完全把控。 因为绝对的空中优势,美军对朝鲜北部的狂轰滥炸可以说是肆无忌惮。 敌机轰炸,毛岸英壮烈牺牲 经过紧张的勘察, 总指挥部设立在大榆洞, 这是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小地方。 毛岸英跟着彭德怀,在这个简单搭起来的司令部,开始了他的工作。 他对自己的身份选择了隐瞒,只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小兵,平常就和战士们同吃同住。 志愿军在朝鲜,条件很艰苦,生活并不好过,穿不暖也吃不好。 彭德怀为了稍微改善一下毛岸英的境况,便让他和自己一起吃饭。 但毛岸英有自己的坚持,多次委婉拒绝了来自总司令的邀请。 战士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战士们用什么,他就用什么。 当时,毛岸英的主要工作是担任俄语翻译,作战室是他最常待的地方。 但 除了翻译外,毛岸英还经常主动参与其他工作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年轻人,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 毛岸英是靠自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进行得很顺利。 中国志愿军因为秘密入朝的战略,打了美军一个出其不意、措手不及。 然而,遭到沉重打击的美军及时反应过来,知道志愿军实力不容小觑后,他们飞速完成战略调整部署,将矛头重点朝向我军。 第二次战役前,美军为了找到志愿军总指挥部,用上了各种先进的侦查手段, 一旦发现有异常,就启用飞机袭击。 没过多久,敌人的飞机就出现在了大榆洞上空,来回侦查盘旋。 轰隆隆的声音整个司令部都听得见。 但 敌机有好几次只是飞过,并没有进行轰炸。 敌机来得越来越频繁,大榆洞此时已经不安全,司令部极有可能已经暴露了。 洪学智等人对这一情况非常重视, 让战士们抓紧时间挖好防空洞,许多人员都搬了进去。 1950年11月25日这天,美军飞机的轰隆声再次在大榆洞上空响起 ,除了几个值班人员,大家都进了防空洞。 而毛岸英正是留下来的人之一。 经历过几次敌机飞过都没有投下弹药的司令部众人,最开始也以为这次和往常一样,敌人只是虚晃一枪。 但意外总是发生得猝不及防。 上午11点,敌机在大榆洞上空经过,原本留在司令部的毛岸英和其他三个参谋已经跑出来,但在当时, 还有重要文件没有拿走。 见飞机已经飞远,四人便又急忙返回屋子。 哪里想到,这个时候又飞来了敌机, 敌机突然开始了轰炸,近百枚燃烧弹从天而降。 弹药呼啸而至,瞬间在大榆洞附近炸出火焰之花。 只一瞬间,司令部的房屋便成了废墟。 这一次,毛岸英没有来得及跑出来,奇迹没有发生,他和战友高瑞欣一起,在轰炸中惨烈牺牲。 这一年,毛岸英才28岁。 美方飞机飞走后, 战士们在废墟里找到了毛岸英的遗体 ,因为火势太大,此时能辨别出毛岸英身份的,其实只有那块他生前佩戴的已经烧焦的手表。 彭德怀对着这块手表,心情悲痛欲绝 ,一整天粒米未进。 他坐在办公桌前,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写电报汇报当天的情况,短短一封电报, 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 " 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 虎父无犬子,毛泽东收到电报后 当时中央军委收到彭德怀的电报,十分为难,他们不知道要如何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主席。 那个时候,毛泽东身体抱恙,指挥朝鲜这次重大战役已经让他非常劳心费神。 大家都担心他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个打击。 最后,电报被送到了周恩来手上。 周恩来在以前就和毛岸英格外亲厚,得知这个噩耗后,他的心情非常沉重。 可想而知,作为父亲的毛泽东,面对这个消息只会更加痛苦。 于是周恩来作出决定,暂时将这封电报搁下。 直到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获胜,毛泽东的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周恩来才觉得是时候将这封电报拿出来。 1951年1月2日,记载着长子牺牲的电报和周恩来的亲笔信 ,正式放到了毛泽东面前。 读完这封异常沉痛的电报,毛泽东久久不能言语。 据当天的值班卫士 李家骥回忆: "主席手上的烟拿起又放下,火柴盒就在他面前,他却不知道,还在口袋里找。" 沉默良久,毛泽东才说: "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得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岸英是个苦孩子,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1990年,毛泽东逝世24年,中央警卫局全面清理毛泽东故居遗物。 在一个箱子里, 大家发现了主席悄悄留下来的毛岸英遗物。 是叠得整整齐齐的三件衬衣、一条毛巾、一双袜子和一顶军帽。 儿子的遗物,被毛泽东独自收藏了26年。 伟大坚毅如毛泽东,面对长子毛岸英的牺牲,内心又何尝不是伤痕累累。 他的爱,也和所有最平常的父亲一样,深沉又内敛。 结语: 毛岸英的日记里,不止一次这样写道: "作为主席的儿子,我合格吗?" 后来,他的妻子刘思齐拿着这个问题去问毛泽东。 毛泽东的回答毫不犹豫: " 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 正是因为有毛岸英,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战士,才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他们,永远值得被我们、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