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现年42岁的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室内设计师莱蒂夏·劳伦特(Laetitia Laurent)终于如愿以偿。她在巴黎买下一套一居室公寓,价钱比年初首次看房时便宜了8万美元。 众所周知,近段时间,持续高通胀正在消磨美国人的消费意愿,但与此同时,美元走强又赋予一些美国人额外的消费动力。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正利用眼下的汇率优势,一头扎进欧洲的房地产市场。 价格优惠 《华尔街日报》称,近段时间,手头有闲钱的美国人正在欧洲房地产市场摩拳擦掌。 "伦敦、巴黎、普罗旺斯、托斯卡纳和里斯本正成为最受美国人追捧的热门目的地。"英国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国际住宅研究主管凯特·埃弗雷特-艾伦(Kate Everett-Allen)说。 莱蒂夏·劳伦特就是"扫房大军"中的一员。她说自己一直在巴黎寻寻觅觅,一心想买一套备用房,以便在巴黎出差或与家人度假时能有固定的栖身之所。这次,她花75.8万欧元(约合75.86万美元)在巴黎市中心的金三角(塞纳河和香榭丽舍大街之间的主要住宅区)买了一套42平方米的公寓。 美国买家为何突然对欧洲房地产市场趋之若鹜? "之所以下定决心,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走势强劲,节省了一大笔钱。"劳伦特说。 受能源危机、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欧洲经济前景阴云密布。最近两个月,欧元与美元此消彼长,欧元对美元汇率上周再次跌破1比1平价,创下20年来新低。过去一年,美元相对欧元升值了15%。 正因如此,与劳伦特年初看房时相比,7月成交时的房价折合成美元大约省了8万块。 "美元走强无疑影响了我的搜寻。"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地区的企业主罗宾·阿德金斯(Robin Adkins)说。她正准备在意大利买房。随着美元走强、欧元疲软,她已经把预算从45万欧元调高到50万欧元(相当于50万美元)。 在英吉利海峡另一边,英镑走势似乎步欧元后尘。"美国买家等来了2008年以来在伦敦买房的最佳机会。"英国房地产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北美业务负责人罗里·麦克马伦(Rory McMullen)说,比如一套位于骑士桥、面积约457平方米的四居室公寓,目前售价1300万英镑,约合1513万美元,比今年1月刚刚挂牌时便宜约130万美元。 热潮外移? 当然,对广大购房者来说,"省钱"虽是一大诱惑,但并非最深层动力。 《华尔街日报》称,眼下这股海外购房热潮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疫后火爆的延伸和转移,它主要由相对富有的"千禧一代"驱动,他们在疫情期间攒下一笔钱,正在寻找投资目的地。 也有欧洲业内人士称,美国买家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轻的数字游民,希望在建筑密集的度假胜地寻找适宜步行的住宅;另一类是移居欧洲的退休群体,希望远离大西洋海岸、靠近高尔夫球场等地。 此外,与美国国内比,尽管欧洲仍面临一些不稳定因素(如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但房地产市场近期的表现更为平稳,因此颇具吸引力。 根据英国莱坊全球住宅指数的最新数据,在上述一些最受买家欢迎的欧洲城市,近期房价几乎没有太大波动,伦敦和巴黎去年一季度至今年一季度的涨幅不到5%,佛罗伦萨同期甚至下跌1.6%(只有里斯本上涨约11.5%)。 相比之下,美国城市在这份房价榜单上格外显眼。全球涨幅最大的前20名中,9个是美国城市,排名前三的凤凰城、迈阿密和圣地亚哥房价涨幅都达到29%以上。有评论称,过去一段时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场景,足以吓退对房产泡沫破裂心有余悸的投资客。 到处挥霍? 其实,回溯过去,美国人在欧洲各地买房置业并不新鲜。但这次似乎又与以往不同。 从地点上说,"美国的二手房买家正在到处挥霍,从意大利脚后跟的普利亚大区到米兰市中心。"意大利苏富比国际房地产公司的住宅销售主管迪莱塔·斯皮诺拉(Diletta Spinola)表示,曾几何时,美国的第二套房买家渴望在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等旅游名城找房子,但现在,他们将目光投向整个意大利,"几乎没有例外"。售价约200万美元的住房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从规模来看,"美国客户所占比例已超过葡萄牙本地人和巴西侨民。"葡萄牙一家房地产公司创始人拉斐尔·阿森索(Rafael Ascenso)说,长期以来,在里斯本以西的度假胜地,美国人一直在购房军团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从未压倒葡萄牙人和巴西侨民。 展望后期,一些分析认为,美国买家或许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享受价格优惠,继续驰骋欧洲市场。 "目前欧元和美元之间的平价具有欺骗性。"德国商业银行外汇和商品研究部主管乌尔里希·雷彻特蒙(Ulrich Leuchtmann)说,如果用更相关的实际购买力指标看,欧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弱,美国作为能源净出口国的地位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有助于美元走强。因此,欧元在年底前将保持比价略低于美元的状况。 "不管怎样,我们每天都在接待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葡萄牙苏富比国际地产公司销售经理特蕾莎·阿尔梅达·品托(Teresa Almeida Pinto)说。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廖勤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