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批准不烧,不烧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号召,建议全国改变土葬的风俗,选择火化的安葬方式,毛主席和周总理更是带头签署了《火葬倡议书》。然而,何香凝却在病榻上恳求周总理,希望自己死后不要进行火化。
她的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惊讶地想:她怎么会提出这么特别的请求呢?然而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周总理立刻满含热泪地点头了:"好,特事特办!我代表党中央同意你的这个要求了……"
那么,何香凝究竟是谁?她为什么要拒绝火葬?而周总理又为何会破例同意她的请求呢?
1878年,何香凝在中国香港出生。当时的中国正值满目疮痍,百姓生活困苦之际,虽然何香凝的家庭是经商之家,没有让何香凝受过什么苦,但是她从小就心系百姓,关心社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革命运动。
图:何香凝
当时,很多人的心中依旧是旧中国的传统观念, 认为女人就应该缠足。何香凝对于这一陈旧观念十分痛恶,因此无论家人如何劝告,她始终坚持自我,勇敢地冲破旧枷锁,拒绝了"三寸金莲",长出一双"大脚"。
也正因为这双大脚,让她认识了廖仲恺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他们两人都没有被旧时代的风气所侵染,反而是养成了积极追求新思想的意识。
两人一拍即合,产生了许多共鸣,最终共同走进婚姻的殿堂。当时有许多青年选择了出国留学,希望能够学习国外的革命经验,改变中国的革命形势。
图:廖仲恺
1902年,他们夫妻两人相继东渡,前往日本东京留学。
在这里,她结识了孙中山 先生。听着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革命口号,何香凝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于是,在孙中山的介绍下,何香凝和廖仲恺两人先后投身革命,而他们的家也成为了革命党人联络的重要集会场所之一。当得知孙中山准备筹建同盟会的时候,何香凝再次自掏腰包,全力资助同盟会的成立。
大学的时候,她所学的专业是博物科,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工作,何香凝第一次拿起了笔杆子,开始学习绘画。
何香凝积极地向学校申请,最终转入了美术学校高等科。她在学校潜心学习,然后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革命宣传工作中。当时,孙中山先生需要回到国内,带领起义部队,需要一面旗帜。
绘制这面历史意义重大的革命旗帜,这其中的责任不言而喻。孙先生却二话没说,直接把这个重任委派给了何香凝,由她负责绘制旗帜图案 。
图:何香凝画作
何香凝喜欢梅花,她的绘画作品也大多数以梅花和老虎为主题。在她的绘画作品中,常常以梅花、松柏、老虎等为具象,抒发自己的革命斗争激情。在何香凝的笔下,它们早已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记录着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缩影。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何香凝夫妇已经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全力协助国家的统一建设事业。
1922年6月,粤军将领陈炯明发动兵变,他秘密关押了廖仲恺,以此来威胁何香凝 ,要求她把孙中山带来。
图:何香凝
何香凝此时正在重病期间,但是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立刻联系到孙中山和宋庆龄,把陈炯明叛变的消息告诉他们,最终成功帮助他们脱险。
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何香凝又冒雨赶往白云山,当面怒斥陈炯明,骂得陈炯明哑口无言,最终只能放了廖仲恺。
尽管在这条道路上,何香凝也遇到过困难,但是她从来没有产生过退缩的心理,时刻用生命捍卫着革命。
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何香凝夫妇还积极建言献策,不仅协助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且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何香凝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随着孙中山先生的去世,国民党内部逐渐产生了分裂。蒋介石 等人一心想要建立独裁,最终叛变了革命。
看着国民党中的这些变化,何香凝的心中悲愤交加,她在1927年辞去了在国民党政府中的一切职务,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彻底决裂,从此开始"反蒋斗争"。
不同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恶痛绝,何香凝一直与共产党人十分亲密。当时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在国内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何香凝率先响应 ,还担任了全国各界救国会的理事一职,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民主运动。
她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承志",希望他能够继承革命先辈的志向,为中国能够早日取得独立自由而奋斗。在她的影响和教育下,廖承志也积极投身于我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并做出了诸多贡献。
当时,何香凝一家人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邹鲁、伍朝枢等人便散布了许多谣言,甚至还扬言要刺杀他们。然而廖仲恺却表示: "我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1925年8月20日,他们夫妇二人突然接到通知,要去惠州会馆参加一场会议。到了地方之后,廖仲恺先下了车,当他踏上第三级台阶的时候,突然遭遇了歹徒的袭击。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廖仲恺倒在了地上。
之后,会馆的石柱旁窜出了四个带枪的歹徒,他们不断朝廖仲恺开枪射击。廖仲恺根本来不及反应,他身中三枪,倒在了血泊之中。直到这个时候,会馆内的卫士才走了出来,装模作样地驱赶走了歹徒。
幸运的是,何香凝没有受伤,她立刻冲到廖仲恺的身边,捂住血流不止的伤口,哭喊着送他去医院。可是由于廖仲恺伤势太重,在去往医院的路上就逝世了。
得知廖仲恺遇害,周恩来第一时间便赶往了医院,探望何香凝,并表示,要尽快把凶手抓捕归案。
可以说,何香凝一家人与中共中央的联系,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风雨同舟的真实写照。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何香凝毅然挺身而出,尽管此时她已经年近花甲,但是她的爱国之情越发浓烈。在她和宋庆龄的呼吁和筹备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 形成了,并且有大批量的社会贤达加入其中。
这个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扩大到上海、南京、北京等诸多城市中。她们为前线战士们缝制棉衣、筹集资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何香凝还经常向报社投递稿件,在《纪念抗战四周年》的文章中,她强烈谴责了国民党这四年间的"种种之不堪回首事",呼吁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国家应该上下一心,团结起来坚持抗战。
图:毛主席与何香凝
新中国成立之后,何香凝便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她先后担任第二届、第三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位。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在金日成政府的请求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何香凝便专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画了一幅《喜鹊牡丹图》 ,将自己最真挚的祝福汇入画中。
周恩来看到这幅画,便欣然在画上题了一副词:"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自古以来,喜鹊便被人们视为报喜的吉祥之物,而"贻"就是送的意思。周恩来总理的题词,再加上何香凝的画作,其中的祝福之情溢于言表。
图:周恩来总理与何香凝
不仅如此,何香凝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艺术作品,积极向海外的华人华侨宣传和赞扬新中国 ,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在海外民众心中的形象。
在她和廖仲恺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女都成为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廖承志自幼便跟随父母参加革命,并在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的民族独立事业、经济建设事业、和平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他们的女儿廖梦醒,也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她积极参加革命宣传运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她便一直在中国妇女抗战后援会工作,为前线战士们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
图:1936年长征到达陕北后的廖承志
可以说,何香凝家的两代人,都是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亮,继续默默贡献着。
1971年,何香凝因病住院。当周恩来总理来医院看望她的时候,何香凝提着一口气,眼含热泪地提出了一个恳求:"我与仲恺曾经许下了生同衾、死同穴的诺言,我死后不想火化,能不能把我和仲恺葬在一起……"
周恩来总理想到何香凝一家人为我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许多,当即便开口说道:"特事特办,我代表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你放心吧……"
图:何香凝
1971年9月5日,何香凝的追悼大会在北京举办,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诸多领导人都为她送出了花圈。
最后,邓颖超、廖承志等人护送她的灵柩至南京,遵照她生前的夙愿,将她与廖仲恺合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