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知道刘三姐,才知道柳州,后知道全国知名的三江侗寨,最后才知道柳州的螺蛳粉,于是一定要亲自踏迹寻音。(文化是闲出来的~踏迹寻音笔记) 白沙大桥 柳州的经济在广西排名前三,虽然是一个工业城市,但是她也有风景美丽的地方,像一个小家碧玉矗立在桂中。 谒柳宗元墓 我去过广东的潮州,乃韩愈的贬谪之地,他之施政惠于民者多矣,政绩斐然,遂致后世将潮州江山"姓韩"(韩江、韩山)。 广西的柳州,却是在柳宗元贬来此地做官时已有"柳州"之名了。永贞元年(西元805年)九月,因革新失败,柳宗元被朝廷贬为邵州刺史。唐元和十四年11月(西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年仅47岁。 到柳州旅游,柳宗元的墓祠是不可不去的地方。树荫深处有一座形仿唐制、平朴淡然的圆坟,那就是柳宗元的衣冠冢了。史书载:当年柳宗元抑郁离世,曾托梦给韩愈,嘱建馆于罗池畔。当其时,此地为柳州城中心所在。罗池乃一泓清水,池畔为唐柳州刺史府所在;府后池边为柳刺史所建学府,池边有柳氏手种之黄柑200株。 韩愈恪遵老友之嘱托,为柳宗元建馆于此,称为罗池庙。后柳宗元尸骨北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此地仅留下衣冠冢。因年代久远,多所荒废,直到1974年才予以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想起唐时柳州,定然与今日柳州大不相同。所同者,唯罗池尤在市中心也。旧时的柳江河水清澈,鱼石可见;两岸修竹绿树,四季分明。"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河流是有情之水,它感应着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四季变化。河水因之涨落打漩,岸湾因此有碧草野花飞禽,演绎出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旧时的柳州,青砖墙桓、门楼高耸;今唯东门门楼犹在,亦为损毁后的复制品。 步出东门,即至柳河岸。当年柳兄至此登舟,随笔写下千古流传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记得苏东坡谈诗文文风时,曾把柳宗元与陶渊明相提并论。其实,他俩的同病相怜处又岂止于文风?今之国人,愿意"独钓寒江雪"者已经越来越少了。 出来旅游,接受一点高尚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也是一件好事么?到过柳墓,我还要到附近的柳侯祠看一看哩。 百年柳侯公园 柳州市柳江北岸有一个国家重点公园,那是专为纪念唐代大文豪、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而建的柳侯公园。 园内有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罗池、柑香亭等与柳宗元有关的古迹,还有盆景园、儿童乐园等多姿多彩的游玩场所和设施,是广西旅游主要名胜之一。 步入公园,沿林荫前行,一泓碧水映入眼帘。它是那般澄澈明净,让人眼前一亮,倍感舒爽。水旁有碑,刻着"罗池"二字。听闻每当月亮升到东台山上空,倒影落在罗池水面,便构成柳州八景之一"罗池夜月"的绝美景致。 罗池原本只是柳州城北的一泓野水,因柳宗元常在此散步,死后又托梦给生前部属欧阳翼,说要把自己的庙建在罗池旁而名声大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柳州时也曾专程访问过罗池,可见其影响之深。 绕过罗池花径,便到了柳侯祠。该祠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朝。大门门额"柳侯祠"三字系郭沫若书,门联乃清代杨翰书写的韩愈诗句:"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 此两句皆赞柳宗元,前句写的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开凿水井,使得乡民有水可用;后句则写柳宗元兴办学堂、造福百姓。 祠为红柱丹梁的三进古屋,古朴轩昂。头进荟集了明清以来的石刻几十块,壁间悬挂柳宗元的生平资料、历史功绩及后人的书画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中厅有一座元代雕刻的柳宋元石刻像碑,石刻中以"荔子碑"最为著名,碑文是摘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的《享神诗》。 此诗赞颂柳侯,字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亲笔。唐宋三大文豪的文采神韵凝于一碑,所以人们称其为"韩诗苏书柳事碑"或"三绝碑",颇为有趣。 此外,厅里还陈列着一块"龙城石刻",碑上的字体是柳宗元的手迹。此碑出土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当时一起被挖出来的还有一把短剑,所以人们又叫它"剑铭碑"。现存的"龙城石刻"是1933年柳州周耀文根据民间流传的拓本勾勒上石的。 祠的第三进是正殿,中央端坐着柳宗元的塑像。只见他头戴褐色幞头,身着唐朝官服,正手执狼毫,凝神攻读,形象栩栩如生。祠后东侧为柳宗元衣冠墓,这儿松柏拥翠,显得肃穆雅静。柳宗元逝世后,遗骸运回长安,柳州人便在其灵柩停放处葬下他的衣冠,作墓来怀念他。在此驻足,我们心中充满对柳宗元的缅怀之情。 再说说六角长亭"柑香亭"吧!它碧瓦红柱,脊吻飞翘,牖格精细,花饰俊美,掩映于花丛中,颇具特色。当年柳宗元曾在这里栽种黄柑,并写有《种柑诗》,广为流传,后人因此修建此亭。 不管是缅怀古人、悠闲散步或品赏艺术,柳侯公园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重瓴联阁风雨桥 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驱车150多公里来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就像走进了一座美轮美奂的木构建筑博物馆。一座座俏丽的风雨桥、一幢幢挺拔的鼓楼、古朴的寨门和吊脚楼……其数量之多,式样之繁,造型之美,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的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属中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因溶江、浔江、融江贯穿县境而得名,一座侗族特色的鼓楼矗立在进入县城的路口,似在迎候着远近宾客的到来。 侗族,属古代越人的一支。侗族祖先在魏唐之时,就开始建造"干栏"式建筑。至今,当地木构建筑仍保持着古代"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三江拥有中国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木构建筑群,包括鼓楼190座、风雨桥120座,被誉为世界"楼桥之乡"。 被誉为柳州民族风情的"四绝"就是苗族的节日、壮族的对歌、瑶族的舞蹈和侗族的建筑。说到看侗族建筑,一个闻名遐迩的典型就是建于1916年的程阳桥,它位于柳州市三江县城古宜镇北面20公里处林溪乡的马安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跨林溪河的风雨大桥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是桥梁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河中有五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 听卖饮料的小伙子介绍,该桥与我国的石拱赵州桥、铁索泸定桥及罗马的钢梁诺娃上的沃桥齐名,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桥的两旁镶着栏杆,好似一条长廊;桥中有5个多角塔形亭子,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 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仿佛蓬莱仙阁聚落在山溪之上。更让我们一干游客啧啧称奇的是:整座桥梁,居然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清一色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显然,这是典型的东方建筑形式。就是鲁班爷再世,我看他的手艺也盖不过这座桥的活儿吧? 此桥架设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义。它象征飞龙绕寨,以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故人们称之风雨桥、回龙桥、盘龙桥、永济桥、赐福桥…… 程阳风雨桥的建造,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 穿斗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尤其在山区的民族地区中使用尤其普遍。 程阳风雨桥桥亭桥廊的建筑便是采用了这种结构,它既有古代百越族杆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工艺成分。 在木结构廊桥这种桥梁形式在其他地区逐步消失的情形下,该桥仍保留得如此之好,应值得高度重视和保护。 奇特精巧的风雨桥,高大雄伟的鼓楼,别具风格的民居,映着青山绿水,组成了一幅幅秀丽的风俗画卷。游人坐在桥上长凳上向远处放眼,只见林溪河蜿蜒而来,桥的两边,茶林满坡,翠木簇拥;田园耕地,农夫劳作;河边水库,缓转灌溉。 往桥旁的山坡上望去,一架架巨大的水车慢慢转动,车水之声不绝于耳;不远处的侗家吊脚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层层而上。 难怪懂得人文旅游真谛的老外来到程阳,倾倒于它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和雄伟风姿,往往一住就是三五几天,甚至十天个把月,慢慢观察体会侗家人的生活习俗,探究侗族民间文化的存在。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郭沫若先生题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诗中写道:"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 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作为旅游者,离开了喧嚣的闹市,来到这山野之地,欣赏着如此奇丽工巧的廊阁式石木桥,我们也真该"学把犁锄事体劳"啊! 美食 柳州的螺蛳粉:螺蛳粉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一碗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鲜嫩青菜等配料,在加上特制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吃后常使人大汗淋漓,但又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又使人欲罢不能,所以吸引很多人喜爱。 酸辣十足的螺蛳鸭脚煲:选用酸笋、鹌鹑蛋、豆腐泡、芋头等特制而成,吃起来酸笋酸香醇厚,鸭脚先油炸再煲煮,炸过的表皮焦香,内里入味且软烂,而且螺蛳鸭脚煲对螺汤也至关重要,要足够时间的炖煮,螺蛳天然的鲜甜才会释放出来,浓香且别有一番风味,值得一尝。 传统的芋头糕:是柳州人爱吃的特色美食之一,蒸芋头糕用的米浆是用自家的石磨磨出来的,很多人都是从小吃到大,那种软糯甜香,含在嘴里立马在舌头上化开的感觉,真令人难忘!蒸好的芋头糕刚从蒸格里取出,一股热气腾腾的糕香便迎面扑来,顿时让人胃口大开。 柳州油茶:柳州三江茶油也是很多人的喜爱,很多人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油茶"是侗乡人必不可少的家常饮料,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也是待客的佳品。茶油喝起来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喝油茶一般还配有糯米饭,油茶泡冷米饭和糯米饭是三江传统喝法。所以也是值得一尝。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