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宗南高举左手惊叫数声而亡,其子他常恨自己没早死
1950年5月,正在家中赋闲的"西北王"胡宗南突然收到一封弹劾信,信是台北政府"监察院"李梦彪联合40多名监察委员所写,内容则是要追究胡宗南"丢失西北"之罪。
李梦彪弹劾的理由很简单,胡宗南手握20余万重兵,而且身边还有马步芳之流辅弼,彭老总区区2万兵马如何能将其重创,因此李梦彪认为胡宗南是故意"放水",遂请求蒋介石予以重罚。
那么胡宗南坐拥20多万中央军,为何会输给彭老总?遭到弹劾后,他又是如何"自辩"的呢?
胡宗南和夫人在花莲寓所,肉眼可见胡宗南憔悴了很多
胡宗南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但父亲望有所成,自他8岁起,便将其送入私塾,习得"四书"、"五经"。胡宗南不负众望,没有辜负家人对他的殷切希望,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先后受聘于孝丰县立小学和私立王氏小学,任国文、历史和地理教员。
他胸腔满怀抱负,才干出众,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挤破头往前冲",秉承"钉子"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拓展自己的学识与眼界,饱览群书,游历在外,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工作机会,让他的台阶,更向前迈出了卓越不凡的一步。
年轻时的胡宗南
可是,胡宗南并不满足于现状,受到了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他动起了离职的心思,文笔可以描绘世间百态,却无法书写他的雄心抱负,他不断的受到了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后又因争夺校长之位失败,和来自家庭逼迫结婚的双重压力,他毅然决然的准备辞去现有的工作,为他之后考入黄埔军校埋下了伏笔。
1924年,胡宗南得章云资助,考入黄埔军校,却因身高不足,体检时被淘汰,次年经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特许参加考试并录用。
莫欺少年,一开始的失败不算什么,恰巧,在胡宗南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为他之后的路奠基了澎湃的力量。
1939年胡宗南在西安王曲的河西大操场训话
在校期间,他结识了廖仲恺、蒋介石等人,与此同时,他与蒋介石还是同乡好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蒋介石需要巩固力量的最好时机。
他需要机会,蒋介石需要人才,既是同乡,胡宗南对蒋介石的信任忠诚度也尤其的高,令蒋介石得此一良将,更加壮大了力量。
此后,胡宗南一路高歌猛进,1932年,围剿"红军",是年,稳居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首,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为蒋介石打败对手积极效力。
胡宗南与蒋介石
"十三太保",这是一个对领袖蒋介石进行个人崇拜的组织,诞生了以蒋介石为首,唯令是从的13名骨干核心成员,而胡宗南,正是这"十三太保"之首。
北伐战争,攻克上海,龙潭战役,都充斥着他的身影,也让他一路升迁团长、师长,最终,胡宗南自成一派,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军事体制,形成了当时著名的黄埔系"少壮派集团"。
胡宗南这一生得过很多个"第一",他是国军第一个军长、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获得三颗将星的指挥官,连周总理都对他称赞有加。
胡宗南有"天子门生第一人"之称,在黄埔系中,一人独占许多"第一"。图中蒋介石右侧即胡宗南(前排右二)
可面对周总理的赏识,胡宗南表现得却不够坦荡,1943年7月,胡宗南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参与到一场秘密任务中,蒋介石想要攻打延安,占领陕甘宁一带,由此对周总理设下了一场鸿门宴。
表面上是一场其乐融融的饭局,可内里蒋介石与胡宗南却早已部署好了周全严密的计划,他们计划灌醉周总理,达到闪攻延安的目的。
1945年9月22日,胡宗南在郑州接受鹰森孝投降
可周总理岂是如此轻易被欺骗之人,他应邀前来,三五两句便巧妙地化解了被灌酒的危机,他不仅没有使场面变得尴尬,反而是以绅士的风度将女眷劝退,还与他们拉起了家常,平易近人,毫无架子。
蒋介石为了这一局,硬是叫来了三十多名黄埔最能喝酒的人来,他运筹帷幄,以为大局全在自己掌控之中,殊不知,周总理早已看穿这场酒局,面对接二连三的敬酒,他不卑不亢,技巧从容的一一化解了这场蒋介石与胡宗南为他设下的鸿门宴。
胡宗南
胡宗南这样"恩将仇报",实属让人不够痛快,他自负才能,精于头脑,却在选择的方向上出现了偏差。
1947年4月,彭老总收到一份密报,得知蒋介石计划对蟠龙地区发动重点进攻,坐镇西北的胡宗南自然成了这次进攻的总指挥,胡宗南急于用此战来表现自己"西北王"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因此聚集了25万精兵,准备来场"闪击战"。
对于这次的进攻,胡宗南可以说是志在必得,据说战斗打响后,胡宗南还特意让秘书在车内放上水浒传、精忠说岳传等小说,以此来彰显"战火中读书"的大将风度。
胡宗南在河西大操场检阅军校学生
但胡宗南没有想到,这次的进攻之所以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实则是中了彭老总的调虎离山之计,彭老总从各旅中各抽一个排,配合绥德一带的守军伪装主力,边打边撤,节节抗击敌整1军、整29军主力,诱其北进绥德。而另一部分军队则偷偷在后方拖延,他们看上去气势汹汹,却又迂回辗转,和他们周旋许久,不撤退也不强攻。
5月2日,胡宗南攻占了绥德,沉浸在喜悦的众人还不知道,西北野战兵团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强攻了蟠龙,并迅速占领周围的领地。
胡宗南在延安宝塔山下对属下官兵点名训话
蒋介石深信自己的计划周全,部署周密,就在胡宗南自以为胜券在握之时,却被一份急报,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胡宗南的两个主力兵团在彭老总的引诱下,已全然北上,完全放松了对蟠龙的防守,等到醒悟过来,国军主力军花了整整四天的时间才抵达蟠龙,而此时的蟠龙早已被彭老总一举拿下。
29军的3万人被解放军全歼,之后1948年4月底,解放军收复了延安,至此蟠龙战役尘埃落定。
这次的失败,在胡宗南的心里已经烙下了铁印,作为统军西北的扛把子,愣是被狠狠地抽了一巴掌,西北王的称号已开始渐渐走下神坛。
胡宗南与"天下第一军"官兵合影
胡宗南屡战屡败,当初的势头早就不再,他内心的崩溃早就连成一根随时易破的绳线,只待最后一击,便溃不成军。
1949年,眼见大势已去,蒋介石收敛财物,准备逃亡,战败之后,一时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在为了活命想方设法地离开大陆,可逃亡的部队中并没有胡宗南,曾经形影不离的胡宗南,在逃亡之际,没有出现在蒋介石的身边,让人猜测究竟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蒋介石
实际上,胡宗南在逃亡之际遭遇天气的原因,无奈地迫降在了海南,蒋介石遂将胡宗南留在此地,不仅保障自己的逃亡畅通无阻,另一方面保留在大陆的军队,以待时机卷土重来。
不过胡宗南只在海口停留了一周,因为陈赓元帅的奇袭,胡宗南再次兵败如山倒,不得已只好狼狈追随蒋介石而去,而曾经手握几十万重兵的胡宗南,此时身边就只剩下6个军政随员了。
败军之将,落寞且狼狈地逃跑,这是将士的耻辱,没有将热血挥洒在战场的勇气,蒋介石虽没有重罚,却心里对胡宗南不再像以往那么如此的重视了。
胡宗南全家福
1950年,这位黄埔骄子,被李梦彪联合了国民党"监察院"的40多名"监察委员"将一份精心制作的弹劾书交到了"监察院"。此时,人声鼎沸,议论纷纷,胡宗南自己心里也明白,他心里最后一丝防线也彻底被瓦解。
胡宗南跟随蒋介石20多年,前半生看似意气风发,好不威风的样子,骁勇半生,饱读诗书,步步升迁,领袖为自己最崇拜之人,自己也为领袖唯一的心腹,手握重兵,娶了一个小自己18岁的娇妻,无论是机遇还是才能,似乎老天都十分的眷顾他,垂怜他。
胡宗南与妻子
但人最初的方向选择错了,继续走下去,只有步步错,势趋而利的关系,因为利益走在了一起,最后也会因为利益散开,或许胡宗南已经明白了这样的关系有多么的脆弱,可一旦错误酿成,便无法回头了。
1962年2月7日,胡宗南因心脏不适而入院治疗,2月14日凌晨三点,胡宗南突然从睡梦中醒来,举起左臂惊叫好几声,随后便昏迷过去。等到闻讯而来的医生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最终被确定逝世。
蒋介石参加胡宗南身后事
兵败如山倒,这位当初响当当的"西北王"最终还是以无声的方式落幕了,后来胡宗南的儿子回忆父亲生前的往事时,总会提到胡宗南晚年经常郁郁不得志,因为兵败的缘故,他在蒋介石身边受尽排挤,甚至经常会发出"为何没有早点战死沙场"这样的遗憾,而这,也是造成胡宗南早逝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