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美贸易倡议与禁台石斑鱼销陆看蔡当局的大内宣
台湾行政机构"政务委员"邓振中日前和美国副贸易代表毕昂奇视讯会议后,蔡当局立即动员四位阁员召开记者会,宣布双方达成"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重大成果,自称是30年来历史性突破,更解读这是达成双边贸易协议(BTA)的"积木",甚至还出现一些吹捧的评论如:有助台湾加入CPTPP和IPEF(印太经济架构)等等。然而,台湾工商业的回应则是"牛肉在哪里?"他们想要BTA或FTA,但蔡当局端出来的总是永远堆不完的积木。尤其看到有些评论连"什么是倡议"都搞不清楚就欢喜莫名,能不为台湾的未来感到忧心吗?
"台美倡议"以美国利益优先
其实,在经贸领域,台湾常常过度迎合美国的政策,只求大内宣效果,实质进展却沦为次要目标。由于美国顾忌中国大陆压力及为了争取东南亚国家参与,台湾被排除在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架构"之外,对台湾而言堪称争取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重大挫败,美台日前宣布的"21世纪贸易倡议"基本上是弥补台湾未能纳入IPEF的"安慰奖"。对美国而言,没有市场开放的经贸协定,不需国会审议通过,可以争取时效;而且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的11项议题,将采取先谈好先签署,逐步生效"堆积木"的方式,可以提早实现经贸利益。
为何称为"倡议"?即是首先提出建议、发起做某件事,旨在跳脱传统的贸易协定,使美方在新的框架下有更多的施展空间。"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堪称"类IPEF",在"倡议"的11项议题中,有许多是和IPEF重叠的,包括气候变迁、供应链、劳工权益、反贪腐等。相较于IPEF,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仍有相当多实质的贸易谈判空间。同时也看到美国这一波来势汹汹,蔡当局在欣喜之余,实应严阵以待。尤其,双边谈判向来都是不对等谈判,强者如美国对弱者皆是予取予求;但在多边架构下,则是众怒难犯,强者常无法为所欲为。多年来在台美的"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框架下,台方在双边经贸谈判中吃尽了美国霸凌的苦头,蔡当局经贸阁员竟还能喜不自胜?
值得注意的是,究竟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对台湾是好还是不好?其实,所有的贸易谈判都是互相让利、有拿也有给。但是和美国这样的大国谈判,对方常常挟着庞大市场的独买优势,很容易被逼着处处买帐,但这不表示台湾就得要处处忍让。尤其,"台美倡议"11项议题,一看便知那是美方提出的清单,完全基于美方利益,除了大多环绕在美国关切的项目,其他如反贪污、推动以劳动为中心贸易及协助中小企业贸易,则是具有美国特色的议题;而对抗非市场经济政策及约束国营企业,则对中国大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尽管美国在这11项议题中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美国利益"优先:农业、供应链、贸易便捷、劳工权益、环境和气候变迁……等等都是美国的诸多要求。台湾除了守住底线之外,更要有策略性的反守为攻,在美国弱点上进行突击,例如美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劳动力短缺、晶片荒等方面,相信应该可以有更进一步对台湾有利的谈判进展。此外,美国贸易代表署最近表示,"台美倡议"的谈判进展,可能会超过IPEF。若真是如此,则与IPEF重叠性高的"台美倡议",美方期盼能产生先行的示范效果。然而,台湾也应注意"台美倡议"一些"制中"成分高的议题,应先评估对台湾的利弊得失,避免成为美中对抗的筹码与棋子。
要言之,"台美倡议"的11项议题,标榜达成"高标准承诺"及有意义的经济成果,都是以美国关切的事项为出发点,目标在保护美国劳工及商业利益,但却缺乏关税减让、市场准入等条款,就是刻意与BTA保持距离。台湾当务之急应是与美谈判签订BTA。意外杀出的"台美倡议"打乱了台湾的布局与节奏,与自1994年即已设立的TIFA平台也可能扞格不入,叠床架屋只是创造出更多的幻想空间。有人以为"台美倡议"是台湾没被纳入IPEF后,美国赏赐的一颗糖,其实美国起初即没打算让台湾入IPEF,其所要的议题又难以被IPEF所有成员接受,因此美国先挑一个听话的台湾要其照单全收,然后再以之作为范例,要求IPEF成员尽量接受其所提议题,此乃美国往昔惯用的手法,这样一来,台湾就沦为美方设计谋略中的棋子与工具。
政治宣示性大
经济效益小
紧接着,蔡当局与其到WTO作大内宣,不如多关心通胀下的庶民。被连续杯葛多年的第12届世贸组织(WTO)部长级会议,日前顺利于瑞士召开。台湾与会的"政务委员"邓振中批评,大陆片面禁止台湾水果与水产的输入,指大陆在欠缺合理事证和科学依据之下,突袭式禁止其他会员产品进口,已让台湾受害。其实,当台湾民众苦于物价上涨,蔡英文当局如邓振中却致力宣扬"美台贸易倡议"、夸称"等了30年"才有的成果;但实际上,"美台贸易倡议"空泛、无助于台湾对外经贸,与民众利益关联也不大。但蔡当局却乐于拿"美台贸易倡议"作大内宣,吝于也怯于着手解决更攸关民众生活与利益的通胀问题。对于大陆禁止台湾石斑鱼输入,蔡当局却继续操作"抗中"伎俩,牺牲农渔民利益。
▲台湾民众对物价上涨苦不堪言。图为台湾民众外出采购物资。(视觉中国图片)
台湾被排除在"印太经济架构"(IPEF)之外,为了平抚台湾的失落感,美方重申对美台经贸伙伴关系的重视。由于台湾加入多边机制有难以回避的政治阻碍,推动台美双边贸易协定(BTA)或较容易,但事实却是台美双方早已透过"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为后续的BTA奠基"堆积木"已20多年,不知启动"新倡议"后,多久才能等到BTA?尤有什者,美国愿与台湾协商"新倡议",当然有其政经目的,而且会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最优先。就政治层面来看,拜登政府愿与台湾协商此一倡议,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挺台的声音。再者,迄今看到的此一倡议的内容多属于制度性开放的相关事宜,并未真正讨论到商品关税降低与服务业开放的问题。换言之,此一倡议仍是政治宣示性较大,对台湾的实质经济效益是很小的。
台石斑鱼超标禁销大陆
皆因蔡当局监管不严失能卸责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海关日前以多次从石斑鱼检出禁药及土霉素超标为由,宣布暂停输入所有台湾石斑鱼。对此,台方农委会主委陈吉仲怒批,大陆片面作法违反全球规范,将向世贸组织申诉;"状告WTO"这种台词,陈吉仲已说过多次,完全没用,农委会怠忽职责把关不力,怎能推卸失守之责?尤其,农委会不思提升产品竞争力,只是一味补贴炒短,终让台湾农渔产品出口走入死胡同。经追查,这回石斑鱼被禁,似是出口商将未纳管业者的鱼货冒充为合格业者养殖,因而出包。农委会长期管理松散,坐视合格养殖业者"借牌"给非纳管业者或"借壳"出口的乱象不管,才会使问题一再恶化。事实上,每次大陆发布禁令,蔡当局一概推给"大陆打压",陈吉仲的第一时间一定先用政治语言回击,完全不检讨台方是否有该补的漏洞。
▲去年以来,大陆海关多次从台湾地区输入大陆石斑鱼中检出孔雀石绿、结晶紫禁用药物和土霉素超标。海关总署6月10日发布通知:依据大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决定自2022年6月13日起暂停台湾地区石斑鱼输入大陆。图为石斑鱼。(视觉中国图片)
再进一步言,蔡当局连日抨击大陆禁止台湾石斑鱼输入是"养套杀"、"以农围政",但已执政6年多,一开始即选择"抗中"路线,每当农渔产品遭禁时,蔡当局说词总是千篇一律,尤其放任不管,堪称另一种对农渔民的"养套杀"。蔡当局仗着ECFA"早收清单"要求大陆让利,却硬将不符安全规范的鱼货塞给大陆,再加上毫无解决问题的意图,只想拉高两岸的对立和仇恨。更糟的是,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竟把台湾占尽便宜的两岸贸易,扭曲成不自由、不对等,完全反映出蔡当局的空泛虚无、不做实事。以石斑鱼为例,陈吉仲不实事求是地探究源头,敷衍了事的结果,是使业者共同惨赔。陈吉仲的失能卸责,在在说明农渔产品销陆的症结不在农渔民,也不在大陆的刁难,而在蔡当局错乱且失衡的两岸政策,既无力改变对大陆的经贸依赖,却要高傲"抗中",堪称台湾民众难以承受之重。
总之,通货膨胀走高,最受苦的一定是台湾一般庶民,特别是民生物品上涨幅度远高于平均时,所得低者受到的影响更大。此时蔡当局应该放出多点政策支持庶民度过通膨难关,而非执迷于缺乏实效、与庶民毫无关系的"台美贸易倡议"等空泛大内宣。尤其,邓振中与其在WTO部长会议上喊冤,不如积极以具体作为,让台湾的农业作示范,来促成世贸组织的大变革。蔡当局近年来补帖被大陆禁止进口的农产品经费已超过新台币10亿元,还不如利用WTO微小中型企业的跨境平台,拨出经费协助农民转型为微型企业。一样花钱,却可以发展出不一样的台湾农业新风貌。换言之,蔡当局忙着大内宣,官员大肆宣传"台美贸易倡议"的好,拿虚幻的晚霞表功,到WTO告大陆封杀台湾的农渔产品,挥舞抗中大旗,消费农渔民的痛苦,还不如对民众遭严重通胀肆虐,给多点关心和同理心。
(文/潘锡堂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7日出版的香港《经济导报》,总3520期)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