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替左权惋惜,说如果他没在抗战时期的"五一大扫荡"中牺牲,建国后必定能被评为元帅,说共和国欠他一个元帅军衔。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带有感情色彩的。 左权只是八路军参谋长,还是副职,距离元帅的标准还差得远呢!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可对应下面的旅长级别,比师长要低。比如115师参谋长周昆,明显不如343旅旅长陈光、344旅旅长徐海东及386旅旅长陈赓等,与685团团长杨得志、686团团长李天佑差不多。因此,周昆如果没失踪,建国后顶多是上将。 左权和刘伯承师长在一起 再看叶挺和项英,无论资历、名气和职务,都远超左权,但他们二位即使活到1955年授衔时,也很难被评为元帅!大将到顶,上将都有可能。而叶挺是北伐名将、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外加新四军军长,这些闪光的履历和头衔,是左权所无法比拟的。 而项英更厉害,他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第三、六两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副主席,当时的主席是伟人,另一位副主席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国焘。 左权(左一)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项英是南方八省游击队的最高领导人,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当时儒帅陈毅只是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抗战时期,项英是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政委)。这些头衔哪一个都如雷贯耳,左权根本就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元帅是最高级别,对应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人民军队兵强马壮,将星闪烁,名将众多,1955年授衔时,虽经无数轮精简、筛选,单是少将还是有798名之多(当时毛主席指示少将应控制在800名以下),中将175人,上将55名,大将10人,元帅10人。 左权将军(右三) 大将和元帅能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军事家,这是金字塔的顶端,是万中挑一,人中龙凤,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经过反复斟酌、讨论后的结果。像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与叶剑英,这些开国功勋,不仅战功卓著,而且资历深、职务高,左权与之相比,各方面都有明显短板,差距不小。 元帅的评选条件非常高,近乎苛刻,要全国人大批准,国家主席颁布任命。授衔仪式上,也需要国家主席亲自授予,而大将就是政府首脑、也就是国务院总理授予了。 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请注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这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元帅是国家级别,不是军队级别。而且,新中国的元帅既是军衔又是实职,因为元帅对应行政三级,享受副国级待遇。 左权与女儿左太北 这条标准中用了"创建和领导"、而不是"创建或领导"以及"立有卓越功勋、高级将领" 等用词。 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分为5个硬性指标: 1、革命根据地的参与创建者。 2、红军时期军或军团级领导人。 3、抗战时期,八路军师级、新四军军级或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人。 4、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主要领导职务。 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或中央军委委员职务。 这五个硬性指标,左权缺了仨。当然,后面2条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由于他已经牺牲了,无法评判,但可以预测,即使左权没牺牲,在解放战争期间也很难担任方面军总司令或政委,更不可能当上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他最大的可能是担任西北野战军参谋长,而后来的西北野战军参谋长阎揆要和张文舟,一个只是中将,一个是少将。所以,左权距离评元帅的标准还差得远,大将或上将的概率最大。 左权(左二) 红军时期,左权的最高职务是红一军团参谋长,不是军事主官。但他也短暂担任过红15军军长、政委,后来由于王明回国,他又很快被撤职,到学校去当教员,跟牺牲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差不多。抗战时期,他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又兼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主要工作是协助朱、彭指挥整个八路军。 需要注意的是,左权是副参谋长而不是副总参谋长。八路军有正副总司令(总指挥),没有正副总参谋长。此外,由于参谋长叶剑英没有实际到任,左权实际上肩负的是参谋长职责。另外,左权是国民政府军委会任命的少将,朱、彭二位首长是中将。 左权(右) 在我军中,参谋长的职位不如同级的政治部主任,也不如下级军事主官或政委,这是确定的。比如林彪负伤后,代替他115师师长职务的是343旅旅长陈光,而不是115师副师长、参谋长或政训处主任。战争年代,打仗第一,军事主官的权力只有政委可以制衡,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插不上手。而且,军事主官的前途也远大于参谋长。 55年授衔时,四大野战军的参谋长没有一位被评为大将,只有两位上将、两位中将。而军事主官和政委彭德怀、刘伯承、陈毅、林彪和罗荣桓都是元帅。退一步说,参谋长也不如同级政治部主任,比如四野的参谋长萧克和刘亚楼是上将,而四野政治部主任谭政却是大将。 红军时期的左权将军 鲜为人知的是,左权直到牺牲40年后,才摘掉"托派"的帽子,也就是说,左权自从1930年回国后,一直背负着"留党察看"的处分在身,这是王明在莫斯科强加在他身上的"污点"。在瑞金苏区,虽然伟人、朱老总、彭总等领导层很器重他,但由于王明"阴魂不散",在党内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左权很委屈。在与彭总合作期间,彭老总非常了解左权,也非常信任他,但刚烈如火、雷厉风行的彭老总,也无法为他摘掉处分的帽子。彭总几次给延安写信,为左权辩解、叫屈,但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也许,是还不到时机成熟的缘故。 左权与妻子刘志兰 对于王明,左权是心有余悸的。他曾流着泪对彭总说:"只要王明还在中央,我永远也翻不了身!" 左权牺牲后,夫人刘志兰曾哽咽说:"马夫都能参加的党委会,左权无权参加!"一代名将,抗日名将,八路军副参谋长,竟然受此天大的委屈,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1984年,左太北站在父亲殉难处 实际上,左权的军事能力极强,他是军事科班出身,而且是双料——黄埔一期毕业生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生!这项光环,我军众多将领中几乎没有第二人拥有。此外,左权还写了40多部军事著作,他是妥妥的理论和实践双料冠军,这是很难得的。要知道,人民军队之父朱老总和横刀立马的彭老总,也没有留下军事著作! 彭老总性烈如火,一般人很难入他的法眼,但他对左权,既欣赏又信任,从未跟左权发过火。彭总一生的参谋长不少,但他最看重的还是红军时期的邓萍和八路军时期的左权,但他们都意外牺牲在战场上。左权的牺牲,彭总悲痛万分,伤心异常,一天都水米未进。后来,他为左权报仇,歼灭了日军的"益子挺进队"。 日军"益子挺进队" 左权的意外牺牲,震惊了延安,他是八年全面抗战期间,我军在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左权的追悼会开了两次,规模超前,领导人悉数出席。其葬礼规格更是不得了,伟人为其选墓地,彭总撰写墓志铭,朱老总作诗悼念,山西辽县也改名叫左权县 ,以此来纪念他。 真正是哀荣备至。 左权不牺牲,建国后究竟能获得什么军衔呢?客观地讲,大将是最大的可能,评元帅还差点火候,上将有点委屈了。其实,左权在1986年被追认为军事家,这就明摆着认可,左权是大将,因为上将没资格称军事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比一下,新四军的参谋长张云逸就是大将。当然,这还要看他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的表现,推测一下,最大的可能是,左权会出任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参谋长,继续与彭总搭档。 左权将军雕像 左权与彭雪枫差不多,后者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不幸牺牲在八里庄战场上,时年37岁,而左权牺牲时也是37岁。巧合的是,他们二人都是中央军委认定的军事家,二人的职务也大差不差,一个是八路军副参谋长,一个是新四军师长。所以,他们如果没牺牲,军衔当在大将和上将之间,或大将,或上将。但元帅是不太可能。 彭雪枫将军 不管能获得什么军衔,都掩盖不了左权对人民军队的贡献。一代抗日名将,陨落于太行山上。 谨以此文,向左权将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