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6年的一天,一位衣着华丽头戴通天冠的男子正一间装饰同样华贵的屋内来回踱步,在他身旁站着的人一言不发, 只是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他。 在屋外,则是无数早已枕戈以待的军士。 而这位正在来回踱步的人正是楚成王,也就是在这一天,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想要杀死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在他面前站着的他的儿子商臣。 也许是想起了自己年轻时挥师北上、立于千军阵中的万丈雄风,又或是眼前隐隐出现楚国军队同齐国军队兵戈相见、一片刀光剑影的景象。半晌,楚成王停了下来,面对自己的儿子站定,说出了他死前最后一个要求—— 我想要吃熊掌。 一代枭雄初显雄风 楚成王,熊氏,名恽,生年不详。在他出生的春期时期,无论是天子还是各地诸侯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作为楚文王的少子, 楚国的王位本轮不上他来继承。 但已经继承王位的哥哥担心楚成王会篡夺王位,威胁自己的统治,便决定杀死自己的亲弟弟。 楚成王在得知了哥哥想要杀死自己的消息后,连夜逃往随国避难。在随国避难的这段时日里,楚成王得到了随国上下的一直支持, 并愿意出兵协助楚成王杀死想要刺杀他的哥哥。 不久后,经过楚成王和随国人的策划,在一次伏击战中随国军队出其不意大破楚军,杀死了楚成王的哥哥,夺取了楚国王位。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登位,刚刚成为楚王的楚成王便开始了他的一番事业。首先,楚成王对内开始大施恩惠,施行更为柔和的政策, 以图尽快稳定国内政局。 对外同各个诸侯国修好结盟,广泛联合各路诸侯,同时也不断派人向周天子进贡,力图在内政外交等多个方面都为楚国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没有用多长时间,楚成王的在国内国外的努力就见到了成效, 楚国在多个方面都开始向好发展。 周天子也赐肉于他,并暗示楚成王,替天子镇守南方,平定南方夷越动乱,但切莫侵犯中原各诸侯国。得到了天子的暗示, 楚国开始向南方扩张千余里,实力再一次得到了加强。 但那时候的南方,毕竟只是充斥着沼泽、瘴气的不毛之地。而中原地区,不仅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农业、手工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若是想真正成为一个能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有话语权的大国, 楚国就必须想法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北面的中原地区。 这时的楚成王,为了自己的楚国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已经不能再顾及天子的命令,决心挥师北上,逐鹿中原。 然而在东面,另一个国家也正有向进军中原的打算,这个国家便是齐国。往后齐楚两国在中原地区连年不断的纷争也正是从这时开始。 齐楚争霸逐鹿中原 楚成王向北扩张的第一步便是郑国这个处在中原腹地的小国,以郑国的实力本无法同楚国抗争,可此时齐国也想吃下郑国。 于是不断协助郑国抗击楚国的入侵,致使楚国连续四次伐郑不下,不久后, 更是直接拒绝了楚国的通牒,坚决不降。 楚成王深知这一切都是齐国人在背后作乱,虽对齐国已是恨之入骨,又不敢贸然进攻齐国,只得把满口的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默默把这笔帐记在了心里。 不过,还没有等楚成王组织军队一报此前之仇,齐国便先有了动作。 楚成王16年,也就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为了遏止楚国北上的步伐,纠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大举南下,进攻蔡国,弱小的蔡国无力抵抗,不久后便全线溃败。 齐桓公率领的八国联军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相反, 其军队继续南下,大有入侵楚国之意。 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军队,楚成王没有丝毫惊慌,而是沉着地调兵遣将,积极备战,时刻准备击退这些不怀好意地北方诸国联军。 入夏,面对已经在自己国家北境驻扎数月的八国联军, 楚成王派遣手下大夫屈完率兵前往试探。屈完接下命令后,直接率兵一路直奔八国联军驻地,用强大的气势逼迫联军撤退到了召陵。 不久后,屈完又继续率军北上,对联军穷追不舍。齐桓公竟一时不敢轻举妄动,连忙请屈完来检阅自己的军队, 在向楚国示威的同时,又想借这个机会和楚国进行一次谈判。 不久后,八国诸侯就在同屈完制定盟约后仓促撤退北上了。在召陵会盟后,楚国表面上的危机虽然解除,但楚国北上的野心并没有因此消减,而齐国也依然想要限制楚国的发展, 因此两国之间的纷争远没有结束。 盟约制定后不久,楚国就继续北上扩展自己的势力,但又竭力避免同齐国发生冲突。往后的数十年中,楚国无论是北上扩张,还是东进称霸,避免与强大的齐国发生大规模冲突一直都是楚成王首先考虑的问题。 只是有时因形势所迫,在不得不同齐国发生冲突的时候,楚成王也绝对不会吝惜自己手下的兵士。仅仅距召陵会盟后一年, 楚成王就果断派兵弦国、黄国等小国。 而能让楚成王怒然出兵的原因并不是其它,还是因为弦国居然仗着自己背后有齐国撑腰而蔑视楚国。至于黄国,则是因为它发现齐国实力在楚国之上, 于是断绝了同楚国的盟友关系,转而投向了齐国的怀抱。 楚成王自然不会任由这些小国胡作非为,这才出兵讨伐了这一众反水的小国。可以说,这些小国仍然是齐楚两国争霸的牺牲品。在楚成王的不懈努力之下, 楚国国力日益增强。 也许是天意如此,正在齐楚两国明争暗斗争夺霸主位置的时候,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死,齐国国内爆发大规模内乱, 齐国国力开始衰微。 诸多之前依靠齐国的国家,看了看地图上自己和楚国的距离,识相地倒向了楚国,曾经被楚成王四次出兵攻打的郑国也赶紧向楚国示好,郑文公甚至亲自赶赴楚国朝拜。 楚成王自然不愿措施这天赐良机,当即停止了向南与向东的扩张,集中兵力,挥师北上。又经过了同宋国的一番苦战, 最终称霸中原。 英雄迟暮 虽然楚国这次在中原的称霸并没有持续太多年就在楚晋城濮之战中败给了晋国,元气大伤的楚国也自此退出中原, 直到楚成王离世楚国也在没能再一次成为中原霸主。 虽然楚成王没能继续做他心心念念的中原霸主,但在他的带领下,楚国已经从最开始的那个南部小国一举成为了可以同中原诸国一较高下的大国哦,不得不感叹楚成王实乃治国之奇才。 但很快,这位有为的国君就要因为他的决定亲自宣判了自己的死亡,而这个决定也不是其它, 正是困扰从古至今无论中外无数政权的立储问题。 和其它很多君王一样,楚成王也担心自己死后,楚国会因为没有一位出色的继承人而导致全国进入动荡。所以他很早的时候就决定让自己的儿子商臣作为太子, 并在未来自己死后继承楚国王位。 于楚成王的决定,他手下的令尹子上就提出了异议,起先子上只是很委婉地向楚成王提出,现在楚成王身体康健,且宠妻众多,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合适的人选, 与其未来冒着极大风险废太子,不如先不立太子。 见楚成王依然执意立商臣为太子,子上更是直言进谏,他告诉楚成王,商臣长相凶恶,为人凶恶,处事更是残忍, 不适合成为一国之君。 但即便是面对臣子如此直接的谏言,楚成王还是决定立商臣为太子。子上自知再说也无法改变楚成王的心意,也就此作罢,不再提起此事。然而,没过几年时间,楚成王便发现了商臣身上的问题, 这才意识到子上当年的谏言是多么正确。 于是,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要废黜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但此时的商臣已经以未来楚王自居很久, 自然不可能就这样把王位交给他人。 虽然这时商臣还没有确定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但被权力冲昏头脑的他已经决定逼死父王,夺取王位。 很快,公元前626年,商臣便联合自己的老师潘崇发动了政变,本应负责宫廷保卫的警备军在商臣的鼓动下纷纷倒戈,当曾效忠于自己的宫廷警备部队保卫自己的寝宫时, 楚成王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 面对自己儿子的步步紧逼,楚成王为了拖延时间,等待属下领兵勤王,提出自己想要吃熊掌。 商臣自然知道烹饪熊掌十分耗时,担心夜长梦多的他直接拒绝了父王的要求,当即用命令的口吻逼迫自己的父亲上吊自缢。楚成王知道自己肯定无法说服他,便自己走向了已经绑好的绳索, 一代枭雄轰轰烈烈的一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结语 从古至今,多少王朝被立褚的问题困扰,又有多少王朝因为各个王子王孙为争夺王位就此走向没落, 而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人性对于权力近乎贪婪的渴望。 在权力的泥潭之中,在位的君王担心权柄被他人掌握在手,还未登上王位的人如豺狼猛兽一般时刻顶着象征着权力的王座,归根到底,他们都已经是深陷泥潭的人, 深陷泥潭的人只有不断向上爬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泥潭吞没。 也许楚成王在面对想要杀死自己的商臣时,也会想起曾经子上的谏言,可能这位一生为楚国操劳的国君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声叹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