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印度国内传出了不少对莫迪"国防本土化"政策的抱怨之声。一批印度官员向美国媒体抱怨说,莫迪政府的"进口禁令"搞得"军不聊生",已经影响到印度的国防安全了。如果继续寄希望于印度的国防生产能力应,军方甚至可能陷入没有武器装备可用的危险地步。 有知情官员表示,如果印度海陆空三军再不进口一些关键的武器系统,那到2026年,印军将严重缺乏直升机,到2030年,印军战斗机也会出现几百架的缺口。最后印度官员们还放了个大招,"忧心"道,再不改变,应对"中巴边境威胁"都做不到了。 有没有感觉到,这一通操作丝滑流畅,像极了美军以及五角大楼向美国国会要求追加军费预算的流程。 不过有意思的是,要采购外国装备就说采购装备的事情,咋还就扯上莫迪的"印度制造"政策了。要知道,这可是莫迪执政以来力推的政策。莫迪还指望着这一系列操作推动印度改天换命呢。 2017年的时候,莫迪就推出了《政府采购令》,要求各级政府在采购时优先采购印度本土制造的产品,以促进印度本国的制造能力。说白了就是"印度优先"。莫迪雄心壮志,小到手机,大到飞机,全要自己造。自己造不了怎么办,那就倒逼外国厂商过来建厂,来印度培养熟练工和产业链嘛,顺便还能带动就业。 为了推动印度国防工业本土化,从2020年到2022年,莫迪先后三次发布国防产品"进口禁令"清单,要求要将清单上的300多项武器、设备和平台,要在清单发布后5年左右的时间里逐步实现国产化。最迟是到2027年。按照莫迪的计划,印度国防装备有30-60%的自制组件,就算实现了国产化。当然到底是30%还是60%,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外国军火商真想向印度卖这些武器,那就得满足30-60%印度国产的标准。不过看看印度官员这抱怨就知道,莫迪想法很美好,结果很糟糕。印度国防工业不是没有做出过自己的"王牌"产品,阿琼坦克、光辉战机,花了30年捣鼓出来了,但出厂即过时。要不是为了顾全面子,印度军方恐怕也不会硬着头皮采购。但采购完本国的,他们还是要回头买外国装备。 其实也不能说,莫迪的大方向是错的,但坏就坏在忽略了印度国情,步子迈得太大。 过去几十年,印度一直都是军购大户。虽然网友调侃印度武器装备是"万国造",但印度军备采购可是舍得花大价钱"只买贵不买对的"的那种客户,可以说是军火商眼中的香饽饽。过去俄、法两国都争着抢夺印度市场,如今美国也进来卷了。莫迪政府完全可以抛出大单,引诱外国军火商在印度落地。 但是呢,外国军火商虽然可以落地,可印度的国情却是,缺乏国防工业的配套设施。过去几十年搞来的"万国造",看似花团锦簇,实则是没有一国的军备是印度玩明白的。换个零部件都得向外国军火商采购。这么搞,别说国际军火商们习惯了在印度赚"快钱",就算人家真愿意为了大单落地建厂,一看印度的军工基础也得被吓跑。 印度官员为啥开口就吐槽莫迪的"国防本土化"政策呢?印度过去几十年的军购模式,已经养出了一个系统性腐败的集体。这个腐败集体,是和外国军火商是穿一条裤子的。如果莫迪的"国防本土化"政策继续下去,那他们捞钱的途径必然收紧。正因为如此,印度国内的"买办"如今是拼了命地将印度装备短缺问题赖到"国产化"身上,逼莫迪放弃本土化道路。 国防工业底子差,系统内又充斥"买办"阶层,为外国军火商摇旗呐喊,莫迪"国防本土化"政策的未来,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