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便以"天下共主"自称,并建立起一套"内外服"制度。 目的便是将周边国家纳入到中原的天下体系内,这便是朝贡体系的前身。 这种体系一直延续到清末,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朝贡体系被殖民与不平等条约所破坏。 坎巨提位置 可是,在我国西北边境,却有这么一个国家,在众多藩属国都脱离朝贡体系后,却以中国的藩属国自居,并在清亡后依旧坚持进贡,直到1947年。 如今这个藩属国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的继任者依然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并宣称永远无条件支持中国。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长河,一品藩属国——坎巨提的前世今生。朝贡 1368年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 明确规定了把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小琉球、安南国等15个国家纳入"不征诸夷"。 写入《祖训》要求后世子孙:如果这些国家不主动挑衅,就不去征伐他们。 朱元璋画像 同时,朱元璋还确立了"薄来厚往"的朝贡政策,"薄来厚往"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这些藩属国每年来京城朝贡时,仅仅需要带一些当地不太值钱的土特产,而大明朝则会在使臣离京时赠予他们昂贵十数倍的财物。 这对于藩属国来说可是利好事件,低成本高回报的行动使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明臣服。 毕竟仅仅只需要承认大明的至尊地位,并不用像西周的诸侯一样,还需要履行随同作战等等义务。 对于这些藩属国来说,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挣钱嘛不寒碜! 随着郑和 下西洋,以及永乐大帝 多次北征蒙古,大明的国力和威望到达一个顶峰。 郑和下西洋 朝贡体系同样到达巅峰,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 1644年,满清取代明成为中原的新晋王朝,对于原有的朝贡体系,满清选择全盘接受。 只是要求各国缴还明朝的封诰,重新领取清朝的封诰。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坎巨提,也是在清朝正式被纳入朝贡体系。 坎巨提位于帕米尔高原西南部,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与新疆接壤。 其实早在唐朝时,坎巨提地区就有政权存在。 当时随着唐王朝的扩张,唐的势力甚至延伸到了今天中东阿富汗一带,与坎巨提也建立了相对友好的贸易关系。 到了乾隆26年,坎巨提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坎巨提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向北可直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色勒库尔。 距吉尔吉特只有50英里,处在由帕米尔通往印度北部的要道上,是克什米尔地区天然、必要的门户。 从军事上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为了稳固我国边境安定,清朝统治者对于坎巨提十分重视。 准噶尔汗国位置 考虑到坎巨提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所以清朝统治者大大减少了坎巨提的贡品征收数额。 实际上,坎巨提原臣属于准噶尔汗国,这准噶尔汗国可并非什么友善的邻居,在康熙时期便多次出兵扰乱我国新疆、西藏一带,使得当地民不聊生。 经过康熙帝的多次征讨,才勉强安分下来。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乾隆年间,准噶尔发生内乱,乾隆帝得知消息后,立刻进军伊犁,将乱成一团散沙的准噶尔汗国灭亡。 作为准噶尔汗国的原藩属国,坎巨提自然也就"过继"到清王朝这一头。 经过多次考量,清廷最终确定了坎巨提"每岁贡中国砂金一两五钱"的朝贡标准。 坎巨提自然条件恶劣,但盛产金砂,所以常常受到周边游牧部落的威胁。 作为宗主国,清廷悍然出兵,进驻坎巨提为他们保境安民。西北有孤忠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国家陆续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他们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殖民的魔爪逐渐伸向全世界。 而此时的中国,尚处于闭关锁国,统治者们依旧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无法自拔。 鸦片战争 直到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紧锁的大门被洋枪洋炮冲破,屈辱的近代史拉开帷幕。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江河日下,在文明的浪潮冲击下难以自处,而藩属国们也随之遭殃。 在过去,清廷八旗军横扫天下的年代,清政府尚有余力保护藩属国。 可当八旗军被西方新式军队碾碎时,清廷再也无暇顾及藩属国的状况。 失去保护伞后,藩属国们不得不迎接属于自己的宿命。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拔得头筹,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开启了他们的扩张之路,殖民地遍及全球,在当时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殖民者 英国成功殖民印度以后,借着地理位置,打算顺势将势力扩张到我国新疆。 而想要染指新疆,坎巨提成为了英国必须得拿下的交通枢纽。 当然,想要夺取新疆控制权的不仅仅只有英国,盘踞在我国北方的沙俄同样对新疆觊觎许久,蠢蠢欲动。 所以,在当时中、英、俄三国势力在新疆一带明争暗斗,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 1891年,英国借口防止俄国越过兴都库什山南下,立刻派遣一支远征军从印度北上至坎巨提,三下五除二就把坎巨提统治者给收拾了,无耻地霸占了这块土地。 英国毕竟是假借抵御俄国之名进驻坎巨提,倘若想要就此一直占着这块地,那就是名不正而言不顺。 所以满肚子坏水的英国人打算从清政府处取得一个合理宣称。 在军事占领坎巨提后,英国大使向清政府发出邀请,请清廷参与坎巨提新君册立仪式。 所谓新君册立仪式,其实是朝贡体系藩属国的义务之一,意思是藩属国的君主需由宗主国来册封。 其实一般情况下,中原王朝的宗主国对此都只是走个过场,不会真的去干涉藩属国内政。 而英国此举,意在承认清政府对坎巨提的合法宣称,但自身则成为坎巨提的实际掌控者。 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英国实际上已经占领了坎巨提,那为什么还要立牌坊呢? 因为对坎巨提心动的还有沙俄,如果英国不能合理地占据坎巨提,那就给了俄国出兵坎巨提的由头,就像英国一开始发兵坎巨提一样。 在收到英国方面的邀请后,总理衙门思虑再三,决定还是参加这场册封仪式。 当时的清政府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着一个远在西域的藩属国。 哪怕那是通往中东的交通枢纽,对于清政府来说也并非不能抛弃。 不过,当时负责此事的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 ,在英国的态度中瞧出一些端倪。 薛福成 他想,以英国的国力和蛮横的做事风格,怎么可能会在此事上作出让步,其中必有蹊跷。 而他正可以利用英国人的心虚,来为清政府多谋些福利。 于是,在薛福成的据理力争下,虽然英国人在坎巨提地区掌握大部分权力,但坎巨提依然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向政府纳贡。 此后的岁月里,英国为了进一步蚕食清政府在坎巨提的势力,多次试探、蛊惑清政府放弃宗主国的地位。 而清政府也难得硬气一回,对于英国的试探装聋作哑,这一问题被暂时搁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覆灭,新疆地区被汉人军阀接手。 这一变化对坎巨提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清政府倒台后,坎巨提统治者继续向军阀进贡。 直到1947年,国民政府正式接收新疆地区。 当时的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像是"朝贡"这种旧时代的关系逐渐被取代。 坎巨提作为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也在1947年褪去了这层身份。 或许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坎巨提人民提出并入中华民国的版图,成为新疆的一个县。 1948年1月7日,双方订立《临时协议》,坎巨提未来纳入中华民国版图,成立自治区。 可是,这时候发生的一场变故,改变了坎巨提的意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英法为首的老牌殖民国家国力大幅度衰减。 尤其是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如今已是日薄西山,帝国昔日的荣光已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往日不再。 随着宗主国的落寞,过去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原住民看到了希望,一场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在全球爆发。 英法等国无力再维系与殖民地的关系,所以干脆好聚好散,还能捞一个好名声。 于是,原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在英国的默许下纷纷脱英,成为独立自主的新国家。 坎巨提原本就属于巴基斯坦地区,相较于原先的宗主国,坎巨提自然是更愿意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所以在印巴独立后,坎巨提与国民政府的协议也宣布作废。 巴基斯坦中巴友谊 虽然坎巨提没有并入新疆,但它与中国的缘分并没有就此断绝,而是延续到了新中国与巴基斯坦。 1951年5月21日,中巴建交。 作为从英国脱离出去的殖民地,在欧美看来,巴基斯坦应该是和他们一伙儿的,应该贯彻封锁中国的方针。 可巴基斯坦却没有如他们所愿,而是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伊斯兰国家,也是第三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巴基斯坦经常在国际上襄助我国,例如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投票时,巴基斯坦始终坚持投赞成票,这也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此记恨上巴基斯坦,对其实施为期数十年的经济、技术封锁。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琚。既然巴基斯坦对我国释放善意,我国自然也不会亏待他们。 在巴基斯坦独立后,为了帮助其摆脱印度的军事威胁,我国支援了巴基斯坦不少战略物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与巴基斯坦依旧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立刻援助了我国400万美元,并无偿提供救援物资。 为了增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我国还在中巴边境主持修建了中巴铁路,历时13年,两国有近5万名筑路者先后参与该工程。 在巴基斯坦的教科书上,"中巴友谊天长地久"的标语始终刻印在纸张上。 我们也相信,在未来,两国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国边疆学(第七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 [2]《中英两属坎巨提》 J 纪宗安,李强 暨南大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