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日前正式公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红9月2日在服贸会上介绍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的背景等。 《规划》编制的背景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在国家金融业改革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重要使命。"十三五"时期,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定位,统筹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做好"十四五"时期首都金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五个"新"。 一是"新定位", 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定位更加突出。做好北京金融工作,首要任务是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做好"四个服务",为国家金融战略实施和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提供保障。"十三五"时期,北京进一步强化对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重要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存款保险公司、网联清算公司、金融业基础数据库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在京落地。北京金融法院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在京设立,金融街论坛升格为国家级金融政策发布和交流对话平台,等等。这些都凸显了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特征和定位。 二是"新地位", 金融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存贷款规模年均增长近10%,金融业占GDP比重从期初的17.7%提高到期末的近20%。金融业成为首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是"新成果", 落地一系列引领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成果。"十三五"时期,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北京成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城市,金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北京发挥金融改革开放高地优势,积极承接国家金融开放成果落地,例如,率先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更加灵活便利的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等,这些试点都具有标志性意义。与此同时,更多外资机构选择在京开展业务中。其中既包括高盛、瑞银、瑞信、摩根士丹利、汇丰、渣打、安联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包括 万事达 、VISA两大国际银行 卡清算机构,标普、惠誉、穆迪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及SWIFT等国际性金融基础设施类机构,这些开放成果,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新机制", 形成了一系列好做法好机制。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1+8"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机制,建成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等功能为一体的贷款服务中心,强化了企业上市服务机制。在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方面,建立了金融服务管家和服务包机制。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率先建立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地方金融风险处置协调机制。2021年,《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就是这些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完善的成果。 五是"新布局", 对金融业未来的新增长点和重要领域超前布局,主动应对。比如,在 金融科技 方面,北京率先建设首个国家级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率先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监管沙盒")。在绿色金融方面,我们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率先在碳账户、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探索。在财富管理方面,我们在城市副中心着力打造财富管理业态,推动成立国内首家"大资管"行业自律组织。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北京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规划》的主要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编制北京金融业"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 在编制中,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首都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叠加对金融业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形势下首都金融的任务。总体看,在"十四五"规划中,更加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了首都金融这一重要特征。 北京要坚持首善标准,始终走在金融改革开放前列,在金融发展质量、金融服务效率、金融安全保障上保持高标准、高水平,将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巨大势能转化为推动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二是突出了改革开放的主题主线。 北京要紧扣时代主题,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首都金融工作,特别是紧抓"两区"建设历史机遇,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金融改革开放,为国家金融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创造案例、积累经验。 三是突出了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任务。 北京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撑。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上更下工夫,着力营造公开透明、公平一致、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四是突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 北京作为首都,在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丰富风险处置工具和手段,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到"十四五"期末,建成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国家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重点提出了十个方面共55项主要任务。 在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方面,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对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在京重要金融机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的服务保障。 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是建设好北京证券交易所,充分发挥北交所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功能。围绕北交所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市场。 在 金融科技 方面,重点是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加快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金融服务社会民生方面,重点是推动金融更好地为科创民营小微企业、为乡村振兴、为老龄群众、为"新市民"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在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是服务"四个中心"建设、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城市更新等。 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规划》单列一章,涵盖了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对绿色金融发展做出全面概括。 在金融开放方面,重点是围绕"两区"建设,在外资市场准入、人民币国际化、跨境金融服务、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 在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方面,重点从监管法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机制、重点领域风险处置、打击非法集资、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方面作出部署安排。 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重点从政策支持、服务机制、人才培养、信用体系、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系列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