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墓2000根竹简面世,多种历史被改写,西方学者为何质疑?
1983年,中国考古队对湖北张家山汉墓开始了发掘工作。本来这只是一次抢救性发掘,而且墓里也没有什么稀世珍宝,只有一筐又一筐的竹简。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当这批竹简被识读出来之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医学、法律、数学的历史都被改写了。甚至有些西方学者接受不了自己所在的领域,竟然遭到如此之大的颠覆,纷纷举起了"放大镜",想要找出这批考古成果的纰漏之处。
那么,张家山汉墓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有哪些发掘成果呢?
张家山汉墓坐落在湖北江陵,属于是三墓一体。本来,这批古墓并不在考古队的发掘计划之中,毕竟古墓里的东西,最好的保存手法就是让它老老实实待在地下,真要贸然发掘,必然会给文物造成损坏。
然而1983年,地质学家检测到,张家山汉墓附近的地下水位开始上升。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一年"。要是再不挖,张家山汉墓里的文物就完蛋了。因此,考古队才开始对其进行挖掘,这一挖就挖出了2000多根汉简。
第一批被识读出来并公布的,就是张家山汉简中的《引书》。这本书可不得了,它是我国有史以来,年代最早的养生、导引之书,而且里面的内容,填补了不少《黄帝内经》和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空白。
除此以外,《引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养生书籍,还记载了不少的保健小手段。
第一种是"蹴鞠养生术"。说到蹴鞠,估计不少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对靠着踢得一脚好蹴鞠当上太尉的高俅,有着深刻的印象。但是蹴鞠的历史可比北宋还要久远不少。在西汉初年,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踢蹴鞠了。
汉朝的蹴鞠一般用熟牛皮制成,里面填充毛绒。但是在《引书》里,蹴鞠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用来按摩。只不过需要用木制的蹴鞠。
《引书》中记载,如果感到背部疼痛的话,可以仰卧在用木头做的蹴鞠之上,抵住疼痛的地方,然后前后摇动300多下,就可以止痛了。其原理感觉有点像现在的健身球、按摩球。
除了蹴鞠以外,《引书》中还表示,荡秋千也能治病。而且治的就是腿疼的毛病。简单来说,如果你感到自己的膝关节疼痛、小腿发凉,不能走路锻炼的话,可以坐在秋千上,然后来回踢腿,这样就能缓解症状。除了能练腿以外,引书还说,荡秋千可以帮助缓解"心痛"。
在现代人的印象里,"近视"与"眼镜"可能是相伴而生的,因为我们实在没法想象,在没有眼镜的古代,一个人要是得了近视该有多么痛苦。
而近视主要是因为用眼疲劳所致。很明显,古人对于近视也非常忌惮,不然《引书》中也不会出现"眼保健操"的内容。
是的,你没有看错,《引书》里确实记载了古代的眼保健操。简单来说,就是用手指按压眼部的内脉,并一直向上按摩,直至头顶。另一种方式是摩擦双手,把手指搓热了之后再按摩眼部。
这些动作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好懂,但是想一想我们从小学就学会的眼保健操,其实原理也算是大同小异,即按压、按揉眼部和头部的穴位,打通其脉络,以缓解眼部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引书》中记载的眼保健操还是相当靠谱的。而且我们要注意,这可是两千年前的眼保健操,也是目前最早的有关眼保健操的记载。老祖宗能有如此智慧,实在让人慨叹不已。
《引书》共有3000多字,虽然不算很多,但是考虑到是用简短的文言文写成,所以里面的养生、保健之法那是真的不少。有很多的方法也相当可行。
不过,《引书》之中,好用的养生法虽然众多,至今也有不少被医学所引用,但不靠谱的养生法也是有的,比如其中的"吃饭之法"。
《引书》中记载了一个非常"另类"的吃饭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在吃饭的时候跨股而坐,用左手撑地,右手拿饭。这个姿势光是想想,就让人感到难受。
而最难受的不是这个吃饭姿势,《引书》中说,用这种姿势吃饭的时候,不能上来就吃,要先吸一口"饭气",再把饭塞进嘴里,然后还不能咽,必须要用双手撑着大腿,尽力做卷腹动作,才能把嘴里的饭吃下去。
对于这种吃饭姿势,我们就不多作评价了,反正这么受罪的吃饭之法,谁乐意做就谁做吧。
《引书》的出现,基本串联了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和《导引图》,让中国医学在古代的成就又向前飞越了一大步。因此,国外的不少专家对于"引书"的存在,都抱有一点怀疑的态度,他们不敢相信,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医学就已经如此繁荣了。
而被张家山汉墓竹简颠覆历史的,除了医学,还有数学。汉墓中的《算数书》,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数学书。里面记载了两大章节,分别是计算篇和几何篇。
在计算篇中,《算数书》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整数四则运算问题,以及各种比例的问题,还有盈不足算法。最令人惊叹的是,《算数书》甚至还记录了包括正负数的运算,以及分数的性质。可见,在实用数学这一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进入了领先地位。
而几何部分,主要讨论的是体积问题和面积问题。毫无疑问,这种应用性极强的算数教学,是古代负责经济的官员的必修课。
除了《算数书》以外,学者们在张家山汉墓中还发现了一卷算筹。根据《算数书》里对于算筹的教学,这些算筹中,个位数用纵式,十位数用横式。从此可见,早在2000年前,我国人民使用的就是最为先进的十进制算术法。
《算数书》的出土,又一次雄辩地为我国古人的智慧"正名"了。毕竟在《算数书》出土之前,我国公认最早的算数书,应当是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算数书》比起《九章算数》,光是出土年代就要早上200年,而且在张家山竹简版本的《算数书》里,还能看见两个词,分别是"王已雠(音通仇)"和"杨已雠",即一个姓王的人和一个姓杨的人,在校对完此书后的"签名"。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版本的《算数书》,其实不是最早的版本,而是已经经过了抄录,并且经校对后才投入使用的。也就是说,《算数书》的实际出现时间要比汉初还要早。
而且,《九章算术》虽然成书于东汉,但是所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版本,已经只能上溯到宋朝时期了,再往前,就没有更早的文字载体了。
这几年来,西方不少学者鸡蛋里挑骨头,认为《九章算术》与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早期数学著作,有一些内容比较相似,并以此质疑《九章算术》成书的时间,进而开始怀疑、抹黑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而《算数书》的出土,有力地佐证了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狠狠地打了那些傲慢的"西方学者"的脸。这也就难怪一些西方学者,会对《算数书》如此无法接受,千方百计也要叫嚣这本书"是假的"了。
张家山汉墓的墓主人,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小吏。他去世的时候,身边没有多余的财宝,家人只能用他平时最爱的书籍陪葬。张家山汉墓竹简除了医学、算数以外,还包括了很多秦汉时期的法律法规,为中华法系的构建提供了大量的文献支持。
从这些竹简细密隽永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人们磅礴的智慧和力量,在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抹黑中,它们是最为闪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