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一度想抢占先机,提前部署军队要围剿中共。可国民党腐败的统治,再加上蒋挑起内战的举动,已经让他们众叛亲离。 解放军也不再是当初弱小的部队,在与国民党主力的不断交锋中,解放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使得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眼看着前线越来越被动,蒋介石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1947年,他就派遣陈诚等人到台湾主持工作,试图要将台湾打造成为国民党政权的大后方。 或许一开始,蒋介石并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跑到台湾苟延残喘。可随着国民党主力部队一个又一个被解放军消灭,全国各地解放区越来越多,蒋介石才不得不考虑撤退到台湾的事情。 1949年1月,带着父亲的指令,蒋经国来到了上海。这一次他专程找到了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利用手里蒋介石的亲令,在蒋经国的主持下,国民党中央银行开始了一场大搬家。 多年以来,蒋介石政府在全国各地搜刮的民脂民膏,赚来的大量财富,这些都被运往台湾。像其中就有近400万盎司的黄金,以及大量的白银与其他各类资产,保守估计都超过五亿美元。 除了这些,国民党政府还开始搜刮国内各种文物,重要资料全部都运往台湾。蒋经国在此前给父亲的信中写道:"非台湾不得以立足"。 诸多的因素,促使蒋介石开启了这场大搬家的工作。当然,蒋介石心里非常清楚,搬家到台湾,重点还是要看能带走多少部队。因为没有军队作为依仗,他把再多的财富都搬到台湾,也没有什么意义。 大陆的战场已经失败,蒋介石非常希望能保住自己的政权,要维护政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军队,才能与中共隔海对峙。只是,蒋介石的搬家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诸多限制。 首先是国民党内部的问题,支持蒋介石退到台湾的人并不是特别多,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的一系列失败,还使得桂系的力量越来越强。随着蒋介石嫡系的主力部队相继被解放军消灭,他在国民党内的资本就越来越少了,李宗仁等人趁机夺取了权力,不仅把蒋介石赶下台,还渴望全面接收蒋介石的一切资产。 当时李宗仁等新上台的军阀,仗着手里还掌握着大江以南,他们更想划江而治,尽全力与中共周旋至停战。 因此,他们自然不希望蒋介石跑得这么快,李宗仁等人全力阻止国民党的搬家计划,这些都影响了蒋介石的搬家行动。 其次,蒋介石所谓的搬家,完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正面战场的失败,使得他不得不赶紧动员撤离。他并没有办法把自己大部分的嫡系都带走,解放战争期间他将大量的嫡系部队投入到战场上,这些老底大部分都被解放军消灭。剩余的部队,也被牢牢拖在战场上,等到国民党准备撤离的时候,能动员的部队已经非常少了。 伴随着解放军南下渡江,相继解放南京等诸多要地,蒋介石迫不得已,只能尽全力加快撤离的脚步。最终,国民党狼狈跑到台湾,蒋介石只能在台湾勉强生存。 不过,他确实带走了不少的军队,这些军队成为他控制台湾局势的重要资本。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当时退到台湾的军力是什么情况呢? 最常见的说法就是60万,这也是很多人认可的说法。实际上,蒋介石跑到台湾的时候,手里的实际人数比这还要少。因为解放战争并不是在49年就彻底结束了,实际上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南方仍然有大量的地区都掌握在国民党的手里。因此从渡江开始,一直打到次年下半年,大陆的国民党势力才被基本清除。 正因如此,国民党军队是分批次,在一个漫长的时间段内相继撤往台湾的。 南北两地战场上,解放军基本将国民党的军队都消灭得差不多,哪怕是一直希望能保存实力的桂系军队,也在解放军南下之后被基本消灭殆尽。 不过国民党一向是不担心这个问题的,他们不能像解放军一样靠着人民的支持去动员军队,就只有像往常一样去拉队伍。国民党各部从长江以北不断退下来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走到哪就抓到哪。国军经过的地方,大部分都被洗劫一空,各部队减员严重,国民党就通过抓壮丁,强征百姓入伍补充兵员。 除此之外,国民党还在各地进行大规模的虚假宣传,通过不断鼓吹到台湾的美好,另一面又不断妖魔化延安。 靠着这类手段,国民党又把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胁迫到了队伍里,一起带到了台湾。因此,撤退到台湾的部队有许多都是南方诸多省份刚刚强征上来的新兵,蒋介石原本的老底,真正跑走的数量并不多。 淮海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主力丧尽,可依旧有不少的军队,除了部署军队守备长江外。蒋介石也考虑到以后的事情,于是将为数不多的老本撤走。 他将东北华北等地撤下来的部队,整合了一番,有20个军的番号。又在渡江战役前,将这些部队从华东等地撤走,像上海地区,就组织撤走了8个军,其中也有一些实力比较强的主力军队。 除了华东之外,国民党从广东,海南组织了大量的军队撤离。这两个区域,成了为数不多能大规模撤离的地方,撤走的军队都是蒋介石最后的老底。 在这之后,就是南部战场各地退下来的国军,零零散散地陆续撤往台湾。除了基本靠抓壮丁凑出来的杂牌部队之外,真正有实力的主要是从云南一路撤退到越南等地的部队。这些部队虽然被解放军追着一路跑,但在东南亚还是轻松打败了这些国家的军队,实力是相当不错的。 这些人里面有不少都几经辗转来到了台湾,像1953年的时候,就有从越南跑来的近3万人,其中像李弥原来第八军的主力,是这些人里面比较能打的。 当然,除了这些撤走的部队之外,蒋介石手里的部队还有另一个重要来源,那就是原本在台湾当地的军队。 台湾自近代以来,被日本人长期占据,日军在台湾经营多年,留下了一些资本。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使得台湾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基本没有中共党组织的地方,这也是蒋介石看中台湾的主要因素。 早在提前派人接收台湾的同时,蒋介石也早就在这里布置了一些军队。后来陈诚等人主政台湾的时候,自然又会发展一些部队,等到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时候,台湾本土的部队数量在20万左右。 按此计算,蒋介石在台湾站住脚后,等到各地的撤退工作都已经处理完毕,他手里的军队大致是在八十万到一百万之间。 统计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吃空饷这些都是国民党的老传统了,一个军的番号不见得能真的满编。不少看起来人数众多的军队,可能都是空架子。不过,这些撤离的部队,基本上是没有太大水分的。 因为在他们撤离前夕,解放军就在海南等地与这些部队交过手,后来,又在金门战役这些战斗中与国民党撤走的部队交过手。解放军的侦查是非常严谨的,根据解放军这边的报告,胡琏新组建的兵团,人数在八万人左右。海南等地像李天霞等人拉走的队伍,实际人数的水分并不是非常大。 这主要是蒋介石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他手下的将领们也都清楚,到了台湾就等于是从头开始。 在国民党的内部有一个传统,手下有军队的人才能立足,否则部队打光了,他们在国民党立足的资本就没有了。因此,往台湾跑的各级将领们,为了给自己日后到台湾立足做准备,都非常认真地去抓壮丁拉队伍。这就使得退到岛上的部队,水分要小了很多。 当然,伴随着这庞大的退岛大军而来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人口。这就使得蒋介石的搬家行动,成为中国历史上能与走关东等相提并论的大规模移民事件。 除了沿海各地被强令迁走的民众之外,国民党军队还带来了大量的随军家属,将这些人都算上的话,那么增加的人数就更多了。 虽然一开始蒋介石刚到台湾的时候,手里部队的数量相当有限,但这么多年的撤退行动,总计带来的部队数量还是有保障的。这些军队,数字看起来确实很吓人,可实际上,手里掌握了这支大军,蒋介石的心仍然一直是悬着的。 因为国民党的主力是被消灭了,退岛的大军主要是杂牌军和抓壮丁凑出来的,这所谓的大军,实际的质量是相当有限的。根据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几次交手,台湾所保留下来的部队里,只有像52军与18军这类的主力部队比较能打,战斗力还算不错,其余的部队情况就一言难尽了。 52军有着第六王牌的美称,它在解放战争期间损失较小,大部分主力得以完整地撤退到台湾,至于18军,对于熟悉近代史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冷门的部队了。 不过,胡琏手下的这支18军并非是当初那支部队,它是胡琏新组建起来的部队。一开始这支由新兵组成的部队并不被外界看好,可经历了金门等一系列的战役,这支部队反而成绩还算不错,也就成了主力之一。 可要想靠着这样的部队,抵挡住解放军百万雄师,肯定是不现实的。蒋介石心里非常清楚,他能抵御解放军的手段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依靠台湾的天险,另一个是依靠美国的援助。 在解放战争后期,美国对蒋介石的态度就有了改变,甚至还想换掉蒋介石。蒋退到台湾后,美国对于蒋介石的政权也没有特别大的兴趣,甚至一开始没考虑帮助蒋介石。当时,解放军正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斗,蒋介石的处境非常不妙。 为了换取美国的援助,蒋介石提供了大量岛内军队的资料。正因如此,台湾的实际军力才能被世人所知。 蒋介石将所拥有的部队中,四分之一的部队都布置在金门,马祖一线。台湾当局显示岛内军队的番号是12个军,除了最能打的52,18军等部队的编制较为完善。其他原本继承过来的番号,实际部队的组成都是以新兵为主。 部队与原先相比,战斗减员非常严重。总体形势对蒋介石是非常不利的,胡琏组建的新军在金门一带损失很大。关键时刻,蒋介石运气却比较不错。 由于新中国当时缺乏空军与海军,为了解放台湾就需要准备足够的船只,可沿海等地早就遭到国民党的洗劫。金门战役的时候,解放军原定计划征集的船只,与实际征集到的差距极大。 没有海军的力量,要想快速解放台湾难度就很大,岛上的国民党军靠着海峡的天险过了最难的一关。随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蒋介石的命运,美国因为朝鲜的局势,重新重视起蒋介石的政权,不仅派出舰队干涉台海局势,还同意了蒋介石的援助申请。 当时,国民党已经基本整合完了岛上的军力,情况远比想象还要糟糕。岛上所谓的数十万大军基本都是新兵,这反而不是最严峻的问题。更加现实的是,国民党军队眼下所拥有的力量弱得惊人。 因此蒋介石一次性就提出了总价值高达3000万美元的援助,这还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落实下来,想要把这些撤过来的部队重新整顿完毕,蒋介石所需要的援助还要更多。 解放战争中,除了蒋介石主力部队的损耗之外,国民党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备疯狂损耗。蒋介石又被人们戏称为凯申物流、运输大队长,这确实是符合他的所作所为。 战争期间他指挥下的国民党军队,以各种方式丢弃军资,这些都在协助解放军增加实力。等撤退台湾的时候,尽管蒋介石已经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但他此前已经把底子丢得差不多了。到了台湾清点一番后,才发现他自己到底多能败家。 比如重要的榴弹炮,1950年国民党在高雄举办的阅兵式,将岛内所有的榴弹炮都集中了起来,结果总数量只有105门。这种罕见的火炮,原本在美国的援助下,国民党一度掌握了四五百门。可退到台湾之后,才发现一路撤下来,部队已经将绝大多数的榴弹炮都给丢了。 而美国在这之前援助的105榴弹炮,原本共装备了24个营,如今只剩下6门炮,部队就带过来一个连。其他类型的火炮,国民党军队带过来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像M2迫击炮,几十万大军只剩下了不足一百门。 原本主要使用的75山炮,岛内满打满算还剩下70门。 因此,岛内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国民党军队,是基本没有火炮能使用的,甚至连迫击炮都是极为少见的东西。这就导致金门战役的时候,原本国民党军队在古宁头等地部署的火炮阵地,并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火炮数量少得可怜,已经很难在战场上发挥出什么作用。蒋介石原本还想要模仿英美,组建装甲军队,撤到台湾的时候,他没有忘记这个想法。 尽管他十分重视装甲部队的撤退,可撤到台湾的装甲部队还是非常少的,而且剩下的都非常穷酸。 岛内当时统计出来的各类战车700多辆,实际上美制的装甲车只有三百多辆,剩下的基本都是拿其他的充数装样子。坦克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国民党所接收的大量坦克,能带过来的数量很少,而且损耗都非常严重。甚至配置到一线部队的时候,许多坦克由于损耗严重没条件修理,只能装上其他的类型的火炮凑合使用。 虽说国民党军队一向被认为是战斗力弱,战斗意志差,但在人们的印象里,国民党军队数量极多,而且火力一直是有优势的。如今,这些岛内的军队不仅都是新兵部队,而且连原本能吹一下的火力都不行了。 当然,撤过来的部队不仅仅是陆军,或许对于蒋介石来说,此时海军与空军的重要性要比陆军更高一些了。只是在大陆的时候,蒋介石尽管得到了援助,但国民党也没有组建出什么强大的海军,空军。 只是因为解放军的海空力量基本为零,所以国民党在内战的时候海军与空军的损失是非常小的。然而撤退的过程中,一些爱国将领主动起义,比如第二舰队的起义就给蒋介石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原本就不是那么富裕的海军,变得更加穷酸了。 撤过来之后,国民党海军只剩下了65艘舰艇,其中还能作战的只有32艘,剩下的战斗力已经可以忽略不计。由于此前起义的事情,蒋介石对撤回来的海军不是非常信任,不仅没开始整顿,反而还忙着四处找内奸。 唯一情况好一些的,就只剩下国民党的空军了,陈诚在49年底统计的结果,空军算上无法起飞的各类战机,总计是三百多架。与其他两个兵种的配置比起来,空军已经算不错的了,只是能起飞的数量比较有限,合适的飞行员数量也同样不多。 毕竟空军是较为特殊的兵种,不是说抓壮丁就能拉过去直接用的,能成为飞行员的人非常少,岛内当时剩下的飞行员数量也是极为有限。虽说对比刚成立的新中国,国民党的空军依旧有着极大的优势,但优势也只是暂时的,随着新中国空军的组建,国民党的防空压力就越来越大了。 总得来看,蒋介石虽然为了撤退的计划,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陈诚等人在台湾确实搞得还算不错,帮蒋介石保住了退路。实际上,撤过来的蒋介石是极为虚弱的,他与国民党这个时期都是相当脆弱的,甚至连装样子的能力都没有了。 尽管陆续有撤过来的部队到岛上,充实了岛上的军力,可这些部队的实际战斗力,与装备情况都极其糟糕,能给蒋介石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而且,这些部队中,真正愿意拥护蒋介石统治的数量也没有那么多。 反而由于国民党腐败的统治,撤过来的军人们很快就遭到了歧视,在岛内的生活非常困苦。他们中有许多人就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反而还威胁了蒋介石的统治。这就使得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改组军队,在陈诚等人的努力下,台湾从1950年就开始着手整顿撤过来的这些军队。通过在岛内使用义务兵制,不断将本地人拉到部队里,让他们去替换那些从大陆撤过来的兵将。 因此,数十万撤过来的军队,实际上没有发挥出原本的作用。蒋介石政府为了处理他们的事情,反而还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这些大陆的新兵与老兵混合的军队,很快就被本地人组成的军队所替代。 大量的士兵退伍,只能在台湾这样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他们的生活是十分悲惨的,某种意义上,这些人是蒋介石野心的最大受害者。当美国重新开始援助蒋介石的时候,他才敢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些被自己带过来的部队。 如果朝鲜战争没有爆发,解放军绝对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台湾的问题,蒋介石拉起来的空架子,实际上不堪一击。或许对于这些撤过来的大部分国民党军队来说,没能等到台湾立即被解放,才是他们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 朝鲜战争改变的不仅仅是蒋介石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湾浅浅的海峡阻拦住了亲人间的思念,好在后来两岸关系改善,不少老兵终于能回到家乡,算是得到的一点点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