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寻瀑 孩子大了,我工作忙,一周见她一次,她真可谓是我心尖尖上的小人儿,某天看到她撒泼打滚,因为我不给她看小猪佩奇,小嘴一咧,就要哭出来。我心想,这可不得了,让我不高兴的不是她要看小猪佩奇动画片,而是我担心她以后我们一不满足她,她就通过哭闹迫使我们就范。 我看到她哭,内心是焦虑的,希望她停止哭闹。我关掉了动画片,陪她玩别的玩具了,她还在哭闹,但见我没有让她看小猪佩奇,哭了一会儿就不再哭了。 孩子从小我陪伴少,所以内心觉得亏欠她,怕她没有安全感,所以基本上有求必应,生怕她磕了碰了,生病吃药。 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犹太妈妈反溺爱》这本书,打开看了后,受益良多,明白了即使内心对她有亏欠,但是还是要尽到母亲的责任,不能一味呵护她,忽略了管教和立规矩。 教育孩子,是每个母亲不可推卸的责任,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带孩子到世界上来,给他血肉身躯,教他咿咿呀呀说话,教他识字学习。言传身教,比学校和老师影响力更大的,是母亲。 本书的作者张钰,是英国利兹大学国际传播学的硕士,现在是一所高校的老师。她在书中阐述了犹太人教育孩子的理念,也用了大量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示了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智慧,这些理念和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理念截然不同,也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经验借鉴。 犹太人虽然人口稀少,但是却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犹太人还占据了全球富人榜,在哈佛斯坦福等名校中,三分之一的大学教授是犹太人,在美国,犹太人从事了医生、律师、商人、教师等高收入职业,他们的平均家庭收入高出美国平均家庭收入40%。 犹太人有着强大的生存能力,而人们都认为,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的母亲的教育。这本书就是讲述犹太人的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01从小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提高财商 犹太人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教他们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到了孩子三岁,就给他们不同金额的零钱,让他们自己去收银条和超市前台去付款,他们懂得了不同的金额的钱可以换取什么东西,这有利于他们对金钱的认识,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想要什么,要靠自己的双手获得,通过储蓄和创造价值,钱可以生钱。 中国的父母在孩子对钱产生兴趣时,就会大声呵斥:"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管,挣钱的时我们大人操心就行了!" 犹太人还主张让孩子自己,干家务都可以获取,积攒够了足够的钱,就可以获得父母给的礼物,或者自己去买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不是说父母不能给孩子买,不能疼爱孩子。而是从小让孩子体验一点一滴积累,让他们享受自己努力获得一件东西的成就感。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一样东西,他才会懂得付出与努力。 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 有本书叫《穷爸爸与富爸爸》,里面提到:"钱是一种力量,但如果你了解到钱是如何运动的,你就获得了驾驭它的力量,就能开始积累财富了。" 书里还说,财商是由财务知识、投资、了解市场和法律这四种能力组成,这部分是成年后要学习的内容了,但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渗透钱生钱的道理。而不是一味排斥孩子谈钱,认为那不关他们的事。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挣的,也可以带他们到父母工作的场所,看看父母工作的一天,挣钱是多么不容易,他才会知道感恩。而我们中国父母,总是过度牺牲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最好的东西拿到孩子面前,结果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这些东西,不知道父母的艰辛。 我们总是怕孩子辛苦,也担心孩子做不好手边的事,所以什么都代劳,久而久之,孩子也变成了"巨婴"。02父母懒一点,孩子勤快一点 那天在外婆家玩,看到一个小男孩自己拿着碗,站在门口一勺一勺地往嘴里喂着饭,我惊讶地问小男孩的奶奶:"他多大了,可以自己吃饭啊?" "两岁多。"他奶奶说。 "才两岁,这么小就可以自己吃饭了?"我满脸的惊讶,想到女儿两岁了,吃饭还要人喂,一到吃饭,就是求着她吃,哄她饭菜有多么香,她边玩边吃,一顿饭吃下来,我们都累得不行,女儿也食欲不佳,吃饭好似变成了大人的任务。 我妈妈看到我这样,怪我太娇惯孩子,我一想也是,我自己小时候那个年代哪是这样带孩子的?年龄大了,不都是自己吃? 于是,我找来了勺子,让女儿自己一点一点把食物放进嘴巴里,她吃得很兴奋,虽然一顿饭吃了一二十分钟,但是她好像很享受,我也没那么累了,她能够自己吃饭,我感到很开心。 看到别人溺爱孩子,我们都会看不惯,但一旦轮到自己头上,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我们又是另外一样子了。 所以,得让旁人看看,旁人的眼睛比较客观。这一点,尤其要警醒,不是说不能爱孩子,过多的爱,反而阻碍孩子的发展,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考虑到孩子长远的未来。 经常看到年迈的奶奶接孙子孙女,又是帮孩子背着书包,又是拿着饭盒,孩子则是欢快地在前面跑,虽说爷爷奶奶是打心底里疼爱孙子孙女,可是这样的孙子孙女又怎么懂得照顾奶奶呢?这样的宠溺,反而惯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父母如果不主动帮孩子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会自己去做。快上学了,如果爸爸妈妈不叫他起床,迟到了,学校和老师会批评他,他下次就知道自己定好闹钟。 父母如果经常"使唤"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就会学会很多生活技能,吃饭、穿衣、洗衣做饭、收拾屋子、系鞋带、整理床铺等等。 特别是男孩子,会更懂得体谅父母亲,撑起属于自己的家庭和社会担子,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否则,结了婚,把另一半当成照顾他的保姆,只会享受,另一半也会苦不堪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摸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父母少代劳一点,孩子就会多做一点。03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不是家庭的主人 《犹太妈妈反溺爱》里提到:"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孩子并不比大人地位要高。大人要尽自己职责关心呵护孩子,但是孩子身为家庭成员的一员,要为这个家做出贡献。"做家务、做事情,都可以,重点是要为家庭变得更好出一份力。 这也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孩子对家庭有归属感,长大了在社会上也会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上有多种身份,也要为自己的单位和所属集体负责任。 一个负责任的人必定是是受人尊敬,活得很好的。没有责任感和集体观念,社会也将抛弃他。 育儿畅销书《可怕的两岁》一书里说:"父母要表现出自己的权威地位,要在他和大人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不要表现得好像她和大人没差别,只不过个头小点儿。" 我的职业是老师,所以最近在师生关系上,也觉得教师的权威很重要。 我每次站在教室外面走廊上等着上课时,我们班几个六年级的女孩子就会凑过来说:"咦,老师,你每次的衣服都好时尚!老师,你今天的喇叭裤真好看!" 他们看似跟你闲聊,其实是跟你拉近乎,取得你的信任,让你卸下防备,在课堂上他们便可以为所欲为,挑战你的底线,知道你即使发脾气也不过如此,一定不要让学生摸到你的底牌。" 教师的职业也是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成为好朋友、好哥们儿,一旦和学生称兄道弟,那教师的威信就少了很多,他们认为你和他们熟悉了,会拉不下脸惩罚他们,甚至在公开场合也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让你难堪。 长辈就是长辈,老师就是老师,要显示出自己的权威。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必须服从你的决安排。 每次孩子惹出了一些问题,有很多人会说,孩子嘛,你跟他计较什么,但是少年犯罪案里,那些少年也只是孩子,但是人性的善和恶都不可估量,孩子也有恶的一面。 如果发现苗头不遏制,恶也会滋长蔓延,危害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三岁之前,母亲都承担着育儿的重要角色,这一时期,母亲对孩子而言就是安全感,他们之间亲密无间。 当孩子超过三岁,孩子慢慢地减少了对母亲的依赖,母亲这时候也可以逐渐从繁琐的育儿琐事中解放出来,开始抽身专注自己的事业和热爱的事情,亲子关系逐渐让位,夫妻关系就要重新排到家庭关系的第一位。 孩子逐渐长大后,不要让孩子觉得他才是父母心中的第一位,爸爸妈妈相爱,这是最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另外,母亲也不要为孩子过度牺牲自己,这样并不会换来孩子的感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可能会变得骄纵任性,不懂感恩和体谅父母。 写在最后:《犹太妈妈反溺爱》一书为我们在教养孩子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关于育儿,他不仅提出了怎样去做,而且还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爱孩子,也要适度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们要教给他规矩,让他知礼仪,让他学会自己做事情,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千寻瀑:90后天秤座女生, 爱写书评影评,愿意和你分享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