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话多多 14亿中国人不忍翻阅的一本书,是她写的; 14亿中国人无法忘记的一段历史伤痕,她用英文记录在《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当中,这个女子,执笔为剑,慷慨激昂,令日本外交官落荒而逃; 她曾站在全世界面前,为南京30万遇难者同胞发声,这个曾令日本高官夜不能寐、寝食难安的女子,就是人权女斗士张纯如。 张纯如并不是南京人,但是南京这座城市,无论是对于她,还是对于任何一个华夏子孙来说,都是一座令人心情无比沉重的城市。 南京遇难者家属的遗孤,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双12不是节日,是纪念日。 1937年12月12日,日军铁蹄侵占南京,入城第二天,便开始了血洗南京城的恶行,这场持续了40多天的杀戮,令30万南京军民死于非命,而更多的亡魂,则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张纯如不是南京人,她是美籍二代华裔,但是,生长在异国他乡的她,虽然接受着西方的美式教育,她却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张氏一族,从上到下,皆是爱国人士。 祖父张乃藩,早年曾在国民政府任职,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民间口碑甚好。 外祖父张铁军,曾是国军的抗日将领,曾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后来辗转到台湾后曾在报社担任总编。 1949年,父亲张绍进和母亲张盈盈跟随父辈的足迹,举家南迁到台定居,后来赴美深造,凭借优异的成绩,双双成为哈佛大学的博士。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张纯如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业一向优秀的她,还曾跳级晋升。 若无意外,原本在大学学理科的张纯如,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在实验室忙碌的科研人员。 然而,每当听到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追忆那段南京城的人间炼狱史,张纯如的内心总是隐隐作痛。 身在异国的华夏游子,总会被当地人问到这样刁钻的问题:"若是中美开战,你会支持谁"? 对于张纯如来说,如何回答问题不重要,空喊口号也毫无意义,她想得更深远的是,如何将这份赤子情怀,力所能及地落到实处。 出于这个考虑,张纯如决定执笔为剑,为那些不能发声、无力发声之人摇旗呐喊。 出于用文字影响世界的使命感,张纯如义无反顾地转到了新闻系。 1989年,张纯如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时,拿到了新闻学士学位。 1990年,年仅22岁的张纯如在《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主要负责撰写新闻稿。 这份工作,极大地开阔了她观察世界的视野,也淬炼了她犀利精准的笔锋,为日后撰写长篇小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优秀的人,可以选择的机会有很多,无论是爱人还是职业,张纯如都遵从内心,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类型。 1991年,对于张纯如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首先,她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的写作硕士学位,之后,她和在硅谷担任工程师的男友、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喜结连理。 2002年,夫妻二人通过人工代孕的方式,生下儿子克里斯托弗。 1994年年底,张纯如在加州的一次世界历史展览会上,第一次看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看到那些惨绝人寰的画面时,她是无比愤怒的。 而令她感到更加悲哀的是,这样一段证据确凿的历史,为什么却依旧被人一再否认? 当张纯如翻阅了所有英文版历史类的书箱之后,她赫然发现,没有任何一本英文版书箱,为中国人的这段历史申张正义,反而有大量讲述希特勒暴行的书,广为流传。 当张纯如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身边很多美国朋友都表示不可思议,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年轻女孩,为什么要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类的书,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去争分夺秒的赚钱,反而是一件早已被遗忘半个世纪的历史事件,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彼时,年仅26岁的张纯如,却用坚定的语气回应所有质疑:"写这本书,能不能赚钱,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世界的所有人,了解1937年的南京,究竟发生了什么"。 1995年7月的南京,艳阳似火,烈日炎炎之下,张纯如从大洋彼岸飞回故国寻找历史真相。 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王卫星回忆,张纯如给他的印象,只有两个字,就是震撼。 一个年仅27岁的女孩子,就算并不适应当地的天气环境,却依旧不肯浪费一点时间用来休息,她说:"哪怕休息一天,都很有可能错过和幸存者攀谈的机会,因为他们的年龄都很大了,采访他们的机会并不多"。 争分夺秒的张纯如,白天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暴行的发生地,晚上要翻阅大量国内相关资料,她每天的工作时间至少有10个小时以上。 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张纯如面对那些令人发指的史实资料,她经常会被气得浑身发抖,经常失眠做噩梦,头发大把地脱落。 南京大屠杀如同一部展示酷刑的百科全书,而张纯如要将这些酷刑用文字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可想而知,她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 通过借鉴《拉贝日记》以及《魏特林日记》,以及收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全部汇总之后,张纯如终于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面目全部揭露在她的著作当中。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由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发行。 这部英文版的小说,仅用了一个月,就打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后被翻译成15国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这部书在全球范围畅销的同时,全世界但凡良知未泯者,都对日军的暴行感到不齿和愤怒。 面对四面八方的舆论压力,日本驻美外交官终于坐不住了。 1998年,驻美大使日本外交官齐藤邦彦对外发布声明,指责张纯如在书中有大量错误的描写。 话音刚一落地,张纯如还没来得及回应,中国驻美大使馆及美国华侨立即表示抗议,并催促日方撤换齐藤邦彦大使一职。 事后,张纯如在做客美国一档综艺节目时,就这个问题连线了这位大使,而这位大使竟然当众玩起了文字游戏, 含糊其辞的说道:"日本政府曾多次为日军成员犯下的罪行致歉"。 张纯如立即表示,日本政府从未就南京大屠杀向中方做过正式的道歉,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日本学校的教科书里,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歪曲和掩盖,逐渐淡化。 张纯如表示,只有敢于直面历史的错误,认真道歉的人,才有机会获得原谅,而歪曲历史,淡化历史伤痕,是对受害国家的二次伤害,更加令人无法容忍。 因为这本书,张纯如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在此之后,她经常会受到来自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威胁,他们甚至对她实行了暗杀,幸运的是,张纯如都在家人的保护下侥幸逃脱。 2004年11月9日,年仅36岁的张纯如,在一条偏僻的公路上,在自己的白色轿车中,开枪自尽。 在离世之前,张纯如给家人留下了这样一段遗言,她希望家人记住她之前快乐的样子,她说:"我曾经那么认真地生活过,曾经为了心中的目标、写作,以及这个世界,真诚的奉献过我全部的热情,完成这些事情,我觉得足够了"。 关于她自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她因为焦虑,有人说她是被谋杀的,也有人说,她写的另一部书《华人在美国》刺激了某个组织敏感的神经...... 2007年,在张纯如撰写《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10周年之际,加拿大一家纪录片公司根据张纯如的这部著作,以她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据导演安妮・彼克所说,张纯如的这本书,让我感到:"历史是没有国界的,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屠杀罪行,是反人道的行为,是不容篡改的历史伤痕"。 2017年,张纯如的祖籍淮安市,当地为了纪念张纯如,特别在古淮河北岸,建造了一座占地3.6万平方米的纪念馆,用来悼念这位曾为南京遇难者同胞发声的女斗士。 有位南京的网友这样评价张纯如:"但凡看过那些黑白照片的读者们,都会从心底生出不寒而栗的恐惧,就算是一个男人,都会感到毛骨悚然;而张纯如,不过是一个女子,我真的无法想象,她是怎么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件事的,这样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一个敢于向黑暗的庞大势力发起挑战的女子,值得全国人民的尊重和铭记"。 南京的雨花台,如今依旧鲜艳,那是鲜血洗出的颜色,30万冤魂,在另一个世界,或许因为有了张纯如的陪伴,不会感到悲凉与冷漠。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