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在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激动兴奋之下一个上头把王导一起拉了上去,要他和自己坐在御座上,王导说:"要让您的光辉普及到臣身上,那么臣还能如何仰望太阳呢?" 如此一说,元帝这才冷静下来,通过拍马屁的方式拒绝,王导给足了司马睿面子。 01为啥司马睿这么器重王导呢?实在是因为他能在东晋站稳脚跟,王导出了大力 不了解东晋历史的也一定知道"衣冠南渡",就是说北方的士人大量流渡到南方——这曾经被他们视为蛮夷之地的所在处。而南人的吴越人则骂北人是伧(cang)夫,意思就是粗鲁的人。 司马睿刚来南方,没有人把他放在眼里,但王导不同,王导在北方就已经很有名望了。所以王导带司马睿出去巡街。 前有士兵鸣锣开道,身着清一色的鲜亮盔甲,后有富丽堂皇的大轿,上面端坐着威风凛凛的琅琊王司马睿,周围是他的心腹王导和一众北方名士。 就算不认得司马睿,难道不认得王导吗?连王导都对那人恭敬有礼,可见来头之大。再说这种架势真不得了,声势浩大,一下把所有人都糊住了,连忙开始跪拜。 王导又请来顾荣、纪瞻这两位江南名人,继续为司马睿造势,最后终于让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也难怪司马睿说王导就是自己的管仲了。 02除了对司马睿吹捧外,王导对江南名人也是极力地"巴结" 王导身任扬州刺史后,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宴会上既有南人也有北人,既有汉人也有胡人。 宴会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在这宴会之上,王导注意到一个人,此人乃是临海人士,名叫任颙,刚刚南下不久,此地无熟识之人,不免有凄惶之感,和他同样处境的还有几个胡人,几人相对无言。王导过去先是同任颙寒暄,听闻他是临海来的,便说:"尊驾光临敝地,便使敝地蓬荜生辉,只是临海却要失了光彩了。"听得任颙受宠若惊,心情转悲为喜。 王导还对几名胡人模仿胡俗弹指道:"兰阇,兰阇。"意思是喜悦欢庆,还有另一层意思:你们自在我不便过去打扰,几名胡人也高兴起来,三言两语便让众人消解不快情绪,不愧是他。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显示了他的应酬交际能力,那么对陆玩他可说是巴结忍让到了极点。 一开始王导想跟他结为亲家,以巩固自己在江南的地位,陆玩又怎会不知呢,心里看不上,嘴上却说:"小土丘长不出高大的松柏,香料和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陆玩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绝不做扰乱伦理的事。"表面自谦,其实就是看不起,差点让王导下不来台。 还有一次,王导好心请他吃乳酪,结果陆玩吃完肚子不舒服,拉了一夜(从现代的观点看是乳糖不耐受),他派人给王导送了封信:"我是吴人,吃下乳酪,差一点做了伧鬼!" 瞧瞧这小嘴,跟抹了开塞露似的,王导能咋办,还不是只能选择原谅他,下回还得找他玩。 但最无法让人容忍的是,陆玩这个人老是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当着王导的面答应,事后回去听人一分析,自己再一琢磨,还是照老规矩办。 王导就问他怎么回事,老是这样,他说:"见了你我舌头发粗,不知道说什么好,事后想想,还是我的办法妥当,因此依旧照我的方法行事。" 这种人老难对付了,表面上是是是,好好好,回去以后该咋办咋办。 03北方望族不理解王导的苦心,还嘲笑讥讽 为了跟江南人处好关系,王导学习吴语,有一回见客人的时候,正逢七月流火之时,酷暑难当,王导便把放棋盘的石案贴在肚子上,脱口而出:"渹(qing)得来。"类似于冷的嘞!有的北方人就在背后讥讽他:"王导没多大本事,只是会说几句吴语。" 不过没有关系,王导的用心和肚量不是这些人所能理解的。放下不是失去了自尊。 而是获得了尊敬。 04平定叛乱,中兴晋朝 王导的"甜言蜜语"、"巴结"以及忍耐,终于换来了相当一部分士人的心,换来了危急关头周札和周莚的大义灭亲。 事情要从周玘说起,本来顾荣死后,应该是由周玘继任,但是他跟朝廷关系不好,因岔岔不忿而选择反叛,不料反叛事泄露,他忧惧而死,临死前要他儿子周勰替他报仇,结果周勰还没有报仇就跟着被告发。 正担心之时,周札的儿子周续也谋反,王导便出动,请周续的堂弟周莛大义灭亲,杀了周续,这场叛乱于是很快被平定,连江南最反骨的周家都归顺了,其他大族没有理由再反对,从此人心渐渐归晋,琅琊王在江南的统治也一天比一天巩固起来。 写到最后,想到圣经里的一句话: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 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王导没有自恃自己北方名士的身份,用心和他人结交,哪怕被北方望族认为是辱没了他们的身份,哪怕不被南方望族接受,被嘲笑为伧鬼,也不改其心。他愿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任别人踩在他的身上,这就是他的肚量和底气,也是一个真正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