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军24、25坦克军被德军击退的时候,苏军第6和近卫第1集团军也从顿河意大利军队缺口北部边缘,经米列罗沃向顿涅茨方向的推进。 这一行动也给德军造成了同样的危险,但这一威胁却被"皮科"集团军级支队麾下虚弱的部队成功消除。 对弗雷特·皮科将军手上可用于封闭近192公里缺口的部队来说,"集团军级支队"是个相当大的称谓。 在米列罗沃,其下辖的第3山地师的一部坚决而又成功地抵御着占据优势的苏军坦克部队,一些德军战地训练团和仓促拼揍起来的营,与冯·兰肯残缺不全的装甲战斗群一起,抗击着苏军数个坦克师的进攻。 这时,德军第304步兵师从法国调至苏联前线,这个师一直在平安无事的"大西洋壁垒"执行海岸守卫任务,他们在东线投入战斗仅仅12个小时,师里的几个团便几近崩溃。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弗雷特·皮科与该师经验丰富的师长西勒少将,成功地使这些步兵和炮兵经历了初次面对苏军强大的坦克部队时所产生的惊骇,并在短短几周内,将他们打造成久经沙场的战士。 幸运的是,弗雷特·皮科手上还有两个经验丰富,久经战火考验的装甲师,就是来自图林根的第7装甲师和来自下萨克森的第19装甲师,他们顽强的反击减轻了步兵防御作战的压力,另外,还保护了德军受威胁前线的北翼。 就这样,尽管"皮科"集团军级支队这个实力大打折扣的军级部队,却成为顿河与顿涅茨河之间一道成功的"防波堤",他们采用弹性防御,阻止了兵力比他们多20倍的苏军意图达成的战略突破。 德军在顿河与顿涅茨河之间防御作战的成功,为仍在高加索地区抵御着苏军铁钳北部颌口的德国军队撑住了敞开的大门。 但此刻,曼施泰因敏锐地感觉到,在其防线南翼,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作战区域内,顿河与马内奇河之间,由于缺乏可用的兵力以阻止这种危险,德军的失败正等待着那里。 在12月的最后几天里,每天清晨,霍特大将都会搭乘自己的装甲指挥车,赶至麾下各个实力严重受损的师,并去师部拜望他们的师长。 霍特(右)与德军士兵交谈 他麾下的许多团已缩减为虚弱的营级单位,而营的实力则下降至连级力量,第4装甲集团军可投入战斗的坦克只剩下50至70辆,正常情况下,这还不够装备一个营。 夜幕降临时,这位集团军司令官便会筋疲力尽地返回自己的指挥部,他的参谋长范格尔上校正带着作战态势图、曼施泰因发来的电报,以及电话交谈记录等着他。 这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斗,第4装甲集团军已在代价高昂的防御中,耗尽了自身的实力。 他们在夜间商讨的只有一个主题:第6装甲师被抽离后,第4装甲集团军如何能以剩下的小股力量守住自己的防线? 希特勒拒绝让第16摩托化步兵师回到第4装甲集团军的建制内,所以,该师目前仍守在埃利斯塔的阵地中。 而A集团军群答应从高加索地区调出的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掷弹兵师,此刻仍在运输途中。 第4装甲集团军参谋长范格尔上校每天都向集团军群询问自己该如何是好,而每天他都从曼施泰因的作训处长布塞上校那里得到同样的答复: 我们一直在要求希特勒尽快将第1装甲集团军调出,置于我们的指挥下,但却毫无作用,陆军总司令部无法决定任何事。 没有办法,他们只能一步接一步,从一道防线到另一道防线,霍特带着他的部队慢慢向西南方退去。 从梅什科瓦河到阿克赛河,再从阿克赛河到萨尔河,再到库别尔列河,他们通过不间断突然发起的猛烈反击,不停地骚扰着在身后紧追不舍的苏军,这位大将得以用其虚弱的第57装甲军抵御着苏军三个集团军的优势兵力。 他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下一步作战职责:他必须阻止苏军从东面和东南面向罗斯托夫推进,就像霍利特和弗雷特·皮科已消除了来自北面的威胁那样,必须为仍在高加索地区的德国军队的后方提供掩护。 终于,12月底,希特勒批准高加索地区的德军后撤,但此时第1装甲集团军的后卫部队仍在捷列克河,距离罗斯托夫尚有640公里。 作战态势图上,东线德军的南部战线看上去相当可怕,到处都是红色箭头,标明了苏军的推进,代表德军防御阵地的细细蓝线已被淹没在这片红色海洋中。 霍利特与霍特的部队间已不存在任何安全联系,因为在1月中旬,第4装甲集团军已被迫赶往东南方的马内奇河,在顿河与萨尔河之间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新缺口,足有40公里宽。 叶廖缅科方面军麾下的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进入这一缺口后,正在高歌猛进。 他们不停地向前,小心掩护着自己的左右侧翼,但两个集团军的主力却势不可挡地向着罗斯托夫挺进。 在态势图上,其最前端已到达罗斯托夫东北方的顿河,这是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指挥的近卫坦克第3军,这支精锐部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赢得了他们的近卫军称号。 还是在新切尔卡斯克,"顿河"集团军群的司令部内,参谋们只要看一眼作战态势图,一股寒意便会油然而起,全世界的目光仍聚焦在斯大林格勒。 但实际上,在罗斯托夫,在巴泰斯克的桥梁,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这里正在形成不利的状况,三倍于斯大林格勒,这场与时间,与苏军的赛跑能获胜吗?冯·克莱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能及时赶至罗斯托夫,并从这扇狭窄的大门中全身而退吗? 1943年1月7日,一个冰冷的星期四,传令官安努斯上尉冲入曼施泰因的房间:"元帅先生,苏军坦克已渡过顿河,离这里只有19.2公里,他们正朝我们而来,显然想把我们干掉。我们的哥萨克护卫队已被打垮,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 曼施泰因平静地看着他的传令官,此刻,陆军元帅曼施泰因展示出自己不仅仅是个天才的战略家,还是个遇事镇定自若的人。 "我们能搞到各种东西,安努斯,"他面带微笑对这位上尉说道。"把你能找到的东西拼凑起来。隔壁有个坦克维修厂,可以肯定,那里多少有些可用的坦克。你把能用的坦克集合起来,出去干掉俄国人。把司令部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进行防御。我们就待在这里。我派你去应付这个小麻烦。" 半小时后,安努斯上尉带着一支七拼八凑的坦克队伍,从新切尔卡斯克赶往顿河,拦住苏军正向前推进的侦察队,将对方的坦克先头部队赶过河去,当天,天寒地冻。 这是苏军的一个坦克团,还有一名雄心勃勃的团长,可能想在此刻决定这场战争,但他们还是被击退了。 夺取罗斯托夫就将决定这场战争,这意味着一个毋庸置疑的包围圈,德军的三至四个集团军,近一百万兵力将被囊入网中。 1943年1月1日起,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南方面军,辖近卫第2、第51和第28集团军,负责顿河下游和罗斯托夫等地的战事,而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主要兵力,第62、第64和第57集团军转隶顿河方面军,继续完成斯大林格勒战役。 实际上,叶廖缅科对这一安排感到不满,认为在最后时刻,赢得斯大林格勒胜利的荣誉全留给了顿河方面军。 在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部,马利诺夫斯基将军沉着脸,聆听着苏军坦克部队向新切尔卡斯克的突击未获成功的汇报。 "即便是最优秀的部队也无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参谋长面带歉意地说道。 作为近卫第2集团军经验丰富的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知道,即便像他麾下近卫坦克第3军这样的精锐之师,现在也已疲惫不堪。 该军已处在一条极度脆弱的补给线的最末端,他们的战斗力已耗尽,而当初,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曾凭借该军引人注目的战斗力,遏制了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解围行动。 马利诺夫斯基知道这一切,南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也知道,就连权力人物,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也明白其中的困难,但是,在莫斯科,苏军统帅部拒绝接受。 赫鲁晓夫和叶廖缅科不得不继续执行统帅部的命令,现在,这些命令就放在马利诺夫斯基的地图桌上: "近卫第2集团军应于1月7日夜晚前到达顿涅茨河。近卫坦克第3军应渡河至顿河西岸,并牢牢控制住渡口。步兵第98师应将突破口扩大。近卫机械化第2军应该……近卫机械化第5军应该……" 马利诺夫斯基很生气,可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巴泰斯克必须夺取——罗斯托夫必须拿下!" 这就是赫鲁晓夫和叶廖缅科每天发来的命令,不但有书面命令、电话命令,还有口头命令和紧急指令。 集团军只得将命令下达给各军,各军又将命令传达给各个团,各个团再下达至各营。 直到1 月2 0日,这支叶廖缅科缓慢的前进大军中的先头部队,才在马内奇斯卡亚渡过马内奇河,并向西面的巴泰斯克推进。 叶戈罗夫上校率领着先遣支队共有8辆T-34,3辆T-70,9辆装甲运兵车,5辆装甲侦察车和200名搭乘着车辆的步兵,向宏大的目标冲去,他们想以突袭夺取这一目标。 而近卫坦克第3军的主力等待着他们突袭成功的信号,以便挥师而上,所有的一切都已精心策划。 再往南,第51集团军麾下的近卫机械化第3军,以一支强大的坦克战斗群向巴泰斯克挺进,这扇大门将被呯地一声关上。 通往罗斯托夫的铁路线已被切断,"列宁"集体农庄也已到达。 在马内奇斯卡亚的桥头堡,马利诺夫斯基准备跟随两个军而上,东线德军南翼所受的威胁相当大,3个集团军处在被切断的危险中。 此刻,缺口的宽度只剩下19英里,近90万德军士兵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的噩运间仅隔着30公里。 30公里,这根本就不算什么距离,这是个非常罕见的时刻,历史显著而又惊人地集中于几平方公里中,等待着这种或那种方式的推动。 "我们如何才能消灭马内奇斯卡亚这个危险的桥头堡?"冯·曼施泰因元帅问他的作训处长,特奥多尔·布塞上校。 "霍特凭其自身力量无法做到这一点,"布塞回答道。 "没错,显然他无法做到。可我们还有什么部队呢?" 曼施泰因走近地图,地图上清楚地表明了过去一周所发生的情况接着,曼施泰因元帅最终获得希特勒的批准,将"霍利特"和"弗雷特-皮科"集团军级支队撤至顿涅茨河。 这样一来,就使他有可能抽调出部队,支援霍特并守卫罗斯托夫。 "我们可以从霍利特那里调出巴尔克的第11装甲师,让该师穿过罗斯托夫,赶至顿河南岸,把他们交给霍特,从而对马利诺夫斯基的桥头堡发起反击,"曼施泰因自言自语地说道。 "可仅凭第11装甲师自身的力量,对付不了马内奇斯卡亚苏军强大的坦克军,"布塞提出反对意见。 曼施泰因点点头:"但霍特还有个完整的第16摩托化步兵师,该师已设法离开埃利斯塔,什未林伯爵成功地率领全师从苏军第28集团军中穿过。以该师所辖的第116装甲营,再加上第503虎式重装营的一个连,对马内奇斯卡亚发起打击的力量就够了。" 曼施泰因提到什未林伯爵的第16装甲掷弹兵师仍被大家称作"第16摩托化步兵师",因为他们是在这个番号下打出的名声,直至1943年6月才更名为第16装甲掷弹兵师,尽管该师在42年5月便辖有第116装甲营。 第4坦克集团军的虎式坦克 第16摩托化步兵师还有一个称谓——"灵缇师",这个称谓来自他们在卡尔梅克草原上收留的一条猎犬,而该师的战术徽标也据此而来。 他们曾完成过东线战事中最不同寻常、最富冒险性、完全是神奇般的任务,成为德国军队在卡尔梅克草原最东端的前哨,并确保了埃利斯塔的周边区域,直至里海和伏尔加河的南部河口。 该师第165摩托车营辖下的远距离侦察队,进入到里海的视线范围内,炸毁了从巴库而来的油罐车,甚至还打了个电话,欺骗阿斯特拉罕的苏联火车站站长。 几个月来,该师抗击着苏军第28集团军,掩护着第1与第4装甲集团军之间近320公里的缺口,从而使这2个集团军免遭来自卡尔梅克草原的包围。 他们独自在茫茫的草原上,完全陷入自生自灭的境况,而这些来自莱茵兰、威斯特法伦和图林根的士兵们出色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 整体形势对他们发出召唤之际,什未林伯爵不顾希特勒的命令,在关键时刻撤出他的部队,并沿马内奇河构建起一道新的斜向防线。 最终,1943年1月中旬,第16摩托化步兵师挫败了苏军在马内奇河与顿河之间一场极其危险的行动。 此刻,基希纳将军的第57装甲军也已投入到马内奇河的激战中,在这里,霍特的装甲集团军拼尽全力,试图守住马内奇河防线。 如果要保持罗斯托夫和巴泰斯克附近顿河渡口的畅通,守住马内奇河防线便至关重要。 到1月12日止,基希纳一直以第23装甲师、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掷弹兵师、第17装甲师和第503虎式重装营控制着普罗列塔尔斯卡亚东面的马内奇河桥头堡。 随后,第16摩托化步兵师遭到苏军快速部队的突然袭击,苏军第28集团军强大的坦克和步兵部队向普罗列塔尔斯卡亚推进,试图在那里强渡马内奇河。 德军第16摩托化步兵师的侦察兵 与此同时,苏军第51集团军的一个机械化军对普罗列塔尔斯卡亚与萨利斯克之间发起攻击,近卫第2集团军麾下的一个军也从北面向斯波尔诺耶冲去。 他们将从那里扑向季霍列茨克,从而与高加索方面军的部队取得会合,苏军这一构思大胆的行动,目的是撕裂德国的A集团军群,阻止第1装甲集团军逃至罗斯托夫,与此同时,切断并包围第17集团军。 对于德军来说,这是个极其危险的动作,适逢德军处在最糟糕的时刻:第1装甲集团军后撤中的车队,被堵在巴泰斯克。 大批医护列车和货运车队停滞在镇外几条由南至北的道路,尽管路况糟糕不已,但也被堵得水泄不通,如果苏军突然杀入这些停顿不前的车队中,必将造成一场彻底的混乱。 腓特烈大帝曾说过:"一名将领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运气。"伯爵格哈德·什未林少将的勇气自不必说,他也拥有运气。 两天前,苏军从北面扑向马内奇河,特伯上尉的第116装甲营在反击过程中俘虏了一名苏军总参军官。 这名军官的公文包中带有地图和命令,刚好是他们对斯波尔诺耶发起行动的计划和指令。 什未林伯爵丝毫没有犹豫,他调集起手上所有的部队,向斯波尔诺耶追去,苏军已渡过大坝和大坝受损部位搭建起的一座临时桥梁,此刻正向西疾进,朝第1装甲集团军的后撤道路扑去。他们的目标是巴泰斯克。 但是,苏军第28集团军司令员格拉西缅科将军百密一疏,他的计划中没有把什未林计算在内。 1月15日早上,气候清新而又寒冷,格哈德·特伯上尉的各个装甲连,搭载着来自明斯特第60摩步团的步兵,从东北方向苏军据点冲去。 他们毫不理会左右两侧发生的任何情况,只管向前猛冲,用坦克炮猛烈射击,强行杀开一条血路,夺取了位于苏军后方的制高点,然后转过身,以3个突击队对敌人盘踞的村庄发起进攻。 掩护村庄的苏军一辆T-34和四门76.2毫米反坦克炮被击毁,两辆T-34赶来助阵,一辆被当场击毁,另一辆转身逃离。 位于装甲战斗群左侧的是德军屈内中尉第3连的一个排,排长是汉斯·邦策尔中士,这个图林根人在处理桥梁和强化山丘防卫方面很有经验。 1943年1月15日,这个排的坦克一直冲到斯波尔诺耶的马内奇河水坝,邦策尔指挥着他的三号坦克向桥梁猛冲过去,坦克上的50毫米主炮轰击着苏军掩护桥梁的反坦克炮。 邦策尔中士回想起1942年7月的那天,他与排里的四辆坦克试图夺取马内奇河大坝,那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当时就是在这里,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但那次,大坝在他眼前被炸毁了。 这次,他也很幸运,一切进展顺利,在南坡上,一年前被缴获的苏军反坦克炮仍摆放在阵地中,尽管已有些生锈。 汉斯·邦策尔刚夺得斯波尔诺耶的桥梁,克拉皮希中尉便带领第60摩步团第3营冒着暴风雪,沿马内奇河南岸小心翼翼地驱车逼近了萨莫多罗夫卡。 陷入泥泞中的德军摩托化步兵 在这里,苏军以其机械化步兵第2旅的部队,同样对桥头堡构建起强有力的保护,这是苏军用于攻向巴泰斯克的另一个危险基地。 克拉皮希发起进攻,激战中,克拉皮希中尉的营坚守萨莫多罗夫卡,阻挡住苏军近卫第2集团军攻入罗斯托夫的瓶颈地带,德军赢得了时间,对马内奇斯卡亚的苏军桥头堡发起攻击,并将其消灭。 他冲向村子的西边,苏军第2旅参谋长被俘,对他的审讯和从他身上发现的文件充分显示,苏军部署在马内奇斯卡亚的部队对那片狭窄地带所形成的严重威胁。 因为罗特米斯特罗夫已下达严格的命令,将于1月23日对巴泰斯克展开总攻,他那个获得加强的坦克军将在6点30分对镇子发起突击。坦克第55团和新调来的机动雪橇营拟作为一支先遣部队,以突袭的方式拿下位于巴泰斯克的大桥,这一行动由集团军坦克部队指挥员亲自负责指挥。 克拉皮希中尉做出了唯一正确的决定:控制萨莫多罗夫卡,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它,必须牢牢地守住村子,从而对苏军位于马内奇斯卡亚的主桥头堡继续构成威胁。 苏军已在巴泰斯克接近地展开行动,而克拉皮希的营成了卡在他们喉中的一根利刺。 德国人控制的萨莫多罗夫卡,像根长矛那样,危险地指向罗特米斯特罗夫位于马内奇斯卡亚的桥头堡,罗特米斯特罗夫不可能冒着风险从萨莫多罗夫卡村冲过,以帮助他的先遣部队关上巴泰斯克的大门。 他必须先对付克拉皮希,但克拉皮希寸步不让,他牵制着罗特米斯特罗夫的部队,阻止他们进入"瓶颈"。 德军一个掷弹兵营打乱了斯大林的计划,这一决定性行动使克拉皮希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勋章的橡叶饰。 正是因为他果断的行动,曼施泰因才得以投入第11装甲师和第16摩托化步兵师,于1月22日还算及时地对位于马内奇斯卡亚地区及桥头堡的苏军,展开了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