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阅栀 编辑|阅栀 2006年11月24日晚,一声沉闷的巨响,打破了武汉某小区安静的夜晚。 紧接着,就听到女人的哭喊,以及苍老声音的哀嚎。楼下围观的人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因为跳楼的这个人,还是武汉的一位名人。 跳楼的人叫江诗信,已经是71岁的高龄了。 退休之后,江诗信老人一心扑在资助山区儿童的事上,在社会上有"希望老人" 的美名。还曾立下"资助100名儿童重返校园" 的誓言。 心怀社会,71岁仍有梦想,那江诗信为什么会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通过老人妻子的哭诉,人们渐渐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辞别人间的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何止唏嘘二字! 在女儿家坠楼的老人 在悲剧发生之前,江诗信老人的状态就一直不太对 ,不仅不再全身心扑在助学之事上,甚至开始对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感兴趣。 有一次老人陪着老伴回娘家,路上听到邻村有人上吊、服药自尽的事。 从前听到这种事,他向来只会表达惋惜,但这次,反而开始关注服的什么药、多长时间走的、吊在哪里等奇怪的地方。 他对待事情的变化,全被老板李玉珍看在眼里。 "难道还因为那件事情,老江心里的疙瘩还没有解开?" 李玉珍心里藏着疑惑,从此开始了对老伴更为严密地"看管"。 果然,11月21日,也就是老人出事的前三天,李玉珍发现了在家准备上吊的江诗信,并将他救下。江诗信的第一次自尽,失败了。 那年的老江已经71岁的高龄,除了那件事之外,他在武汉的口碑相当不错。 完全可以等到寿终正寝,身后留下美名。可他却在这个关头丧失了生的希望。 为了帮老江重新燃起生命之火,李玉珍决定带他去女儿家看看,让孩子成为他的牵绊 。 一路上,老江有说有笑,看到熟悉的景色,还和妻子回忆两人曾在这里做过什么,还说起以前经历的喜乐悲欢。 到女儿家的时候,他在饭桌上也一改前几日的萎靡,似乎开阔了心胸,还点评女儿做的哪个菜好吃,哪个应该多放一点辣子。 看到开怀畅饮并乐于分享的老江,母女俩会心一笑,守得云开见月明,江诗信终于"活过来了" 。 饭后,女儿在厨房收拾碗筷,李玉珍靠在沙发上看电视,老江则一人去了阳台,眉头紧皱,似乎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又找上了他。 片刻之后,阳台忽然传出异响,像是有什么东西打翻了一样。女儿闻讯从厨房出来查看,李玉珍心觉不妙,直接开始大喊"老江,老江"。然而,再也不会有回应了,有的只是楼下的议论和围观。 李玉珍伤心欲绝,一下坐倒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 "我早知道他心情不好,我应该一直陪着他的"、"都怪那个男人,要不是发生那件事,老江根本不可能走到这一步"…… 李玉珍口中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间接导致悲剧发生的"那个男人"又到底是谁?被两个女孩影响的一生 坠楼的老人名叫江诗信,出生于1935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江诗信的童年生活相当悲惨,甚至一度被送到孤儿院生活。 经历了战争、饥饿等大事件之后,江诗信赶上了好政策,并有了渔场的正式工作,苦尽甘来。 1985年,江诗信从单位离休,功成身退。半生辛劳,江诗信的职业生涯就此宣告落幕,可以拿着退休金,回家养花喂鱼,过一段清闲的日子。 但闲不住的江诗信很快走向了他的新起点。 放下"铁饭碗"后,他有了新的爱好——摄影,并自费到复旦大学进行了专业学习。 当儿女的自然是不同意,毕竟他年龄也不小了,新知识对他而言既学得吃力,还将为此付出太多心力,唯恐他身体吃不消。 但他最终还是打破了家人的阻碍,并认真做好了自己的学习规划,自此,正式走上了他的摄影之路。 好巧不巧,也恰恰因为摄影,才为他日后命运的改变埋下伏笔。 课业结束之后,江诗信决定利用镜头为家乡做些什么,几经推敲之后,他以"家乡美" 为主题,在红安等革命老区拍摄,纪录家乡的变化。几年间,他始终奔走在山川与河流之间,向外界宣传家乡的美景。 1992年春天,他到达陈泉沟村。刚一驻足,他就被这里的流水山川吸引,当下架起镜头,准备继续自己的专题拍摄。正调焦时,一个小女孩的身影闯入镜头中。 赤脚烂衫、蓬头垢面,和美丽的景色毫不相称。她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赶着几只正在吃野草的猪。 她的前面,是一群刚放学的学生,正嘻嘻哈哈地讨论着学校的趣事。女孩渴望的眼神与身上的穿着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江诗信的心。 他找到女孩询问才知道,女孩名叫罗娇娇,爸爸前几年病故,妈妈也改嫁了,现在家里只有她和哥哥相依为命。每天吃饭都是问题,从来不敢想上学的事 。话还没说完,女孩就哭了起来。 女孩泪流不止,江诗信听得也伤心,当下把兜里的80元钱掏出来,让兄妹两个改善生活,走进教室学习。 辞别女孩之后,江诗信继续带着相机往前走,这一次,他来到了红安县的熊家河村。顾名思义,这个村子有一条极其美丽的河流,环绕着大半个村庄。 到达目的地之后,江诗信就架好设备,准备拍摄。这时,江诗信遇见了改变他人生的第二个女孩——张晓丽。 江诗信见到女孩时,她正坐在屋门口煎药,手中还捧着一本早已翻烂的书。因为看书太入神,手指不小心伸进药罐里,烫了一个大水泡。了解情况后江诗信才知道,这个女孩的生活竟如此艰难。 父亲去世,母亲因病卧床,幼小的她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故事,刺痛了江诗信的心,并在自己的路费中拿出100元给了小女孩。 在此之前,江诗信看世界是美好的。 做事自由,言论自由,大人有工作,小孩能上学,退休后还能追求梦想。但遇见罗娇娇和张晓丽之后,他突然发现,大山里还有那么多命苦的孩子。不仅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连上学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没有。 他想起自己坎坷的童年,不由得感同身受。回家之后,他向妻子女儿宣布了自己的重大决定——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以100人为基础目标。 而这个提议刚说出口,就遭到了全家人的极力反对!救助之路 虽然反对,但没有人能改变他的决定,这个老人,脾气一向是执拗倔强的。最终,他还是踏上了捐助失学儿童这条路。 他打破了别人眼中的偏见和嘲笑,用持之以恒来反击"三分钟热度"的嘲讽,这条路,他一走就是14年,直到发生那件事。 14年间,江诗信穿着草鞋奔走于湖北、河南、陕西等三个省份,他亲自去过的贫困村庄就有600多个。 有些山区交通不便,他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攀登翻越,他是助学路上最虔诚的信徒。 仅仅是他穿坏的草鞋,就有100多双。 他不仅生活中省吃俭用,还把自己的退休金全部拿出来,用于帮助贫困儿童重返校园。 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就算他散尽家财,也不过是一些微薄的退休金,又能帮助多少失学儿童呢。 几经思索之后,他办了"捐助失学儿童"的摄影展,将他见到的真实环境,孩子们的处境,用镜头展现给山外的人。 照片上破洞的鞋子,补丁摞补丁的外衣,孩子们粗糙黝黑的肌肤,与外面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照片背后的真相,也一次次直击人们的心灵。 很明显,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这场摄影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助学的队伍中去,这件事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4年间,被老江的爱心感召而来的善款超过200万元,社会各界超百个单位、近900余人加入到这场"重返课堂"的爱心接力中,江诗信也因此被称为"希望老人" 。 虽然人多了,但江诗信从来没有懒惰,在资助乡村这条路上,他始终在前线奔走。 14年间,只要遇到穷苦的孩子,他都会资助,有时候身上连路费都不剩,不管多远的路,都是靠自己行走。 而他的干粮,就是馒头和水。60多岁的老人牙口不好,他就将馒头放在胸口,捂热了再吃。 就连女儿为他操办的70大寿,他也将全部的礼物和礼金捐助给失学儿童。但他的一腔热血,在71岁那年,全部冷了下来。 老人含悲谢幕 14年间,江诗信老人经手的钱款数百万元,每一笔都有记录,从无一处出错。 因为对他而言,每一分钱都代表着未来和希望,但谁也没有想到,竟然还有人从这些善款身上"下黑手"。 2006年的一天,一位爱心人士来到了江诗信老人的家中,并自报家门是被爱心人士介绍来献爱心、当志愿者的。 老人见到有新的爱心人士加入,自然喜不自胜,开始向来人详细介绍捐助流程。 但来人似乎对怎么捐款不感兴趣,反而一直询问如何保证钱款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 为了让志愿者更了解钱款的去向,江诗信详细为来人介绍了流程,并指着身边的一个黑色小包说: 捐款我全部都放在这里,然后一一登记入账,捐助的时候还要再次登记记录。 话刚说完,来人就说想看看孩子们的照片,然后决定定向捐助哪个小朋友。 江诗信一听即将成功,连忙招呼客人坐下,自己去里屋拿相机和相册。 他还在为下一个即将拥有机会的孩子悄悄欢喜,却不料来人根本没安好心。 当他出来时,哪里还有什么志愿者,就连捐款包里的7000元善款也消失不见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用想都能猜出个大概。 善款丢失,老人心急如焚,一气之下病倒了! 虽然后续将此事报警处理,但那时监控系统还不完善,警察也找不到这个装成志愿者的男人。也因此,江诗信老人将此事全部的责任,都怪罪到自己身上。 年迈的身体加上强大的心理压力,老人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他想不通那个人为什么要骗他,想不通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又失去一次机会。 他更多时候觉得,孩子们会怪他,捐款人会埋怨他,会认为是他"私吞"了这笔钱。 7000元虽然不多,但对于他而言,这7000元代表的是希望,是名节,是清白和风骨。 强大的压力,加上多年来见证的苦难,他的精神和生命都走到了一个难以度过的关卡。 2006年11月24日晚,老人和妻子回忆了过往,和女儿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从10楼一跃而下,含羞带怒地与这个世界做了最后的诀别。 不知道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骗钱那个人是否有过悔恨!千人送行,美德永流传 在江诗信去世两天之后,家人们为他准备了追悼会。 本来只是家人和同事的简短告别,没想到来人从江老资助过的学生,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到被将老感动的路人,一波接一波,至少有上千人为老人送行 。 其中他资助过的300多名学生到场,痛哭出声,这些孩子,都是因为有江老的鼓励,才走出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有些人跪地痛哭,舍不得江爷爷。 "老江这太苦、太累了,这是他的解脱。" 江诗信的老板在追悼会现场说了这句话。 江诗信虽然走了,但精神不散,爱心团队不散。 此后,这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活动仍旧继续运行,不少被资助过的孩子,有能力后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回报自己出生的山村,告慰老江的在天之灵 。 结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对于老江来说,这句话再适合不过了。花甲之年仍在翻山越岭,捂不热的馒头、补不好的草鞋、留不住的积蓄,对于老江来说,不过是鸿毛,是浮云。 而他要的清白、正直、气节,以及对孩子们和志愿者的责任心,才是他生命中重于泰山的存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