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店"这个响当当的名字被冠之以北京市百货大楼名副其实,当时,北京人流行一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 ▲1955年百货大楼开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百货大楼外景 ▲1959年北京市百货大楼 1955年开业当天,客流量达到了惊人的16.4万人次,以至于闭店后,光是顾客挤丢的鞋就捡了两大筐。 ▲百货大楼开业入场券 ▲百货大楼内拥挤的柜台 下图中的鞋帽部,有一千多种鞋子供顾客挑选,品类丰富,样式时髦。 ▲1963年 在百货大楼的鞋帽部 此外,为了使顾客购物更为方便和舒适,商场内还设有顾客休息室、卫生间、试衣室,每个楼层都安装有通风设备,这些现在看来都是最基础的设施,可在当时那都是很少见的。 1977 年夏天,冰心的《颂"一团火"精神》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主人公正是北京百货大楼卖糖果的售货员张秉贵。 为了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他钻研改进售货技巧,练就了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活。 慕名而来的顾客总是把他的糖果柜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顾客们甚至以能从他手里买到糖果为荣。 如今,张秉贵师傅的铜像,就矗立在北京市百货大楼的正门前,他是百货大楼的"代言人",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可以说,从服装、布匹、针线、纽扣到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所有物品都可以在百货大楼买到,在物质不丰裕的时代,北京市百货大楼,成为北京几代市民共同的时代记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百年历程》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商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