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为何专挑50岁老宫女带上船?原来她们有特殊的作用
古代的女人,如果地位不同,那么所享受的待遇也会有所不同。
在那个以男人为主的社会里,人们对女人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缝补炊煮上,大多数民间百姓成家后,女人都在家相夫教子。
但其实在不同的朝代,女人的角色都会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是柔弱女子。
甚至说到航海远行,也有朝代分派了女人一同前行。
但众所周知,要远行出征,那可都是男人的事,一路颠沛流离,怎么会带上女人一同前去呢?
而真实的历史中,还真有这让人难以理解的事。那就是当时闻名于世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在下西洋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进行了非常多的外交活动。
除此之外,他还带着50多岁的老妇人们一同航海,这让当时不明其所以然的人,很是费解。
那究竟为什么郑和要带着老妇人一同航海呢?让我们一探究竟。航海的老妇人们
郑和下西洋,是从公元前1405年开始的,那时政治稳定,燕王见形势大好,就派遣了郑和下西洋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与周边其他国家保持友好的邦国关系。
于是,郑和领命出征大西洋,同时,他还带上了一群当时已有50多岁的老妇人们。
这些年过半百,早应该乐享余年的老妇人们,究竟是谁?为什么会被带上去大西洋的船?
其实,这些老妇人们都不是普通人,她们都是建文帝时期的宫女。在建文帝还在位的时候,这些宫女基本上都是他的侍女,对皇家之事也经历较多。
而郑和要带上建文帝的侍女们一同下西洋,也是受命于君主。燕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郑和在航海大西洋的过程中,寻找不见了踪迹的侄子——建文帝。
老妇人们都是当时的宫女,自然都是认得建文帝的。燕王想要她们一同上船,就是想在航海的过程中,万一见到了建文帝本人,可以第一时间汇报上来,不会错失任何一个机会。
因此,航海的老妇人们,其实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指南针"。
在航海的过程中,若有幸能见到建文帝,能够第一时间辨认出来并上报郑和。"特殊工种"之老妇人
除了指认建文帝,这些从宫中出来的宫女,不仅心灵手巧,还善于交际,她们在路上辅助生活后勤,是郑和在大西洋航行这段时间里得力的助手。
因此,这群老妇人就这样在大西洋上跟着漂流,成为了船上的特殊工种。
船上的大多数都是男人,他们粗枝大叶,在家里习惯了妻子的衣食照顾。来到航海的船上,自然也是需要有人照料生活起居。而老妇人们,就是充当着这样的角色。
在船上的日子里,老妇人们主要负责缝补衣裳,手洗衣物等等。
这些虽然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在长达几十年的航海里,如果没有人照料这些后勤,"粗枝大叶的男人们"估计也生活艰难。
除此之外,老妇人们在航海中还有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宣扬我们的本土文化,与外邦友国建立友好的交流,为郑和当时的外交事业,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因为老妇人们本就熟悉缝补和手作,在航海过程中,当行驶到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时,老妇人们便会负责教授当地的女子如何缝补,这样可以帮助当地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通过缝补等技术的传授,让友国的人们感受到,当时的中国技术先进,外交友好,这样的交流方式是最直接而快速的,也是郑和此次下西洋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老妇人们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她们不仅负责好了船上人员的后勤保障,还充当交流大使,为外交宣传工作贡献了一份微博的力量。老妇人VS年轻女子
在说到老妇人这个特殊工种,所做出的贡献后,有人便提出了疑问,同样的事,年轻女子也能做,况且年轻的还样貌姣好,为什么不能带她们一同去航海呢?
其实当时的郑和,对选谁上船并没有很大的决定力,毕竟一切下西洋的目的和宗旨,都是由燕王说了算,老妇人们也是带着自身的任务在航行的,并不是去旅游度假。
而最终决定选老妇人们,而不是选年轻女子,自然是有缘由可循的。
首先,老妇人们是建文帝的宫女,因此可以认出建文帝,这是航行寻人的最合适人选。
其次,虽然年轻女子面容姣好,更适合外交形象,但这并不是在宫内接待外宾,而是在海上航行。年轻女子毕竟没有吃苦的经验,对于艰难的海上环境未能适应。
若长久在海上颠簸,容易出现不适,最终丧命于此,就更别说还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
而除了适应能力外,老妇人们缝补的技术也比年轻女子更为成熟。
当航行中,需要教授技术作为外交条件时,老妇人们毕竟在宫中的时间长,也教过其他人缝补,因此能应付自如。
而年轻女子却未必能有这样的实力,能够传授经验。
不选年轻女子,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隐晦的原因。船上都是年轻力壮的男人,如果成天都与一群年轻貌美的女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会让人分心。
而老妇人就不一样了,年过半百,早已没有了风韵,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无论怎么看,能吃苦的老妇人,都比只有外貌优势的年轻女子更适合跟着郑和一起航海。结语
每一件事其实都有两面性。
我们在认为郑和应当带年轻女子下西洋外交的时候,其实就忽略了事情的两面性,理所当然地觉得年轻女子更好,而忽略了老妇人的作用。
古代的女人们虽然地位不高,但真正做起事情的时候,也是毫不含糊的。所以后来,很多的古代名人,都是女子,甚至还有了女皇帝的朝代。
而外交这件事,每个朝代都会经历,当外交还未上升到政治层面的时候,就相对更加简单。
郑和当时只是抱着友好的态度,航行于大西洋,路过国家时上门拜访,传授先进的技术,因此让友国真正看到中国的好,为我国古代的外交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年过半百,依然有可作为的地方,这大概就是这群老妇人们,最大的人生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