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最冷不过三九,最热不过三伏。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也就是说真正的"酷夏"从今天起正式开始。 入伏的第一天,被古人称为"伏王"或"伏头"。他们认为这一天相当重要,不但要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和拜祭祖先,还认为要在三件事上慎重一些。 1·伏天的意义 关于伏天的说法大致是从秦代开始的,《史记·秦纪》中有" 秦德公二年初伏 "的句子。 唐代学者张守节也在他的著作中称: 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也是从秦代之后,关于伏天的记载慢慢多了起来。 在古代,"伏祭"是民间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 伏日,赐从官肉,大官丞日宴不来,朔独拔剑割肉...... 人们在这天祭祀社稷之神,以祈求丰收。在祭祀结束之后,他们还会就地畅饮,尽兴而归。 他们认为"伏"的意思是: 藏阴气于炽热之中 ,这多少有点警示的作用。 2·三伏的推算 三伏的推算,要配合天干、地支。夏至后第三个"庚字头"的日子为入伏第一天。 今天就是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庚午日。 古代人把伏天分为三个部分,即 初伏、中伏和末伏 。认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前这10天叫初伏,从第四个庚日起是中伏。 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有20天,俗称"闰中伏";如果是在立秋之后,那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叫末伏。 末伏之后就是"出伏",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凉爽。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 今天是公历7月16日入伏: 头伏10天 (7.16-7.25) ,中伏20天 (7.26-8.14) ,末伏10天 (8.15-8.24) ,三伏共40天。 公历8月24号是末伏的最后一天,然后就"出伏"转入秋天。 三伏除了高温炎热外,还会伴随多雨和潮湿。入伏后容易下大雨和暴雨而形成"伏汛",农谚里" 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的说法,讲的就是伏汛的危害。 3·伏天不做三件事 第一件:勿晚归。 据东汉时期的《汉宫旧仪》中载: 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 , 不行他事 ;《汉书·东方朔传》中也说: 伏日宜早归。 亚庇海滩•落日•剪影•环境人像 伏日天热,或许还会遇到"伏雨",不如早早回家休息。 第二件:不嫁娶。 今年入伏为未月午日,也是"往亡"。清代《堪舆经》中说: 其日忌拜官上任,远行归家,出军征讨,嫁娶寻医。 第三件:不同房。 唐五代时期的农书《四时纂要》中讲: 三伏日,不可嫁娶,伤夫妇,不吉。 入伏之日夫妻宜各自歇息,称"服药百颗,不如独卧"。 三哥说: 今年未月午日入伏,未月戌日起青龙,午日为天牢,是闭日,也是往亡。此日需记:不晚归、宜早眠;不嫁娶,勿同房。 以静养气,避酷暑,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