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北京传来一则噩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于北京。 全国上下一时陷入悲痛之中。 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里举行,会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群人或是低头默哀,或是掩面啜泣,以自己的方式送别周总理最后一程。 远在上海的宋庆龄也赶到北京,她身着黑色外套,手上拄着拐杖,由人搀扶着走进会堂,脸色苍白,眼里流露出悲伤和惋惜之情。 追悼会进行到中途时,只听"咚"的一声,宋庆龄拄着拐杖的手突然朝地面用力一敲,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场。 这不禁让人好奇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追悼会还未结束宋庆龄为何中途离场呢?初识于黄埔 宋庆龄和周恩来的结识还要从黄埔军校说起。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和共产党合作建立的学校,主要目的是打造一支武装革命的军队。 1924年9月初,周恩来学成归国就职于黄埔军校,因工作需要结识了孙中山以及他的妻子宋庆龄。 当时周恩来致力于军校政治工作,为了鼓舞军校内学生士气,激发他们的革命斗志,他诚挚邀请宋庆龄到学校演讲,宋庆龄立马答应了下来。 演讲台上的宋庆龄举止优雅,落落大方。 温润有力的嗓音,加上条理清晰的演讲内容,无不让学生为之动容。 其鲜明的革命观点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让周恩来深受启发。 他在不远处认真听讲,不时地点头示意,也在思索着革命前进的道路。 在宋庆龄身上周恩来见识到女性革命者的力量和能力,这一次的演讲也让他对于孙中山夫妇心中的革命理想有了认识,因为这也是他的信念理想。 而宋庆龄早已在丈夫嘴里听闻过这位年轻的军校主任是如何的出色和能干,今日一见对周恩来更是留下了好印象。 两人的友谊就此结下,虽在不同党派,但此时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期间,双方是一条线上的战友,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尽全力支持对方。 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周恩来等人也发起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宋庆龄此时挺身出来,站在国民党的对立面,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宣言》一文痛斥蒋介石的行为,她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谴责蒋介石的人。 1931年,全国上下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下,中华民族陷于一片恐慌之中。 周恩来等共产党主力人物工作进展十分困难,但仍竭力保护革命力量,捍卫革命事业。 已经远到莫斯科的宋庆龄不忍看到这样,毅然决定回国,协助周恩来等人,她冒着生命危险将中共中央机密文件藏好,帮助大批爱国人士躲避国民党的搜寻。 宋庆龄这些举动源于信任,她相信自己所求——独立、民主、自由的国家,与共产党的革命目的一样,这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嘱托:和平、奋斗、救中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的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和革命目标,让孙氏夫妇与周恩来走到一起,理想未变友谊就能一直长存。 所以哪怕后来宋庆龄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行动上处处受到限制,她依旧不屈服于他们的威胁,继续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坚定不移地支持共产党。 她不仅是周恩来的朋友,也是是共产党外最亲密的朋友。友谊永长存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不断,人人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宋庆龄和周恩来不能经常见面,但总会以书信来往互相报平安。 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前夕才得以见面,为了促进这次合作,共产党派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前往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其中途径上海时周恩来等人拜访了宋庆龄。 两人相见时,宋庆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早早在家门口等候,待看到周恩来等人,连忙迎上去说道:"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一路上辛苦了。" 周恩来见到友人也开心地问候:"我们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见到您,您近来身体可好吗?毛泽东及其他同志都问候您。" 宋庆龄表示一切都好,家长里短的寒暄过后,大家从久别重逢的喜悦里脱离出来,开始分析当前的形势。 周恩来向宋庆龄说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必要性以及迫切性,宋庆龄十分支持,认为应早日统一战线,全民族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宋庆龄一直坚定立场,支持共产党,在党危机时刻,及时传递情报。 新中国成立时,党中央十分信任宋庆龄,国家有什么大事,一般会通过周恩来去征询宋庆龄的意见。 宋庆龄知无不言,为此出谋划策,甚至担任了外交职务。 两人因此接触更加频繁,周恩来也愈加珍惜宋庆龄这位朋友。 在宋庆龄受邀来到北平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周恩来亲自安排宋美龄的起居饮食,知道自己这位好友宴请外国客人时会选用西餐,于是便去找全北平最好的餐具,房内摆的一盆菊花也是周总理修剪过的,象征着他们真挚的友情。 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把孙中山作为"破"的对象之一,宋庆龄也遭受牵连,他们不仅毁坏孙中山铜像,到宋庆龄住宅大肆喧闹,甚至去到宋氏墓地凿开宋庆龄父母的墓。 周恩来得知后立马打电话给上海市革委会,要求立马修缮宋庆龄父母的墓地,重新刻画墓碑。 为了避免宋庆龄再次遭到红卫兵的骚扰,周恩来列出一份应予保护的爱国民主人士名单,并把宋庆龄的名字列于首位。 接着他公开向红卫兵谈话,申明孙中山先生的功绩毛主席是认可的,坚决不赞成任何人去诋毁孙中山,又讲述了宋庆龄如何在危难之际帮助共产党。 最后他强调:"宋庆龄和国产党的合作是始终如一的,我们应当尊重她。" 当时周恩来工作繁忙,一面要与四人帮斗争,一面要整顿历史遗留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抽时间保护自己,宋庆龄对此十分感激,庆幸自己在艰难时刻还有朋友可依靠,他们之间的友谊更加坚固了。 所谓朋友,不在于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周恩来与宋庆龄的交往亦是如此,每当陷入困境之时,另一个人总会施以援手。再见是告别 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兜兜转转两人认识已有三十年有余,虽不常见但心里总是惦念着旧友,希望对方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然而70年代初周总理不幸身患重病,病情越来越严重,身在上海的宋庆龄十分担心,她将自己家攒下的鸽子蛋送给总理补身体,住宅里佣人打捞来的一条大鱼自己也舍不得吃,立马命人送到总理那。 她多么希望总理身体能好起来,希望下一次见面是总理还能与她侃侃而谈。 未曾想到再见是在医院里,总理安然地躺在病床上,宋庆龄被人搀扶着上前,强忍着泪水,最后一次端详着友人,这一次是真正的离别了。 回到家中的宋庆龄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却被人告知有些人见宋庆龄身后的两位女子,竟在背后窃窃私语:"自己来告别就行了,为什么还带着两个人呢?" 宋庆龄还未缓过神,只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带两个人搀扶着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跟随自己的隋氏姐妹也是总理从小看着长大的,晚辈去看长辈有什么错呢,并未多做计较。 1月15日,宋庆龄准时参加总理的追悼会,本是抱着缅怀友人的沉痛心情送总理最后一程,但是总有一些人随意揣测人心,恶意曲解宋庆龄此次前来的目的。 宋庆龄心中有些生气,但念着今天来是为了周总理,不该被闲言碎语所分心,将纯粹的悼念会变成一场不欢而散的争论会。 但是有人见宋庆龄毫无回应之意,更加得寸进尺,说宋庆龄是总理帮。 听到这句话她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怒气,本想怒斥这些人,但到底念着不打扰总理的安宁,只叫人扶着她,不等追悼会结束,怒气冲冲地离开了会场。 之后,有人来询问宋庆龄,宋庆龄忍无可忍,激动地说道:"真是岂有此理!说我是‘总理帮’?我不干了!我辞职!这么大年纪,我也该休息了吧?我回上海养老!" 事后,宋庆龄写信给廖梦醒:"我写信是要秘密地告诉你,我有可能回家去改变一下环境。可怕的打击以及我的皮炎和关节炎越来越严重,吃安眠药也没用。我的眼睛似乎总是睁着"。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宋庆龄在老友去世后,又受到猜忌,她感到十分无奈和力不从心,这一场追悼会是对故人的告别,也似乎是在和自己半生的革命事业告别。奔赴同理想 曾经,宋庆龄说道:"北京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 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她两次前往北京忍着痛苦送别爱人,周恩来逝世她也来到北京却无端受到非议。 北平,注定是她心中磨灭不了的伤心事集合地,于是宋庆龄决定离开北京。 不同于以往京沪之间的来往,这次回去,宋庆龄似乎想要和北京完全切断联系,她分别发函给有关部门,交代后续工作事宜。 回到上海的宋庆龄在家中不再过问政事,只是整天整理自己的物品和资料,为自己的身后事做打算。 直到1977年5月25日,宋庆龄接受中央的建议,再次回到北京,重新回到岗位。 虽然革命早已结束,但建设新中国的任务还是很重要的,民族还未真正复兴,国家还未强大,带着前人未遂的理想,她继续扛起了肩上的职责。 民族崛起是多少人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多少人前仆后继,倾尽一生只为奔赴同一个理想。 看到如今强大的中国,宋庆龄和周总理也能相视一笑,他们的所作所为,终究把理想变成了现实。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自己的北京寓所逝世,14天之前在邓颖超和彭真探望时她表示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会议表决一致同意。 在生命的尽头,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纵观宋庆龄的一生,年少时对自由民主向往,而后来有幸遇到他的丈夫孙中山,她的好友周恩来,还有更多的如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共产党人,所遇之人皆为同一个理想努力。 他们都是革命先驱者,在黑暗中探索出一条独立民主自由的道路。 当然她本人也是一位独立勇敢的女性革命者,用周恩来妻子邓颖超的评价可以高度概括宋庆龄的一生: 你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久经考验的先驱,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 参考文献 [1]顾育豹.宋庆龄亲笔抄写周恩来的"细节"[J].福建党史月刊,2009(09):39-40. [2]丰英.宋庆龄与周恩来的特殊情谊[J].党史博采(纪实),2008(06):10-14. [3]曾昭铎.周恩来与宋庆龄的战友情谊[J].福建党史月刊,1998(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