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9月9日是一代伟人毛主席忌辰46周年,谨以此文献给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 西方有谚语云:"罗马城并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中国也有谚语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积弱积贫。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并非天生就是一个造反者或者革命家。他们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前,青年毛泽东是怎样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的呢? 爱读书的石三伢子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长沙以南的一个小山村,湘潭县韶山冲。 那个地方,多年前笔者特意去瞻仰过。出长沙走宁韶高速,不到80公里,驾车一个小时就到。但放在130年前,那里确实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穷乡僻壤的小山沟。 我们现在都知道毛泽东是家中长子,有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其实,在毛泽东之前,毛家夭折了两个儿子,毛泽东实际上排名老三。 父母担心毛泽东也养不活,就认了村里一块大石头当"干娘",这也是毛泽东乳名"石三伢子"的来源。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开国元帅的乳名也跟石头有关,他就是彭德怀,乳名"石穿"。抗美援朝初期,毛泽东与彭德怀戏言: "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给了杜鲁门,一块扔给了麦克阿瑟!" 毛泽东9岁开始读书,最初读的是传统私塾所读的《三字经》、《幼学琼林》和"四书五经"之类。到了十四五岁时,他辍学在家,白天在田里干农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就在这时,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重新燃起了他本已厌倦了的对读书的渴望。 《盛世危言》由维新派人士郑观应写于19世纪90年代,它实际成刊于毛泽东出生的第二年。书中主张设议院,办商务,讲农学,兴学校。还说到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 "《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1910年秋,未满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送给自己的父亲,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走出韶山冲的毛泽东,作为毛家的开拓者,双手劈开荆棘,踏出了一条新路。这是一条给穷人走的路。 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所新式学堂,实行"新法教育",讲授当时作为新学内容的历史、地理、英语和自然科学,大大开阔了毛泽东的眼界。 初入学堂的毛泽东写了一首小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体现出青年毛泽东的傲气。在吃穿用度的粗俗攀比之外,毛泽东有着寻常学生没有的高远志向和伟大抱负。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是苦闷而压抑的。 这个来自韶山的、长得瘦长的年轻人,年龄要比同学大一截,带着一口与同学们不同的乡音,平时总穿着一身破旧的衫裤。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同学们都不太喜欢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 幸好,毛泽东交到了一个好朋友——湘乡人萧三。萧三出身富裕,他曾借给毛泽东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毛泽东第一次听说了拿破仑、彼得大帝、惠灵顿、卢梭、林肯等西方豪杰的名字和故事。他还喜欢读《西游记》、《水浒传》。 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读到了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 何以解忧,唯以读书!青年毛泽东像海绵一样,孜孜不倦地吸收着知识的水分。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当时中国年轻人的偶像,毛泽东第一次听说了他们的名字,开始搜集到他们两本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书。毛泽东后来回忆道: "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 17岁的毛泽东,是赞同清代帝国体制的。"我认为皇帝像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他说道,"他们不过需要康有为帮助他们变法罢了。" 人往往都是这样,得到的知识越多,就越不满足,就越想到更大的地方去开眼界。 到长沙折腾了两年 1911年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转折点。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了长沙,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年的春天,毛泽东请东山小学的一位教员介绍他进长沙的的湘乡驻省中学堂。 他带着这封宝贵的推荐信和萧三一同步行至湘潭,然后乘小火轮到长沙。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当时极其兴奋,一面又担心不让我入学,我几乎不敢希望真能进这所有名的学堂。" 出乎青年毛泽东的意料,他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考进了这所中学堂。 后来他说,这是一个很繁华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少的学堂,抚台衙门也在那里。一堵灰砖砌的、宏伟的高墙沿江矗立。墙内有防御土墙,它高达12米,连绵25里之长,土墙顶部可以并排行驶三辆四轮马车,二墙环抱的城市像是一座中世纪的堡垒。实际上,它也就是一座中世纪堡垒。 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怀疑他是否能在这个城市待下去。结果,他在这个学校里度过了1911年的下半年。 辛亥革命的前夜,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只待一个触发点。 一天,毛泽东买了两份《民立报》。这是一份由宋教仁、于右任主编的报纸。 通过这两份报纸,他第一次知道了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72个激进分子被杀害;第一次知道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名字。知道了他们的政治诉求和革命纲领。 毛泽东深受鼓舞,连夜写出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提出请孙中山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 他后来承认,这是一次"跃跃欲试"的"天真想法"。但是至少可以表明,他在长沙才呆了几个月,就已经放弃帝制,开始拥护共和了。 这一点,他对辫子的态度戏剧性地证实了。毛泽东与一个同学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表示与满清政府的决裂。甚至当其他同学犹豫不决时,他不惜采取强硬手段,用"突袭"的方法剪掉了十几条辫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湖南紧邻湖北,消息传到长沙,全城沸腾。一个革命党人得到校长的许可,到学校做了一次颇具煽动性的演讲。他是当时湖北军政府的都督黎元洪的下属,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身革命,建立共和。 毛泽东听完演讲,心情激动,决定投笔从戎,奔赴抗清第一线。 10月底,毛泽东参加湖南新军,被编在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成了一名新兵。 当时的军饷每月7元,出去每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饷银,都几乎全部用来买书报,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吸收和对时局的关注。 在军营里,由于毛泽东学问高,与上级和大多数士兵关系不错,经常帮他们写信,还给他们分析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大家都很敬佩他的"大学问"。 这段行伍经历,为毛泽东创建红军后推行官兵平等、培养士兵识文断字、提高文化素养打下了基础。 1912年2月,清帝溥仪宣布退位,孙中山和袁世凯议和。 毛泽东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革命已经结束,于是他决定脱离军队,继续回到学校念书——他一共当了半年兵。 刚脱离军队的毛泽东,还未满19岁,他想继续读书,但是对于去哪所学校还没有明确的目标。 接下来,他开始注意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当时毛泽东还没有判断学校好坏的标准和能力,也不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所以,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校、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省立第一中学等。最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省立一中学习。 省立一中牌子大,规矩更大。恰好毛泽东的国文教员借了他一套书,《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都通读了一遍。 毛泽东愈发觉得省立一中学不到东西,还不如独自看书学习收获更大。于是,他在省立一中学习6个月后,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胆决定:退学自修。 青年毛泽东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退学后,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学习计划,并且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 自学的地点选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它由二层小洋楼改建而成,位于定王台,离毛泽东借住的南阳街新安巷有三里路。 每天毛泽东都会起个大早,步行去图书馆,然后开始一天的阅读和学习。只在中午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就着冷水填饱肚子。 在这里,毛泽东开始了广泛的阅读。 他阅读了许多西方近代思想家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等;学习了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和古希腊的故事。 当时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墙壁上,挂着一张世界大地图。这是青年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对他的震撼非常大。他经常在读书困倦之余,久久的站在这张世界地图前,阅读它,研究它。 毛泽东第一次才发现世界竟然这么大,中国只占世界的一部分,湖南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了。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毛主席后来回忆道。自修确实很爽,但是很快没有了经济来源:他父亲把这种退学自学的行为看作是不务正业,开始拒绝供给费用。 当时的毛泽东没有其它的经济收入,他不得不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 于是,毛泽东回了一趟韶山。 起初,他想报考北京大学,在家里跟父亲商量筹措学费。但是,投考北京大学的学费以及4年的生活费对当时的毛家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不切实际。 经过仔细思考后,毛泽东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于是,他决定报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这个学校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廉,毕业后可以当教员。他父亲欣然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这里反映出年轻的毛泽东就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点:遇到问题当面沟通,尽量把对立面争取过来。12年后的长征路上,在担架上,41岁的毛泽东忍着病痛,也就是这样把张闻天、王稼祥争取过来,掀开了党的事业的新篇章。 …………未完待续。谢谢您的阅读,原创不易,请您点赞或关注我,后续将持续更新。 参考书目:李捷著《中国有个毛泽东》、李捷/于俊道著《实录毛泽东》、张士义著《毛泽东在历史转折关头》、迪克.威尔逊著《毛泽东传》、菲利普.肖特著《毛泽东传》、毛新宇著《毛泽东三兄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