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定向引进,还是萝卜招聘?
前不久,湖南邵阳学院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此新闻一出,立即引发了大众的关注。
关注点一:这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是何方神圣,需要湖南邵阳学院巨资引进?
公示给出了答案:除一位音乐舞蹈学院的副教授备注为"校外引进"外,其余22名博士之前便为该校工作人员,职称包括讲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等,备注均为"毕业返校"。
我们抛开这些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暂且不说,能不能说一下这些毕业返校人员在菲律宾就读是全日制还是在职的?在读期间,这些优秀人员还属于学校的职工吗?如果是,是否涉嫌违规了?
关注点二:2022年7月7日,邵阳学院人事处在学校网站发布《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公示里面显示一共需要支付1800多万元。为何投入那么高的奖励招揽不到其他学校条件水平更好,更有水准的教授或者老师,而需要定向招聘?
校方给出了答案:邵阳学院多名二级学院院长向记者表示,由于难以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学校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内部选拔一批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前往国外读取博士,"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
通过校方的回复来看,学校这次"定向招聘"存在一定的理由。但是这样的操作,不得不让人产生中间有可能存在猫腻的想法。首先这批人才是如何确定的?这笔金额的额度是如何确定的?
关注点三:在学校网站上我还可以找到了发布于2019年6月的《关于招聘硕士赴邵阳学院外方合作高校攻读博士的通告》,相关内容显示此次招聘硕士到校外方合作高校(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攻读博士的名额暂定为20名,要求年龄在27周岁以下,且硕士毕业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
而2022年7月7日,邵阳学院人事处在学校网站发布《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这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吗?名单里面很多人都已经超过了27周岁这一门槛,为何又也入学菲律宾亚当森大学?
关于这个关注点,暂时还没有官方的答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做一下推论,两者是存在关联的,除非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是湖南邵阳学院的博士生培训摇篮,每年都有大量优秀教职员入职菲律宾亚当森大学。
其实,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笔费用是否合理,是否用到了刀刃上?这批教职工是否真的有能力,有水平,值得校方聘用?最后就是整个引进流程是否公开透明,不存在猫腻?花了那么大的代价,仅仅只是权宜之计,方便以后升大学,如果是这样的话,升级失败的后果谁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