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前后三次入朝却不指挥战斗,美军感叹他是来修长城的
陈赓作为军事顾问被党中央派往越南,帮助越南赶走了法国侵略者,随后又前往抗美援朝战场。
当时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得非常惨烈,因为美军全是先进的现代化的武器,坦克、飞机、军舰,应有尽有。
而我志愿军无论从哪方面都显得非常的落后,能顶住美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全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力。
面对敌人在制空权和火力方面的绝对优势,志愿军伤亡很大。
陈赓决定想办法让美军的炮火无法起到作用。于是,他开始在军中推广"坑道战术"。
坑道修建完成后,果然大大提高了我军的防御能力。
这些坑道战术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把它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后来连美军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陈赓不是来指挥作战的,他分明是来修长城的! " 陈赓大将
陈赓是湖南湘乡县人,他的祖父是湘军中的一位武将,父亲乐善好施,为人正直爽快。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陈赓,从懂事起就有了一个长大后当英雄的梦想。
所以在14岁的时候就偷偷从家里跑了出来,到湘军中当了一名士兵。
后来逐渐对旧军阀军队的黑暗产生了厌恶和绝望,毅然从部队中离开了。
1922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考上了黄埔军校,并成为黄埔一期生中的佼佼者。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陈赓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地站在了共产党这边。
南昌起义后,陈赓被党组织派往上海,进入中共中央特科情报科担任科长,受周总理的直接领导。
在白色恐怖之下,陈赓利用自己为人豪爽幽默、能说会道的个性,与敌人斗智斗勇,在隐蔽战线上为我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后来,因为特科负责人顾顺章的叛变,陈赓才不得不从上海撤离了出来。
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来到了鄂豫皖苏区,开始在正面战场与敌人较量。
红军时期,陈赓担任师长时,他能打仗,会打仗,在红军中已是众人皆知。
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在每一次重要战役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长征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干部团团长的陈赓,主要负责保卫中共中央首长的安全。
在巧渡金沙江时,陈赓率领干部团击败了敌军两个团的兵力,牢牢的控制住了渡口,让中央首长和中央红军安安全全的渡过了金沙江,成功的从国民党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中挣脱了出来,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层。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他率386旅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在神头岭伏击战中,陈赓利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
响堂铺的伏击战打得更是精彩无比,连受邀来观战国民党高级将领都对陈赓的指挥才能敬佩不已,并连呼长见识了。
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就发动了内战,陈赓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与黄埔军校的同学展开了生死较量。
尤其是胡宗南,陈赓历来都与他在政治上势不两立,两人在黄埔军校时,就经常发生激烈的争执,这次在战场上两人又成了对手。
1946年7月,胡宗南的精锐部队对晋南解放区发动攻击。
陈赓率部给予了胡宗南歼灭性的打击。
1948年11月,又率部在淮海战役中战胜了另一位黄埔军校老同学黄维,与兄弟部队协作,歼灭了黄维兵团12万大军。
之后陈赓又率领第四兵团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了广东、广西、滇南等三省的大部分地区。
1950年2月,被派往云南担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司令员及云南省主席等职。
同年7月,陈赓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率工作组前往越南,指导越南进行抗法战争。
越共对陈赓在作战方面的一些建议和设想非常赞同,采纳之后,都取得了可喜的胜利。
越共领导人胡志明对陈赓的评价特别高。
1950年11月1日,陈赓成功完成是越南这边的任务,回到了国内。志愿军的困难
陈赓启程回国时,抗美援朝战争已发动,志愿军大部队在彭老总的率领下已经踏入了朝鲜战场。
陈赓对朝鲜战事非常的关注,在国家再次受到外敌的威胁时,陈赓觉得自己作为中国军人,绝不能在旁边坐观。
1950年11月底,陈赓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汇报完越南的工作之后,马上向党中央提出了要前往朝鲜战场的请求。
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批准后,陈赓动身前往朝鲜战场。
1950年年底因为越南的局势发生变化,陈赓从朝鲜召回回国。
1951年8月17日, 第二次进入朝鲜战场,陈赓并没有参与指挥作战,而是对战争做了一年多的考察调研工作。后因国内有事,陈赓从朝鲜返回到国内。
众所周知,当时,抗美援朝的战争我志愿军打的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我军面对的敌人是美国军队,美国是世界上的军事强国,拥有最精良的现代化武器,他们把坦克、飞机、军舰等先进的重武器,全都用到了这次战争中,企图以最快的速度打败我志愿军。
然而,中国人民志愿军虽然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供给方面无法与美军相比,但是志愿军战士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力,还是打退了美军的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坚守住了阵地。
不过,毕竟我军在制空权和火力方面与美军差距过大,所以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不可避免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志愿军战士的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固然可敬,但是却让带兵的将军们痛惜不已。
1952年,第三次达到朝鲜,陈赓通过对朝鲜战场上的考察,敏锐地注意到我志愿军的弱点,那就是不擅长打阵地战,面对敌人飞机大炮的不断轰炸,我军的防御措施却很不给力。
于是陈赓开始在阵地防御这方面动脑筋。
陈赓办完国内的事情,忍着腿伤复发带给身体的不适,第二次来到了朝鲜战场。
陈赓清楚,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落后,火力单薄,这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所以,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让美军的飞机大炮失去威力。陈赓的坑道战术
陈赓在根据以往的战斗经验,当遭到炮弹袭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躲进地势低洼处,可以有效的避免被炸弹爆炸时产生的高温热能以及四溅的炸弹碎片伤着。
于是,他先试着让战士们在阵地上挖了一些能容得下一个人的简陋坑洞。
可是这样的坑洞虽然在战斗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用性上还是差了一些,因为炸弹并不是就在一个地方爆炸,如果炸弹换个地方爆炸,躲避的人也就得换地方躲避,很麻烦。
经过一点点的实践,一点点地捉摸,最后陈赓灵机一动,如果把这些一个个的坑洞打通,然后修成类似于房屋的结构,战士们可以住在这种地下房屋里,敌机是很难侦察到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证战士们人身安全了。
虽然,这个设想非常好,但是毕竟在以往的战争中没有人使用过,而且构建这个坑道还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所以很多人并不赞成陈赓的这个想法。
而陈赓并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他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
最终他还是力排众议,坑道战术在全军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到了实战中。
美军一开始并没有发现我军在战术上的变化,一如既往地对我志愿军驻扎的地方进行轰炸。
可是慢慢的美军发现不对劲,怎么炮弹投掷下去后,志愿军没有反应啊,而且巡逻机不停的搜索,也看不到志愿军的踪影,这使美军很是疑惑。
尤其是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疯狂地往狭窄的阵地上发射了190多万枚炮弹,山头都被炸矮了很多,但是志愿军的坑道防御却非常的坚固,美军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炮弹,却没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都被志愿军给打退了下去。
当时已经回到北京疗养身体的彭老总得知坑道发挥出的神奇效果,对陈赓进行了高度的称赞。
后来战争结束,美国人看到志愿军构建的这条比我国长城还要长的坑道工事,不由得发出:" 陈赓不是来指挥作战的,他分明是来修长城的! " 的感叹。
战后,那些曾经对修坑道持反对意见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对陈赓的智谋和先见之明敬佩不已。
陈赓回国后,一直在军队中担任要职,没有了战争,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我国的国防建设和中国军队的发展上。
1961年3月16日,陈赓不幸去世,享年58岁。结语:
当我军在作战上被艰苦的条件和环境所困扰时,陈赓没有抱怨也没有向党中央提要求,而是自己动脑筋去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他敢想敢做,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一些质疑的声音,他勇于坚持自己的意见,顶着舆论和压力,带领部队修建了这座神奇的工事,有效的保障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同时让美军的先进武器失去了威力,重挫了美军的锐气,收获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所以,虽然陈赓没有在抗美援朝中直接指挥作战,但是他同样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