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诗歌#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酷暑里的浓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 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 啊,友情,你在哪里? …… 那时,李玲修的 《啊,友情》 (散文诗?) 是可以背诵几句的。 我的剪报本,下为第一本(1989.8~1990.9)。 ……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 ……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 …… 那时,柯岩的 《周总理,你在哪里》 也是可以背诵几句的。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有时候我也着急,那是因为工作的不顺利; 有时候我也发愁,那是因为我的祖国还很落后。 我曾踏遍人生的领土,最后才知道, 这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 人民的事业与世长久,谁的生命与它结合, 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头。 …… 那时,郭小川的 《何必为年龄发愁》 (一说是马雅可夫斯基或列宁所作) 是可以全背下来的——虽然那时还年少,还根本"不识愁滋味",还不需要"强说愁"。今天,"为年龄发愁"的热歌不少,如《时间都去哪了》《一晃就老了》《当你老了》等,都远不如这首健康而积极向上。 那时,贺敬之的 《雷锋之歌》 是耳熟能详的,普希金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现代译作的"朗诵诗"——也是耳熟能详的,是都能顺几句的。 那时,如上诸诗 (文) 的朗诵是不绝于耳的,广播中就不用说了,各种晚会上也常被选作节目;一些名人也非常喜欢并朗诵过这些作品,如邓颖超(周总理)之于《何必为年龄发愁》,如著名主持人瞿弦和之于《周总理,你在哪里》,如著名播音员方明之于《啊,友情》、李修平之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著名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之于《雷锋之歌》…… 那时,如上诸诗 (文) 之朗诵可以说是大众的基本精神食粮。 若场合需要,如上诸诗 (文) 在今天依然是可以出场的,依然是可以如泣如诉或掷地有声的——它们依然不过时,依然有生命力。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或诗的体裁, 今天创作朗诵诗的恐怕不多了 ,文艺节目或什么晚会需要,也都是"就事论事"的"急就章"——许多"文字工作者"是有七步而成或立等可取的本事的。 朗诵诗,介于诗与歌 (词) 之间——诗和歌都还有市场。 据朱自清 《论雅俗共赏·论朗诵诗》 一文论述, 我们的现代朗诵诗产生、成型于抗战宣传中 ——为唤起民众,那时在文化界有一个"朗诵运动",一些"朗诵诗人"及朗诵诗便应运而生,如高兰 (1909-1987) ,1956年出版的《高兰朗诵诗选》中便精选了他抗战时期的一些佳作(另有一些解放后的新作) ,且"都曾经在各种不同场合朗诵过",其朗诵诗创作在新中国亦坚持不辍。 朱自清在文中谈了自己于此期间对朗诵诗的认识的转变、提高,有了 "看起来并不觉得好,听起来却觉得很好" 的深刻体会,认识到朗诵"能够表达出看的时候看不出的一些情感" ——原来是囿于听的时候听不出诗的或整齐或参差的美 ;他特举了闻一多朗诵艾青的《大堰河》的例子——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朱自清紧接着还谈了《美国的朗诵诗》。 创作朗诵诗的或不多了,但朗诵还有,特别是疫情期间的一些线上活动——虽所朗所诵多是前人的作品。 不敢冒然呼唤朗诵诗创作以及朗诵活动的完满回归,一切顺其自然。 #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