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进教材,讨曹操檄不行
文/俞木易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最近被人民群众一顿痛扒,指责其画风阴鸷,性暗示突出,还有亲日亲美倾向。
群众越扒,越是冒汗,预见孩子受到的伤害,比打在自己身上还要痛上一万倍。
群众的恐惧恐怕不止于此,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当发现厨房里有一只蟑螂的时候,在看不见的地方已经泛滥成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苏教版教材插图被翻了出来,活泼的形象、清新的画风,让人忆童年。日本教材插图也被拉过来对比,风格天马行空,很像宫崎骏的画,大家直呼我们被比下去了。
学生教材应该什么样,也许大家见解不同。不过不应该是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明白。
有些内容适合进教材,有些内容不合适,不要问内容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这是给学生们看的。
诸葛亮的《出师表》,进教材很多年了,不少人学生时代都背过。现在老三国电视剧的弹幕上,还有网友"亮亮,少写点,记不住"的调侃。
这篇文章挺长,让学生时代的我们背得够呛,不过那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是文章自身的问题。
相反,《出师表》给我们很多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让我们记住一代贤相就应该是鞠躬尽瘁的形象,它直到今天还指导着很多人的行事行为准则,把我们拉向良性美好的社会方向。
这篇文章也许文笔一般,出色在于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不矫饰,不做作。学生时代的我们阅读能力有限,或许还理解不了《出师表》,但是诸葛亮的心里话,我们都懂。
《出师表》相当于诸葛亮出征的一篇檄文。
三国纷争,各方势力出兵前大致会有个仪式,主公们会让手下文笔好的饱学之士,写上一篇檄文,昭告天下,以作战前动员。
三国时期,最出名的檄文当属陈琳的《讨曹操檄》,是袁绍讨伐曹操时发布的,文笔那是一等一的好。
不过,《出师表》可以进教材,《讨曹操檄》不行,因为阅读的对象是未成年人。
陈琳的《讨曹操檄》,戾气太重,满纸杀伐,就好比荆轲刺秦时藏在卷轴里的匕首。我们不能不顾虑到,这会不会教坏小朋友。
当时这篇檄文一出,曹操看过后直接惊出一身冷汗,连头疼病都吓好了,可见成年人都有些吃不消啊。
而且,陈琳还把曹操盗墓的黑料抖了出来。作为成年人,读盗墓类的历史、小说也许津津乐道,不过未成年人呢?
我们不少人,都是上大学后才接触到的鬼片、色情片,小时候连言情剧里男女主亲个嘴,家长都要替我们捂住眼睛哒。
有句话叫少儿不宜,这就是不能进教材的根本原因。
纵使曹操觉得《讨曹操檄》写得好,纵使三国第一才子曹子建都写不出这样气势滂沱的文章,纵使后世将之评价为三大檄文之首标榜千年,《讨曹操檄》就是不适合进教材。
因为谁都不敢冒这个风险。学生的教育过程天然不可逆,我们不可能说孩子教坏了,再让他们从小长大一遍。
不敢不是不敢,而是怀着敬畏之心,怀着负责之任。历代优秀的教材主编,都是教育家,他们编辑教材,一个字都不敢错讹。
教材是特殊类型的书籍,学习者是千千万万世世代代的我们的未来,拿教材开涮,长了几个脑袋?
最后想说的是,未成年人学习的教材,是我们成年人替他们选择的,孩子们实际上没得选。看什么,不代表孩子们的选择,只代表成年人的喜好。
我们每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选择的书籍五花八门,不再是教材整齐划一,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书。看一个人的书柜,大致就能了解这个人的价值观。
有些人表面上学关羽,哥读《春秋》的!
背地里小手电一打,迫不及待就去翻《金瓶梅》里的插啊啊图。
这是人家的自由,我们不用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