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俄的关系似乎变得有点尴尬。按照官方的表态,中国是明确主张按照联合国规章处理纠纷,是反对战争的。但同时,中国也明确反对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蚕食俄罗斯的安全空间。 两边都不能支持,所以中国的态度只能中立。但不管是中立还是支持俄罗斯,随着俄乌战线的拉长和扩大,中国可能都将难以独善其身,甚至还可能遭遇池鱼之灾。 尤其是在俄罗斯前景堪忧的情况下,继续与其共踏一只船,还可能遭遇不可预料的损失和风险。 也因此,现在有人主张中国与俄罗斯切割,以便及时止损。包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也持此观点。 他在接受香港节目主持人吴小莉的采访时说,这场战争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贸易国,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俄乌冲突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 除了逆全球化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之外,支撑阎学通观点的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俄罗斯的GDP体量太小,根本就斗不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支持俄罗斯会让中国受到西方社会的"道义指责"。 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当然反对这种观点的人也非常多。那么,在俄乌战争局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 一对没有签约的盟友、没有领证的夫妻 中国有句俗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中俄"牵手"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亲如兄弟,形同夫妻。但如今俄罗斯遇到麻烦,要让中国弃俄而去,感情上的确过不去。 当然,大国的分合交伐,不会仅凭感情用事,而是基于利益衡量的理性决策。那么从理性角度看,中俄是否应该"分手"呢?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促进中俄"牵手"的环境基础是否发生根本改变;二是中俄"分手"的利弊分析。 要弄清楚中俄"牵手"的环境基础是否发生根本改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当年中俄结合的背景。 其实在历史上,俄罗斯一直是欧洲的列强,本质上与美英法德等国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与中国的关系也并不友好。直到进入苏联时代之后,两国关系才发生了改变。 在整个冷战时期,中苏关系经历过短暂的蜜月期,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一种"斗而不破、亦敌亦友"的关系。所以直到苏联解体,中苏关系既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很坏。 中俄关系的真正改善,是始于冷战结束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先是在1992年2月,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与中国正式"互视为友好国家"。 后在叶的建议下,中国领导人于1994年应邀访问俄罗斯,中俄关系进一步上升到"特殊友好关系"。 1996年,叶利钦再次访华,随即中俄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了两国致力于发展"平等与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并且,双方约定在彼此的核心利益和国际重大问题上保持协商与合作。另外,随着《中俄全面勘分边界条约》的签订,两国之间的所有边界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2000年普京上台后继续深化中俄关系。到201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之际,中俄元首发表联合声明,首次明确要发展"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至此,中俄双方已经视彼此为最亲密、最重要的"战友"了。 实际上这就如同一种没有签约的盟友、没有拿证的夫妻关系。之所以"不签约不拿证",主要原因是双方都有各自的大国战略,希望保留一定的自由空间,而不受盟约的绑架。 推动中俄结合的外力不减反增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恰恰证明了中俄的结合,是基于利益权衡的结果,也有其无奈之处。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中国和俄罗斯是不大可能在短短20年间就消除历史宿怨,而成为一对亲密伙伴的。 那么,促进中俄越走越近的外力来自哪儿呢?答案是,美国。 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为了改造和称霸世界,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兵发中东,企图控制世界石油与欧亚大陆的中心。 不过随着阿富汗战争的结束,美国征伐中东的计划已彻底失败。 二是"改变"和打压中俄这两个新兴的"异类国家"。 随着改变颜色这招的失灵,现在已转向全面打压。 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者,不仅国土面积硕大无比,而且保留着大国的独立性和自尊,军事实力也足以抗衡美国。这让美国如坐针毡,所以才会推动北约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新大哥,与美西方有着难以调和的意识形态上的矛盾。而且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之后,也让美国非常警惕,因此美国在九十年代对中国进行了几次试探。 一次是银河号事件,一次是台海危机,一次是轰炸南联盟大使馆。 这几次恶性挑衅事件,让中国深刻感受到了中美和平表象下的深层次危机。也是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加快了军事现代化建设。 正是因为中国与俄罗斯同时都遭受了来自美国的安全威胁,所以才促成了中俄联手反美的格局。具体来说,中俄反击的也并不是美国的政体,而是对中俄构成安全威胁的美国单极霸权。 这是中俄当年结合的大环境基础。那么现在这个环境基础改变了吗? 不仅没有变,反而中俄面临的生存环境还变得更加恶劣了。这主要是因为中俄国力的提升,加剧了美国的危机感。 毕竟美国作为单极霸权国家,并不喜欢所谓的多极世界,更不会甘心自己的霸权利益被中俄分享,所以才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中俄的崛起。 从拜登将中国列为美国最大竞争对手,将俄罗斯列为美国最大威胁来看,未来美国对中俄的招数只会更狠,而且发生战争的风险也会更大。 基于这个大环境,中俄现在显然不是"分手"的时候。本来美国就一直想离间中俄,然后各个击破。如果现在中俄主动切割,那就是正中美国下怀。 中国助美打俄?想法太天真 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中国和俄罗斯当前也不会有切割的意愿。 俄罗斯就不用说了,以一己之力挑战大半个世界,现在正需要像中国这样的实力帮手。即使中国只是站在俄罗斯背后,什么也不做,那也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能量场。 那么中国呢,为什么现在也没有切割的意愿呢? 第一,即使中国与俄罗斯切割,美国也不会放下挥向中国的屠刀。 有人说,支持俄罗斯会让中国受到西方社会的"道义指责",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但中国与俄罗斯切割了,美西方就不"指责"中国,不搞逆全球化了吗? 此前美国在中国新疆、香港等内政问题上所造的谣言已经很多了,还把中国将来解放台湾说成"入侵",试问美西方什么时候对中国嘴下留情了? 全球化问题同样如此。虽然被打上"支俄"的标签会让中国被排除在美西方的经济、政治圈之外,但是,阻止全球化,排挤中国搞产业脱钩,这是美国在俄乌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也就是说,不管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如何站位,未来美国打压中国经济,与中国脱钩都是势在必行。 在美国霸权思维主导下,中美战略性矛盾已根深蒂固,打压遏制中国必将是未来几十年里美国内政外交的核心内容。所以,幻想中国弃俄从美,就能免遭美国的屠刀,那是异想天开。 与其等到未来某一天独自挨这一刀,不如现在趁着有个帮手策应,一起共同反击。 第二,一旦中俄联手抗美的格局有变,美国就会对中俄各个击破。 不仅中国现在弃俄从美换不来自身的安全,换不来美国的仁慈,反而还会给中俄的安全带来更大的威胁。 现在的形势是,不管中国是保持中立还是间接支持俄罗斯,俄罗斯都不大可能输掉俄乌战争,也不大可能被美国肢解。 因为俄罗斯的经济体量小就唱衰俄罗斯,是不理性的。俄罗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从来不是经济体量,也不是科技文化,而是靠得军事实力和能源优势。 现在虽然俄罗斯遭遇了近乎史上最严厉的制裁,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俄罗斯的军事和能源优势,并没有被削弱。即使美国想制裁俄罗斯的能源,那也要问问中国印度这些油耗大国同不同意,问问欧盟的那些小兄弟同不同意。 所以说,这次俄美较量究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因此,中俄如果继续联手反击美国霸权,那么胜算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相反,如果中国现在加入到美国阵营,导致中俄联手抗美的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对俄罗斯来说,的确是釜底抽薪的一击。但是别忘了,一旦俄罗斯倒下,那美国的下一个目标就必然是中国。 现在美国在台海已经磨刀霍霍,急不可耐了,难道中国还要帮助美国尽快从欧洲战场抽身,然后集中火力专攻中国吗? 第三,中俄联手,是推动新时代反霸斗争和世界多极化的需要。 基于这种对形势的认知,中国现在不仅不能与俄罗斯切割,反而更应该坚定与俄罗斯携手抗美的决心。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现在支持俄罗斯,并不是支持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战争手段并不符合中国的价值观,这是中国明确反对的。 所以中俄联手只是战略层面的结合,中国支持的只是反击美国单极霸权的未竟事业,支持的是阻止北约东扩和对美国主导的那套强权规则说不。 其实这也是中俄结合的初衷。1997年中俄两国在《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曾明确指出,两国战略协作的优先方向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由此可见,当时中俄就已经意识到了推到美国单极霸权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了。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美国单极霸权的受害者,包括美国的盟友也不例外。只是他们不敢或者没有能力来打破这种被霸权压迫的宿命。 放眼全球,也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有独立的国格和能力来支撑新时代的反霸斗争,推动世界的多极化。所以中俄联手,除了自身的安全利益因素,还具有这更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两个选择方案 中国作为深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也不可能帮助美国制裁俄罗斯。一旦美俄力量天平出现大幅度倾斜,那么离世界大战就真的不远了。 所以中国唯一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保持绝对的中立,一个是支持俄罗斯。但究竟如何选择,这是比较微妙的国际关系处理,也需要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时刻调整。 但不管如何,战术上中立,战略上支持俄罗斯反击美国霸权,这是短期内不会改变的。 也因此,中国现在不仅不能与俄罗斯撇清关系,不能眼睁睁看着俄罗斯被美西方一点点掏空,相反,更应该坚定地维系中俄联手抗美的基本格局。 至少在美国霸权不灭、美国打压中俄的野心不死之前,中国和俄罗斯都需要继续背靠背、肩并肩,做好时刻迎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