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间,中俄两国实施空中战略巡航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这已是中俄第四次进行巡航。此次,中俄巡航正值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参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峰会,日本防长称,中俄的举动具有"挑衅性",此次中俄巡航又透露出了哪些信号? 这条消息不长,但是信息量不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俄联合战略巡航。空中战略巡航首次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军队共同对相关区域进行空军战机巡视,一般使用的都是远程轰炸机,主要在国际共同空域内进行。 此次巡航的本质就是提升两国空军战略协作水平和联合行动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俄的伙伴关系,维护全球稳定。 虽然,日本方面放话,将和美国一同监视中国军演,甚至还发布了所谓的"监视"消息,称辽宁舰已完成演习任务,进行了300次以上的舰载机起降训练,超历史新高,但根据国防部消息,中俄此次巡航仅是根据年度计划安排,并不是针对第三方。俄罗斯方面也称,此次中俄巡航是严格遵循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并未侵犯他国领空。 战略巡航要执行哪些任务? 此次,中俄两国空军巡航的相关区域,主要是日本海、东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上空。巡航一般都围绕常规性训练展开,例如让飞行员熟悉航线、熟悉发射阵位以及检验通信导航,此外,就是在国际公共空域建立存在。 根据公开消息,除了此次联合空中巡航,中俄两军组织实施过3次联合空中战略巡航,前后四次联合巡航的区域都是在日本海、东海有关空域,为何选中这块领域? 实际上,这个区域大点说就是东北亚,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区块,亚洲最强的几个国家经济体都在,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这几个国家的军力也都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纠纷牵扯在一起,所以说这里算是中俄共同关注的一个地区。 有两个不同之处 从时间上来看,2022年5月24日是中俄实施4次巡航的时间中,最早的一次,以往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7月23日,中俄首次联合空中巡航;2020年12月22日,中俄实施第二次联合巡航;2021年11月19日,中俄开启第三次巡航。 从巡航空域上来看,前三次巡航空域主要击中在日本海、东海上空,此次首次加入了西太平洋海域,这次巡航范围的拓宽,意味着范围变大,对于轰炸机航程、飞行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彰显了中俄两军的装备能力和军事实力,合作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中俄装备 央视军事披露了巡航的视频,画面中能看到,此次巡航俄方出动了图-95MS战略轰炸机,中国空军则使用了轰-6K轰炸机。 俄罗斯这款轰炸机的出镜率,堪称是老当益壮,它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利器,对比图-95轰炸机,图-95MS取消了翼下机炮塔座、后机身观察窗以及部分电子对抗,从而使机身外观更加简洁,机头下方还增加了一台侦查雷达,侦查性能大幅提高,对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可以超过300千米。除此之外,图-95MS可以采用内外挂的方式,最多可携带十几枚巡航导弹,可对敌方进行远距离打击。 中国使用的轰-6K是早期在轰-6的基础上研制的新型轰炸机,机身印有"战神001",也被称为"战神",和图-95MS一样,具备远距离打击、大区域巡逻的作用,轰-6k的出现也让我军首次实现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和打击能力。 图-95MS的航程超过1万公里,轰-6K的航程从原有的5000公里提升至了8000公里,射程都可以达到2500公里以上,两种轰炸机的结合打击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