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芒果TV、湖南卫视和香港TVB携手打造的全新音综《声生不息》燃爆荧屏。屏幕内的音乐之旅虽暂告段落,屏幕外的启迪已生根发芽。作为一档献礼港乐节目,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音乐传承。于行业,《声生不息》的创新值得探讨。《声生不息》以对音乐文化的创新突破和时代共进的阐释,对共同激荡的家国记忆的致敬,带来触及自我审视、生活态度的深层思考,于大众,其带来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远超音综本身。 芒果台的音综总能给观众带来众多惊喜,这些成功的背后源于芒果人对于音乐节目的不断创新与挖掘,从而找到并填补音乐节目的"空白地"。 收官之际,我们想借由复盘这档节目颇具前瞻性的创新体系,来探视湖南广电对音综的大胆突破与引领,也希望在未来,能涌现更多有格局、有内涵、有诚意的综艺力作。 1 共唱"港乐" 主题创新:群像先行,信念构筑 音综是一个发展成熟的品类。要创新,全新的切入点和易共情的元素皆不可缺。前者负责瞬间引入,后者负责长久沉浸。 整季看来,《声生不息》由概念到落地,便遵循了这样的创作思路,也因此赋以这档双平台音综勃勃的生命力。 "声"指代港乐、粤语歌,在时代感召下诞生的香港本土流行音乐。 "港乐"是能够让全体中国人,不分地域,不分年龄都热血沸腾,引发共鸣的词曲旋律。"港乐"的黄金年代,不仅仅是属于香港人的光荣与梦想,更是华语流行文化的骄傲。加之2022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的特殊节点,湖南广电双平台发力,以"港乐"这个相对广谱切口,让同根同脉搏的两地人民特别是新时代的年轻人,通过音乐对话,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而港乐概念的具象化,则是通过节目中老中青三代歌手的不同诠释来建立的。林子祥和叶蒨文夫妻唱出了港乐的灵魂;杨千嬅、李克勤、林晓峰是港乐的接力棒;李健、周笔畅、刘惜君等内地歌手唱出了对港乐的尊重;曾比特、魔动闪霸等新生代歌手则为港乐增添了新韵味,让人感受到港乐所焕发的全新生命力。 所谓"生",于整档节目而言,又是一种向阳前行的时代信念指引。 这就为港乐与个体连结提供了契机,使得节目拥有了人生横切面和社会辐射度的横纵向、多维度表达。这种连结,也为其双平台音综的属性打开新天地:通过老歌新唱,唤醒大众文化意义上的再思考。 经典港乐里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书写了香港城市发展,表现了香港人民的热情与奋斗。这些奋发昂扬、拼搏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一首首歌曲中适逢其会地汇涓成流,投射了一代人的共同意识,让现实中的观众拥有了敢于追梦的共同起始路。 于是,节目外,作为观众,我们也从歌手们跨屏的多维度演绎中,寻找到与自己可共情、可参考的人生经验和意义。 2 共探"不息" 逻辑创新:经典底蕴,流行表达 有了"声"的引爆,接下来,如何"不息",是双平台制播过程中要考虑的底层行进逻辑和整体叙事依托。对此,《声生不息》给出的解答是传承和突破。 节目的核心命题是"致敬港乐",致敬的是所有的香港歌曲,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更为重要的是,它尝试了"港乐"新表达,在此被植入了回溯经典和奔赴未来的双重发展意象。 传承,意味着从经典中汲取力量,用主流价值凝聚人心。这让《声生不息》拥有了一股别于其他音综的力量感和使命性。 双平台重温港乐,这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回归,对于初心的回归。为人民提供感知社会脉搏、探寻文化源流的机会, 《东方之珠》让听众回想起当年香港回归祖国时那喜极而泣的心怀;《黄种人》让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共享的民族自豪瞬间"爆棚";《我的骄傲》让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拼搏的胼胝情谊如香江水一样远流不息。歌曲携着记忆中的力量,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个体沉浮和家国情怀,这些都在反复传唱中欣欣向荣、生生不息,与当下时代同频共振。 突破,则意味着主创探索,把传统经典变为流行先锋。这让节目拥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外在焕新感和内在感染力。 一方面,在视听效果上,它融合了两个时代审美的混搭,覆盖了双平台观众的需求。 以现代舞美为主视觉,展现了这个时代的流行表征。《声生不息》的舞美创意采用"宇宙空间折叠"科学概念,电影级的构图、景深、光线以及色彩等各项视觉元素运用,极致表达现代感乃至未来感。 以经典旋律为主听觉,传递了上个时代的精彩回响。贯穿全季的每一首歌,1979年的《狮子山下》、1982年的《万水千山总是情》、1991年的《潇洒走一回》、2003年的《下一站天后》,熟悉的旋律不断把我们拉回某一段个人的过往、时代的记忆。 另一方面,它在歌曲演绎上,完成了两代音乐人的对话与共创,制造了双平台观众的狂欢。 来自香港与内地不同年龄的音乐人在同一舞台上碰撞、交融。以林子祥、叶蒨文、谭咏麟等为代表的前辈歌手,与以周笔畅、刘惜君、毛不易等为代表的后辈歌手,共同演绎一出全民经典与当下流行的混搭。 由此,双平台共创的《声生不息》,实现了音乐的突围——产生了一种复古与流行奇妙组合的独特审美,这是无论在音乐市场还是音乐节目中,都极具辨识度的。这也带来了传播的突围——既有新声的流量也有前辈的国民度,让这个节目具备强大的社会传播能量。 3 共赢"价值" 融媒创新:开创"致敬"式献礼表达 湖南广电在高品质音乐综艺领域的精耕细作,成就了一连串在业界持续产生示范引领效应的音综精品,从《歌手》系列到《声入人心》《时光音乐会》,头部IP至今仍被奉为旗帜般的存在。而流行风向转换之际,引领音综创新风潮的也往往是湖南广电。 此次湖南广电依旧避开了音乐品类常规赛道,双平台联动,在现实主义价值索引中,践行着对音乐类节目表达边界和社会影响力的拓展,再度开辟了一条无人尝试的全新路径。 综艺节目所有的边界拓展,都必定以内核为基。《声生不息》在观众中的辐射之所以深入、辽阔,正是源于其扎实、多元的内核。上到国家精神传承,下至个体不懈奋斗,内究文化基因,外表当下风潮,都在节目中凝结成一个中国人广泛共情的文化符号。这里既有主流的主旋律表达,又观照了国民情绪,同时还凸显了互联网传播和社交传播的亲和力,将电视表达和互联网传播做了很好的结合,这即是《声生不息》"融媒体"作品的内容逻辑。 "内容产品化"和"观众用户化"是《声生不息》作为"融媒体"作品的显著特点。以节目为主轴,湖南卫视和芒果TV就像两个光区,由点及面,相互穿透。横向,以内容立足,打通多内容形态;纵向,借品牌势能,实现跨媒体场景沟通。碎片化的"花絮"短片种草全域用户,价值观的内容引导青年文化传播,短期效果结合长期主义,形成完整的商业生态。 回归自身,《声生不息》也创造了湖南广电自己的历史。 它颠覆传统模式,做出了湖南广电的"全域情境式"音综,舞台不再是传统舞台,而是一个偌大的华语流行音乐"聚变场";节目不再是传统节目,而是华语流行音乐演进史诗中一个又一个情境;嘉宾不再是传统演唱嘉宾,而是香港流行文化舞台上一个又一个标志性角色。 它颠覆线性传播,做出了湖南广电的"全民覆盖式"音综,这里有国际化的视觉大片,也有本土化的国风大秀,既有联动"香港TVB经典剧"的鎏金影像,也有致敬"乐坛神话"的歌声记忆。数十位表演嘉宾,上至40后,下至00后,5场主题公演,覆盖各种演唱风格和类型,它让一个音乐献礼节目,做到了全品类、全人群、全地域的全覆盖。 双平台联动,以不同层次的"致敬"为内在驱动和撬动支点,湖南广电借音乐去回望历史,去拥抱当下,开创了综艺节目"致敬"式献礼表达的先河。于是,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致敬中华文化的传承之声,致敬拼搏不息的生命之声,致敬流行音乐的创新之声,致敬每一个人的青春之声。 《声生不息》让我们看到,音乐节目同样可以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娱乐表达中,承担起文艺作品应有的社会担当、人文担当、价值担当。 作为开启"青春中国"全新口号后的代表力作,《声生不息》也是湖南广电在青春向上价值输出、构筑青春话语场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用经典给音乐上色,探索音乐综艺新表达,体现的正是芒果人坚持青年文化引领姿态、升格青年文化表达的"青春中国"创新方向和发展愿景。 这一季节目虽然结束了,但其带来的"生生不息"精神不会停歇,推动我们循着声去努力,将属于每个"我"的热爱和梦想变为现实,让我们有勇气变成更好的自己。 与经典同行,与祖国、时代同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声生不息,期待,下一季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