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辽宁一男子伪造总理签名,从银行光明正大骗走两麻袋现金
1960年,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一件震动中央的惊天诈骗案,一个男子竟然伪造周恩来总理的亲笔签名,明目张胆的从中国人民银行骗走整整两大麻袋的现金。
如此重大的经济诈骗案,在新中国成立后实属罕见,被媒体新闻成为"中国第一诈骗案",震动中央,周恩来总理大怒亲自下令督办。
这名胆大包天的男子是谁,他伪造的总理签名怎么能轻易骗过银行,他最后迎来了怎样的审判?
被骗取的人民币伪造的总理批示
1960年3月18日下午5点左右,位于北京市西交民巷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里,员工们和平时一样在忙碌着手中的工作,眼看着就要到下班的时间,大家更是抓紧将工作做完。
一个身穿深色呢子大衣的青年男子走进了银行中,这名男子手中提着一个公文包,脚上穿着锃亮的皮鞋,派头十足。
银行工作人员看到男子的装扮不敢怠慢,急忙上前询问,男子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封信件,声称自己是国务院工作人员,奉命来给银行行长送紧急公文。
装信封的牛皮纸袋
银行秘书接过信封,看到了信封上写着"国务院加急文件"这时银行行长外出开会,秘书不敢怠慢,赶紧将信封送到了另一位银行领导王局长手中。
王局长将信封拆开一看,顿时感到了事态的紧急,因为这封公文不止是国务院的急件,而且还是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的公函,公函正文内容是这样的。
"总理,主席办公室来电指示,今晚九时,西藏活佛第一次进京举办讲经会,由中外记者参加,还要摄制记录影片,各方面均需招待费。主席还嘱,拨一些款修缮寺庙用,这样可以表明,我们对少数民族和宗教自由的政策,根据以上情况,拟拨给人民币二十万元可否,请批示。"
左侧是周总理批示:"请人民银行立即拨给20万元。"在周恩来的签字下面还注有两条具体的批示"为了避免资本主义国家记者造谣,第一,要用市场流通旧票,第二,七点以前务必送到民族饭店,交给西藏工委赵全一同志收。"
伪造的总理批示
王局长平时在工作当中经常可以接触到中央文件,所以对周总理的签名比较熟悉,经过仔细辨认他确定了是周总理的亲笔签名,公文行文落款没有问题,和他平时接触的文件没有不同。
虽然文件没有问题,但是王局长对这件事还是有着疑问的,因为20万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国务院用钱一般都是通过财政部门提款的,为什么这一次总理会单独派人将文件送到银行呢?
王局长琢磨不定的时候,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打这通电话的人声称自己是总理办公室的,询问银行是否收到了文件,如果收到了,请抓紧时间办理。
王局长接到电话
这通电话彻底打消了王局长的顾虑,因为知道这通电话的肯定是政府人员,并且这通电话是在收到文件后打来的,王局长马上安排人到金库取钱。
一时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支行的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清点钞票,捆绑打包,当时人民币面额最大的就是十元,足足装了两大麻袋现金,有200多斤,马不停蹄的送往了民族饭店,进入民族饭店大厅的时候,三名工作人员抬头看表,刚好七点,心想着还好没误事。
三人为首的朱科长到酒店前台打听是否有一个叫赵全一的人入住,这时大厅的沙发上站起来一个年轻男子,走到了朱科长身边,小声的询问:"我就是赵全一,你们很不错,非常准时,款子带来了吗?"年轻男子边说话边从公文包中拿出收据递给朱科长。
民族饭店
朱科长见多识广,发现了这份收据上没有加盖任何部门的公章,要求确认赵全一的身份,并且让他提供有公章的手续。
听完了朱科长的要求,赵全一不慌不忙,从公文包中拿出了一份介绍信,信上盖着"总理办公室介绍专用公章"递给了朱科长。
朱科长看到了公章内容确认无误后,将20万巨款全部交给了赵全一,带着介绍信和收据离开了民族饭店。
伪造的介绍信
确认银行工作人员走后,赵全一没有了之前的从容,兴奋得忍不住颤抖,嘴角不自主地扬了起来,将20万装上了一辆车,消失在了大街上。
银行工作人员庆幸着完成了任务,可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一起震惊全国的诈骗案就在他们身上发生了。
纪录片资料惊天诈骗案
银行按照要求将钱交给了赵全一,可是这件事并没有完,因为银行是需要做账的,第二天上班,王局长来到办公室给总理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请示20万应该落账。
总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接到银行的电话一头雾水,因为总理根本没下达过20万拨款的批示,王局长被这个回答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将昨天发生的事告知了总理办公室,希望他们认真的核查。
总理办公室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向国务院反复核查,确定了总理没有批示拨款20万的事,部门中也没有赵全一这个人。
伪造的公章
银行得知了这是诈骗案,立刻向公安部门报案,此时的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又遇到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对国家人民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种环境下居然还有人冒用周总理的签名,向银行诈骗,金额又是如此巨大。周总理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亲自下令督办,命令公安部十日内必须破案。
接到总理命令后,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亲自挂帅,从全国公安系统中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案组,全力侦破这起恶行诈骗事件。
杨奇清副部长
杨奇清部长从抗战开始就是从事情报工作,破过许多大案要案,经验丰富的杨部长一接手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将专案组兵分三路,来了一个三管齐下。
第一路人马,进驻到了中国银行找到所有见过那个送假公文的青年男子,确定这个人的体貌象征。
第二路人马,进驻民族饭店,查清赵全一的整个行踪轨迹,顺带查清楚赵全一的样貌。
第三路人马,将银行工作人员拿到的信件,收据等物证送往技术鉴定部门进行痕迹检验,看看是否能从笔迹中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根据银行人员描述送信男子年龄大约30岁,身高1米7左右,长得不胖不瘦,北方口音,警方将根据描述将男子肖像画了出来,根据双方线索一汇总结果送信男子与赵全一是一个人。
嫌疑犯体貌特征
可是根据这些信息想找到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专案组决定向社会媒体公布案情和罪犯的体貌特征,发动人民群众一起破案。
得知有骗子伪造了总理签名,犯下了如此恶劣的诈骗案,人民群众一个个义愤填膺,整个北京市的市民都变成了抓骗子的警察。
人多力量大,人民群众将一条条线索上报给了公安部门,虽然群众积极配合,可是给出的线索却是没有帮助到案情,办案民警心中都非常着急,可是杨部分却镇定自如,心有成竹。
不负众望,专案组的第三路人马带来了好消息,在罪犯给银行的收条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字,这个字就是人民币的"币"一般人写"币"字,都是正常写一撇,下面一个"巾"字。可赵全一这个"币"字,上面是一个"人"字,下面是一个"巾"字。
诈骗犯伪造的三份文件
当时,只有财务人员或者会计会这样写字,说明了罪犯熟悉财务工作,很可能正在从事会计工作或者正在做会计,这个线索让办案人员信心大增,很快又发现了一个线索。
骗子伪造公文信纸里面藏着重要的信息,他用的纸上上面印的有格线,中间还印刷着装订线,这种纸当时只有外贸部使用,所以警方对外贸部展开了调查。
在外贸部翻阅了大量资料后,办案人员还真找到了赵全一这个名字,不过这个名字是一个叫王倬的职工曾使用的化名,警方拿着骗子的收据和王倬的个人简历一对比,将王倬锁定为了犯罪嫌疑人。
诈骗犯王倬
王倬,今年36岁,辽宁辽阳人,194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经济系,在外贸部已经工作了8年多,平时表现还算不错,之前在北平监狱干过一段时间的财务,这跟之前的线索全都对上了。
在诈骗当天,王倬声称陪母亲去看病,请了一天假,可是在警方调查后发现王倬根本没有去任何医院,再根据之前的线索联系在一起,警方决定对王倬进行抓捕。
虽然已经锁定了王倬,但办案人员没有抓他,而是把他悄悄地监控起来。因为办案人员担心是团伙作案,抓人会打草惊蛇。
公安局对王倬的逮捕令
4月4日早上,负责监控的办案人员发现,王倬家的烟囱中突然冒出了一股一股的黑烟。当时正是各个住家生火做早饭的时间段,烟囱冒烟也很正常,可王倬家这个烟囱冒出的黑烟味道非常刺鼻,有一股浓浓的油墨味。
警方从味道中判断,认为王倬正在焚烧钱币,杨部长得到消息后决定对王倬晚上实施抓捕,当天夜里警方在王倬熟睡之时将他抓捕,警方还在王倬家中找到了当时装钱的麻袋。
王倬被警方立即关押了起来,随后办案人员对王倬家中进行了全面搜查,可是将王倬家中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现金,办案人员注意到王倬母亲张可民的眼神非常不自然,时不时的瞄着家里的一块地面。
专案组办案人员
警方随着张可民的目光,将地面挖开,在地下发现了一口箱子,打开箱子里面正是一摞摞人民币,经过清点,箱子里的现金有19万多,其余的已经被王倬烧毁。
经过警方再三审问,王倬交代了自己的犯罪行为,这起诈骗案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干的,还说自己母亲张可民跟他犯罪有脱不开的关系。
张可云从小就对王倬说过一句话"宁养贼子,不养痴儿,儿子,人活着就得出人头地,宁可走歪门邪道,也好过老实巴交。"
警方追回的现金
一个母亲居然对自己儿子有着这样的教育,王倬从小也接受了这个理念,大学过后在外贸部工作,虽然当时的工资已经非常丰厚了,可是他却不满足。
一个邪恶的念头从他脑中一闪而过,因为在外贸部的原因,王倬是可以接触到国务院的文件,他发现周恩来总理批示的文件,外贸部办的都特别快。
王倬就想到了伪造总理批文,来银行诈骗,他为这个诈骗计划准备了三年,他首先用钢笔把批文上周总理的亲笔签名和题字临摹了下来,回去之后疯狂练习,直到可以以假乱真为止。
王倬母亲张可云
然后王倬去寻找大量的国务院批文,学习里面的格式,语气,再去分析国家局势,寻找合适的动手时机,他发现国家在平定西藏叛乱后,经常对藏族同胞开展慰问,这时候用周恩来总理的批文给西藏拨款非常合理。
诈骗当天,他还特意选择了银行快要下班的时间把伪造的公文送到了银行,他经过研究后,得知了快下班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时间紧任务重,没人会去验证公文的真假。
王倬煞费苦心,想尽了一切办法骗来了20万巨款,可是骗到钱的他不敢拿出去花,他没想到全北京市民都在帮警方查找他,见风声太紧,王倬心里非常害怕,想烧掉现金毁灭证据。为此,他还专门买了一个闹钟,打算每天叫自己起床烧钱,没想到刚烧掉八千多,就被办案人员给抓到了。
人民法院对王倬母子审判
1960年7月28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诈骗罪"判处王倬死刑。王倬母亲张可民因"帮助和包庇反革命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最终,这起惊天诈骗案,在公安机关文检技术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下,只用了不到10天就侦破了,为国家和人民挽回了巨额财产损失。
王倬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可是他的聪明却用错了地方,王倬母亲从小对他的错误教育导致了惨案的发生。
聪明反被聪明误,千万不要想着用坑蒙拐骗的小伎俩去获得利益,因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老实本分一点,是最安稳的处世法则。